隨著經濟的發展,化工行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國化工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化學工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1.77億元增加到2018年12.4萬億[1]。然而化工生產危險性大,重大事故頻發,如2019年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2018年河北省張家口盛華化工“11·28”重大爆燃事故,2017年貴州省晴隆縣自然災害引發的“7·2”輸氣管道泄漏爆炸燃燒事故,2015年天津港危險化學品倉庫爆炸事故(165人遇難)等。僅2020年我國就發生化工事故148起、死亡180人[1]。這些事故暴露出化工企業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滯后于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水平,開展應急管理體系研究是有效預防和應對事故,減輕事故損失,提高化工企業應急能力的重要手段。
國內外學者對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進行了大量研究,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多集中在國家、政府層面,如文獻[2-8]等對應急管理體系從政府、國家層面進行了頂層設計及思考。基于企業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相對較少,文獻[9-10]從軌道交通工程建設企業層面提出了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模式和方法,金雪明等[11]借鑒疫情防控工作經驗對實驗室構建以師生為中心的安全應急防控體系;劉乃東[12]結合國內外化工園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現狀,提出了有利于化工園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措施建議;劉琰瑛[13]通過構建基于事故情景的應急準備分析模型,為我國危險化學品應急預案編制及應急管理提供參考;曾明榮等[14]在化工園區特點和危險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化工園區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框架;李文才等[1]從理論和技術層面評述了化工企業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現狀及未來建設方向。雖然圍繞應急管理體系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專門針對化工企業開展的針對性研究不足,且多集中在理論和方法層面,基于實踐層面的針對性研究不足,影響了應急管理體系在企業基層的建設實踐,因此本文以化工企業為對象,探討企業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思路及具體方法,為基層化工企業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實踐提供參考。
化工企業由于其生產工藝復雜,大多是在高溫、高壓等苛刻條件下進行,所使用的原料及產品大多屬于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較多,極易發生火災、爆炸、中毒等事故,且影響惡劣。僅僅應急響應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應急管理的要求,應急管理應是全過程的綜合性管理,貫穿于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的各個過程,即由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階段組成,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因此,實施化工企業事故應急管理時,也應涵蓋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階段,在災害情景演化的過程中,不同階段有不同應急側重點,對應不同的應急需求。
①預防階段。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最有效的應急管理是將突發事件控制在發生之前。要求企業預先進行風險評估并采取防控措施,實施應急規劃、開展風險評估、重大危險源登記、事故隱患排查、監測預警、安全宣傳教育等工作。
②準備階段。要求企業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預先做好各種應急救援準備工作,如成立應急組織、建立應急隊伍、應急預案的編制及管理、應急資源調查、應急物資裝備的配備、應急技術的研發應急預案培訓與演練、應急通訊保障、應急資金保障,應急力量的銜接等。通過前期的應急準備,為后續響應階段一旦發生事故時能夠快速采取行動提供保障。
③響應階段。要求企業在事故發生后能立即采取有效的應急行動,如事故報告、先期處置、事態分析、分級響應、預警消警、協調聯動、應急決策和處置、輔助決策、消防搶險、警戒治安、緊急疏散、醫療救護、輿論引導等。企業應急響應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應急準備的充分與否。
④恢復階段。要求化工企業采取善后處置、損失評估、保險理賠、事故調查、應急預案評審與改進等措施,使事故影響區域恢復到相對安全的基本狀態,然后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
上述四個階段密切相關,是伴隨突發事件的推進而產生的不同應急需求,應急任務的主導部門也在不斷變換。預防和準備階段為事發前的企業常態化日常管理,響應和恢復階段為事發、中、后的企業非常態應急管理,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基礎,彼此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動態的、持續改進的化工企業應急管理過程。為滿足上述應急需求,企業需建立一套科學的應急管理體系,從而實施規范化的化工企業應急管理。
化工企業應急管理體系包括六個子系統:應急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應急預案體系、救援保障體系、科技支撐體系和應急聯動機制。其中應急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應急預案體系和應急聯動機制四個子系統與國家“一案三制”的基本應急管理模式相對應,救援保障體系和技術支撐系統對“一案三制”的基本應急管理模式形成補充,從而形成“六位一體”的應急管理模式,化工企業應急管理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應急管理全過程串聯事前預防和準備(常態化管理)、事發后響應和恢復(非常態化管理),以應急預案為載體,最終形成一套以管理制度文件形式落地的體系。應急管理四階段的各項具體工作可通過應急預案作為載體來組織、推進和實施,充分運用應急預案載體推進應急管理體系運轉,使應急預案中各項規定按照預期轉化為企業應急預防、應急準備、應急響應和應急恢復的能力。

圖1 化工企業應急管理體系框架
應急組織體系是化工企業應急管理體系的基礎,在整個應急管理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應急組織體系的核心是應急管理機構的設置及其職權的分配和各部門間的相互協調。化工企業生產過程涉及多種工藝,且各個工藝復雜,生產條件苛刻,裝置規模大,危險源數量多,專業性較強,需要從組織層面確保實現化工企業應急管理的常態與非常態、日常預防、準備與異常應急響應和恢復的有機統一。
