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柳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桂林,541000)
劉芳認為,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兒成長進步的重要內容,是幼兒滿足社會交往需要與提升認知社會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發展,帶給幼兒安全感和歸屬感。[1]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俗稱,指發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患有多動癥的幼兒,活動過多、情緒沖動且自控能力差,其在幼兒園中所表現的行為極有可能會影響與同伴的人際關系,從而影響幼兒自我性格與社會性的發展。因此,研究多動癥幼兒的同伴交往現狀,提高多動癥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考察一名多動癥幼兒的同伴交往情況,揭示多動癥幼兒同伴交往行為的特點、影響因素,以期為教師培養多動癥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促進多動癥幼兒的健康成長。
本研究抽取一所公立省級示范園中的一名小班幼兒小A作為研究對象,經專業機構認證,其患有多動癥。在幼兒園里,小A經常爭搶其他幼兒的玩具且具有攻擊性行為;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會哭鬧、發脾氣甚至在地上撒潑打滾;在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時,常常左顧右盼、觸碰旁邊的幼兒;有時候會離開座位跑到教室外面。
本研究首先采用訪談法,對小A所在班級的20名同伴開展訪談,主要問題是:你喜歡小A嗎?原因是什么?統計同伴喜歡小A與不喜歡小A的人數,從而得出小A受同伴歡迎的程度。
本研究對宮山的交往行為性質表格[2]進行調整,整理出新的交往行為性質表格,采用參與式觀察法,調查小A的積極交往行為、中性交往行為與消極交往行為分別發生的次數。其中,積極交往行為主要有幫助他人、合作、分享、主動邀請;中性交往行為主要有言語交流、共同游戲、交換物品、遵守規則;消極交往行為主要有攻擊、告狀、拒絕、破壞、不良言語。另外,為了調查小A消極交往行為可能出現的一日生活環節,本研究還設計了多動癥幼兒消極交往行為在一日生活中出現的環節的表格。觀察時間為一周,詳細記錄小A的同伴交往行為。
本研究對小A所在班級的20名幼兒進行訪談并進行數據分析,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小A受同伴歡迎程度情況
大部分同伴對小A表現出消極的情緒,即并不喜歡小A,不喜歡的原因主要是小A存在攻擊性行為、不良性格,不講究衛生等。只有一小部分的同伴對小A表現出積極的情緒,喜歡小A,但值得注意的是,喜歡的原因并不是來自對小A的認可,而是受到小A的親密他人(爸爸)的影響,而且有些幼兒并不能闡明具體的原因,評價比較模糊。可見,小A受同伴歡迎的程度很低,缺乏良好的同伴關系。
本研究從積極交往行為、中性交往行為、消極交往行為方面進行觀察,統計小A交往行為出現的次數,對小A三種交往行為的頻率進行比較,具體如表2所示。小A“分享”的交往行為主要有分享自己不想玩的玩具等,“言語交流”主要有“我可以和你交換玩具嗎”“我可以看你的書嗎”“你不要推我”等,“共同游戲”的交往行為主要有一起騎玩具車、一起跳舞、一起唱歌、一起敲鼓等,“交換物品”的交往行為主要有交換玩具、交換書籍等,“遵守規則”的交往行為主要有排隊上廁所、不搶玩具等,“攻擊”的交往行為主要有推人、打人、踢人等,“告狀”的交往行為主要有告訴教師有人撞自己、告訴教師有人搶自己的玩具等,“拒絕”的交往行為主要有拒絕和同伴牽手、拒絕分享玩具和書本等,“破壞”的交往行為主要有扔玩具、弄壞公共用品等,“不良言語”的交往行為主要有不要喝水、不要上廁所、不要洗手、不聽你的話、不進教室還要玩、插話等。

表2 小A的同伴交往行為情況
幼兒園一日生活的主要環節有入園、進餐、盥洗、喝水、如廁、自由活動(集體自由活動、區域活動、戶外自由活動)、午睡、過渡環節間隙活動、離園等。[3]本研究對小A消極交往行為在哪些一日生活環節中出現以及出現的次數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小A消極交往行為出現的環節及次數
