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歐國立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交通運輸無法適應和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們出行需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短板產業。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的交通運輸獲得了快速發展,并創下多個“第一”。截至2020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14.6萬公里,是建國初的6.6倍,其中高鐵營業里程3.79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2/3以上,居世界第一,且高鐵對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全國公路通車里程519.81萬公里,是建國初的64.2倍,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6.10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且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覆蓋率超過98%;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7萬公里,居世界第一,其中高等級航道達標里程1.61萬公里,全國內河運輸貨運量完成38.15億噸,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2142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592個,居世界第一,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的港口中,中國港口分別占8席和7席,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完成145.5億噸、2.6億TEU,均居世界第一;全國快遞服務業業務量達到833.6億件,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7354.7公里,居世界第一。數字變遷見證了中國交通發展的新成就、新變革,在世界交通史上創造出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效率”。我國交通運輸已經從原來的“短缺”轉變為“基本適應”,從“有沒有”、“夠不夠”向“好不好”方向邁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重大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上強調“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的重大意義,并賦予“交通成為中國現代化開路先鋒”的新使命和新定位。新時代中國交通運輸的發展需要理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并基于理論的發展推動實踐的不斷創新。
國內外交通運輸發展的實踐表明,綜合交通運輸是一個復雜的、多元素構成的系統,深刻解析和認識綜合交通運輸的涵義和構成,對實踐中制定相關規劃、政策,指導交通運輸的科學合理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綜合交通運輸是一個三維的多因素綜合體,具體來說包括功能維度、結構維度層面和運作維度。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功能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從功能維度層面,即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旅客和貨物)的角度,綜合交通運輸又分為城市交通運輸、城際交通運輸、城鄉交通運輸和國際交通運輸等。
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是構成綜合交通運輸的重要維度,即結構維度。不同運輸方式具有不同的技術經濟特征和比較優勢,充分發揮不同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構成相互協調、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的有機整體是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趨勢。
一個完整的運輸活動一般是由多種運輸方式共同完成。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使得區域經濟和社會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導致運輸鏈條不斷延長。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交通運輸提供便捷、高效、完整的優質服務,而衡量運輸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運輸過程的全過程和全鏈條,能否實現點到點、門到門的運輸。交通運輸產業需要向運輸服務對象提供完整的、全鏈條的運輸服務,因此需要不同運輸方式間的共同協作,通過這種協作實現不同運輸方式的一體化運輸(Integrated Transport)。不同運輸方式間的一體化協作能力和水平,決定了運輸服務的效率和效益。高效的一體化運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同運輸方式在節點上的有效聯接,取決于不同運輸方式的基礎設施、生產設備等硬件和經營管理等軟件在物理和邏輯上相互聯接和配合的緊密性、融合性和一體性,即不同運輸方式在運輸活動過程中的硬聯通(基礎設施、樞紐等物理上的聯接)和軟聯通(運營管理、相關制度規則、財務清算、時刻表等)。不同運輸方式間的硬聯通和軟連通需要基于相關企業、組織、部門的合作、協調等方面的共同運作。
基于經濟學視角,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應當能夠滿足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要素資源的快速流動,各種交通資源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其潛在效能,同時,也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基本支撐和保障,當好現代化開路先鋒。FSO綜合交通運輸分析框架,與經濟學分析問題的框架是基本一致的:
功能維度---對應經濟學中“生產什么”的問題;
結構維度---對應經濟學中“用什么生產”的問題;
運作維度---對應經濟學中“如何生產”的問題。
構建三維綜合交通運輸分析框架,在理論上極大方便了基于經濟學角度研究綜合交通運輸“生產什么”、“用什么生產”和“如何生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