化工企業組織體系由企業應急領導小組,下設日常工作機構、應急工作支持部門、現場應急指揮部等組成。日常工作機構負責常態下企業應急管理及準備工作,一般可由企業安全環保部門擔任;應急工作支持部門涉及企業各職能部門;現場應急指揮部主要負責非常態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根據突發事件發生后應急任務工作需要,下設相應的應急工作小組并明確其職責,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構成及主要任務
化工企業應急管理制度體系首先要與國家有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標準等要求相銜接,結合化工企業生產及應急管理過程特性,針對應急管理全過程四階段具體應急需求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規范應急管理工作,推進依法治企,從而實現應急管理工作有規可依。
化工企業應急制度體系包括預防階段日常安全生產管理責任制、規章制度;準備階段主要包括應急預案管理制度、應急演練與評估制度等;響應階段主要包括預警、響應、處置等分級標準,事故報告制度,應急處置與救援工作流程中對應各項任務責任制和工作制度;恢復階段主要包括事故調查制度,損失評估工作辦法、總結評估制度等。把應急管理工作貫穿到全生命周期每一個流程,落實落細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工作制度,全面狠抓應急管理綜合能力。
應急預案是企業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載體,是化工企業落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求、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有效開展事故應急救援與處置、事后恢復與重建的重要依據。
化工企業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按照國家應急預案管理法律法規與政策標準要求,結合化工企業風險特性與企業內部組織機構特點,形成由企業總體預案、專項預案、現場處置方案、崗位應急處置卡組成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應急預案體系。為提高應急預案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對應急預案文本內容進行精簡,編制格式簡明化、圖表化、流程化,便于實戰應用,基層員工是事故的第一響應者,因此重點突出基層現場處置方案和全面落實崗位應急處置卡,推進應急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處置關口前移。
化工企業應急管理的基本出發點是事故,預案體系具體建設可根據突發事件情景構建理論,首先針對企業存在的隱患和風險進行全面評估明確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別(構建情景),再基于事故情景梳理應急任務清單(梳理任務),分析完成各項應急任務應具備的能力(能力需求分析),之后就可以進一步編制不同類型的應急預案,對各項應急任務做好應急能力準備。最終形成涵蓋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等各環節的一整套標準化的應急操作程序,同時加強應急預案的培訓、演練、評估、修訂等動態管理。
化工企業事故類型主要是危險化學品泄漏、火災、爆炸、中毒,應急隊伍建設及應急資源充沛與否對化工企業應急管理十分重要,通過配備足夠應急資源可以有效預防化工企業事故發生,一旦發生可保障及時高效進行救援,減少損失,因此在應急救援保障方面,重點突出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應急物資保障。
化工企業應建立專業的應急救援隊伍,整合周圍企業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依托地區公安消防隊伍,根據化工企業事故特點增強其搶險救援能力,尤其是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能力,建設一支熟悉具體化工工藝和流程及產品特性的專業工程搶險隊伍,形成以自救為主、社會救援相結合的企業應急救援聯防體系。應急物資配備應根據企業風險分析和應急資源需求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配備,在作業場所應配置監測監控設備,應急救援隊伍需配置個人防護裝備、搶險救援車輛等,根據救援任務需求配置搶險救援物資,如現場偵檢、堵漏、化學洗消、滅火、破拆、救生等設備設施。具體可根據我國危險化學品單位應急救援資源配備標準要求結合企業應急實際需求完成應急物資的準備工作。實現應急隊伍和應急物資裝備等應急能力前置。
由于科技迅速發展,化工企業生產過程已擺脫以往的人工操作,生產流程已經實現機械自動化,企業應急管理也需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立信息化應急管理平臺,輔助管理人員進行應急管理。
該平臺在事發之前(常態下)可進行數據監測監控、動態風險分析及仿真模擬,掌握企業風險狀況,從而輔助進行日常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事發之后(非常態下)能分析事故發展趨勢,輔助專家及指揮人員進行決策和應急指揮,及時、準確、有效地進行應急響應行動,事后進行總結評估。形成一個集監測預警、信息傳遞、輔助決策、調度指揮、協調聯動、評估總結為一體的應急管理系統,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保障應急管理體系的高效運轉。
應急管理運行機制貫穿于事前、事發、事中、事后應急管理全過程,是應急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樞紐。化工企業應急管理機制應遵循重大危險源重點防范、重大事故快速反應、統一指揮、分組負責的原則,建立企業自救、互救與社會救援相結合的聯防機制。
基于應急管理全過程四階段,在構建了良好的應急組織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化工企業風險特點和事故類別,梳理完成各階段各項具體應急任務的牽頭部門和輔助部門,制定企業內部各部門間、企業與周邊企業之間、企業與地區政府之間為完成相應應急任務的協作機制,以協調聯動為重點建立應急管理機制,實現高效推進各項任務的銜接和整合。
①化工企業工藝苛刻、危險性大,需要建立貫穿事前、事發、事中、事后全過程的應急管理體系,實現日常監管和應急防范與響應的有機統一,對化工企業實行動態循環、持續改進的應急管理。
②基于化工企業應急管理需求分析,提出了化工企業應急管理體系構建框架,即由應急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應急預案體系、救援保障體系、科技支撐體系和應急聯動機制構成的“六位一體”的應急管理模式。
③在“六位一體”的總體框架下,進一步討論了具體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任務的落實與實現路徑。建立常態與非常態應急組織機構,貫穿日常預防與異常應急全過程的制度,“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應急預案體系,標準化應急資源保障,實現線上平臺協調調度運行的集成化科技支撐體系,統一指揮、分組負責、協調聯動的應急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