由表2可知,小A在同伴交往中出現消極交往行為的次數較多,其中“不良言語”占比最大;中性交往行為出現的頻率低于積極交往行為,其中“言語交流”的交往行為出現的頻率最高;積極交往行為所占比重最小,出現的頻率極低。
由表3可知,小A的消極交往行為出現在一日生活的許多環節中,主要為戶外自由活動、過渡、區域活動、喝水、進餐這五個環節,出現最多的環節為戶外自由活動,在戶外自由活動中,四種交往行為都會出現且出現的次數都很多。區域活動環節也是消極交往行為的高發環節。“破壞”類型的交往行為在戶外自由活動、喝水、進餐、區域活動這四個環節中都有出現。
本研究表明,多動癥幼兒受同伴歡迎的程度較低。張元認為,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兒在與其他同伴進行交往時能夠感知自己和同伴的各種情緒、態度、想法等,并且能夠在活動中與同伴相適應的能力,他將同伴交往能力分為親社會行為、社交主動性、語言與非語言能力四個方面。[4]在心理學中,親社會行為是指能夠善意地幫助和支持他人或使他人受益的自愿行為,包括同情、關心、分享、合作謙讓、助人、撫慰、捐贈、鼓勵、救援等行為。[5]由表2可知,小A缺少分享、助人、合作等行為,可推理出其親社會行為能力較低。埃里克森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中的第三個階段為“主動與內疚”,在這個階段中,人會發展出主動意識,自發地與人交往,而小A表現出的是拒絕交往且并沒有主動邀請他人的意識,其在社交主動性方面有待提高。除此之外,小A有明顯攻擊、破壞等性質惡劣的非語言行為,還存在較多的不良言語行為,語言質量較低,可知小A在言語與非言語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很強。根據這三個方面的分析,可推測出小A的同伴交往能力較差,需有針對性地提高其與同伴交往的能力。
有學者認為,遺傳因素、生理因素、成長環境與教育因素是引起多動癥的主要因素。[6]引發多動癥幼兒的同伴交往問題的因素與引發多動癥的因素具有一定的聯系,在本研究中,小A的氣質及其與同伴交往的行為方式因素是遺傳因素、生理因素、成長與教育環境因素下的子因素,是立足于同伴交往這個主題下進一步細化與調整而得出的直接因素。在心理學中,氣質是指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但它并不是由遺傳所決定的,其在后天的環境與教育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5]在氣質類型中,膽汁質類型的人精力旺盛、容易沖動、自制力差、性情急躁,這與小A的一些攻擊性行為、破壞行為和情緒容易沖動的特點有相似之處,因此,小A的氣質在一定程度上屬于膽汁質,他所擁有的一些膽汁質的氣質特點影響他與同伴交往的過程與結果。由表2可知,小A有較多的攻擊、拒絕、破壞、不良言語等消極交往行為,其積極交往行為較少。因此,小A與同伴交往的行為方式是不合理的,如攻擊性行為極有可能會使同伴受到人身傷害,而拒絕行為會減少兩者之間的情感交流,降低進一步深入交往的可能性,不良言語會使對方受到情感傷害。總之,小A的個人氣質與同伴交往方式對其同伴交往過程與結果具有消極影響,最終使其出現同伴交往問題,影響其社會性發展。
在幼兒園入園、進餐、盥洗、喝水、如廁、自由活動(集體自由活動、區域活動、戶外自由活動)、午睡、過渡活動、離園等一日生活環節中,入園、進餐、盥洗、喝水、如廁、午睡、離園這七個環節對小班的幼兒來說自由度比較低,因為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力相對中、大班的幼兒來說較低,他們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才能更好地完成。自由活動環節、過渡環節具有明顯的開放性與較高的自由度,因為時間與空間是比較充足的且個體活動相對來說不受嚴格限制,教師在這兩個環節也會賦予幼兒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由表3可知,小A在戶外自由活動和區域活動這兩個環節中出現消極交往行為的次數相對于其他環節更多,因此可以認為小A在開放性與自由度較高的一日生活環節中更容易出現消極交往行為。
1.有針對性地開展同伴交往活動
同伴交往活動豐富多彩,對于多動癥幼兒來說,良好的同伴交往可以促進其社會性發展。幼兒園可針對多動癥幼兒開展相關活動,以便給予多動癥幼兒特別的幫助,呵護其成長,因為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教育比一味地說教更能讓幼兒樂意接受。例如,可開展專門的交朋友活動,給多動癥幼兒提供交友的機會。繪本圖文兼具,符合幼兒的學習規律,幼兒可從中獲得有益的經驗。因此,教師可選擇同伴關系類繪本,在繪本活動中滲透同伴交往的技能與方式,引導多動癥幼兒思考良好同伴關系的重要性,使多動癥幼兒汲取有效的同伴交往經驗。此外,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在開展同伴交往活動時,教師可加入游戲元素,讓活動體現出游戲性,聯系生活情境,如開展玩具分享日、生日會等,增強活動的愉悅性、主動性、自發性等。
2.給予特別的愛與關注
多動癥幼兒會經歷很多普通幼兒沒有經歷的痛苦,其先天的因素無法改變,但幼兒園和教師可創設適合多動癥幼兒的生活環境。幼兒教師要意識到,幼兒是獨立的個體,要采用不一樣的方式對待每一名幼兒,要理解和包容幼兒的缺點。對多動癥幼兒來說,教師要給予其特別的愛與關注。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教師要多觀察,隨時指導多動癥幼兒,以便及時制止其不良同伴交往的行為,尤其是在自由度較高的一日生活環節中,更要密切關注。為了循序漸進地促進多動癥幼兒一步一步成長,教師可進行成長記錄,記錄多動癥幼兒的表現。另外,教師要引導本班幼兒積極主動地與多動癥幼兒交往,引導他們積極處理與多動癥幼兒之間的矛盾,以促進多動癥幼兒的健康成長。
1.采用科學的教養方式
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對兒童產生不同的影響。[5]權威型家長教育行為的特征是嚴格、高要求、溫情、有響應等,會培養出活躍—友好型兒童;專斷型家長的教育行為特征是嚴格、高要求、拒絕、無響應等,會培養出矛盾—易怒型兒童;溺愛型家長的教育行為特征是縱容、無要求、溫情、有響應等,會培養出沖動—攻擊型兒童;忽視型家長的教育行為特征是縱容、無要求、拒絕、無響應等,會培養出沖動—攻擊—不合作—情緒波動型兒童。在這四種教養方式中,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一種相對理想的教養方式。[7]多動癥幼兒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標準,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要表現出耐心,而不是不耐煩和憤怒,既要給予孩子適當的批評又要開展具體的討論,讓孩子知道批評的原因及自己所要改正的方向。當孩子有所進步或者表現出建設性行為時,家長要給予欣賞、肯定及支持,做到顧及孩子的需要與選擇,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質。
2.建立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
有研究從心理學的角度將“獎勵”定義為“良好行為出現獲得的好處”[8]。也就是說,當幼兒出現良好的行為時,獎勵便是增強該行為的一種美好的結果、一種驅動力。對多動癥幼兒來說,獎勵在某種程度上能促進其改正一些不良行為,讓多動癥幼兒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教師對多動癥幼兒的獎勵要采用豐富的形式,如正式獎勵和非正式獎勵、內部獎勵與外部獎勵等。[9-10]正式獎勵是指有獎勵計劃和方案的獎勵,如頒發歌唱之星、優秀行為獎等,非正式獎勵是根據不同的情境靈活地肯定幼兒的良好表現,具有靈活性、不固定性、情境性、隨意性等特點。內部獎勵是指活動本身提供的獎勵,如對活動保持的好奇心、興趣等,幼兒取得了一些進步,即使沒有得到表揚也很開心;外部獎勵是自身之外的獎勵,如具體物品、表揚等。除此之外,在運用表揚時,父母要注意獎勵的質量與數量,要追求獎勵的激勵性與有效性。對于多動癥幼兒來說,家長可以提前了解其喜歡的玩具,明確告知其若表現優異且達到一定的次數要求,便可獲得喜歡的玩具,但若后期出現不恰當的表現,則收回獎勵。在懲罰方面,父母要意識到懲罰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孩子的發展,它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運用懲罰時,父母可以將懲罰教育與說理教育及榜樣示范等方式結合起來,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父母要把握好懲罰的度,采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在懲罰時,也要抓住時機,遵循及時性的原則。[11]當然,由于多動癥幼兒的獎懲教育具有特殊性,父母對多動癥幼兒的獎懲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