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萌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2022 年是我國全面建成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一年。越是關鍵一年,越要落實好“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要求;越是形勢嚴峻,越要穩固“三農”這塊壓艙石。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世界動蕩變革的特殊時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我國高度重視的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近年來,農業農村發展步伐加快,農民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在農業方面,2016—2020 年我國糧食產量處于穩定增長狀態,2020 年的糧食總產量高達6.69 億t,人均糧食產量在470 kg 以上;農民收入不斷提高,2020 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17 131.5 元;農村面貌整潔有序,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依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農民文化素質較低、社會醫療保障不健全、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等問題。因此協同推進“三農”現代化,不僅可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也是關系農民幸福、農業發展的國之大計。
我國對“三農”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在財政投入與政策優惠方面向“三農”工作傾斜。2005 年中央財政開始加大對糧食生產大省的轉移支付,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實行糧食保護收購政策,如建立大宗農產品臨時收儲制度和設立糧食最低價。2008 年開始設立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完善糧食農業風險基金制度。2018 年以來貫徹鄉村振興戰略,不斷規劃創新農業發展布局,加快“三農”現代化發展步伐,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不動搖,努力讓我國農村地區成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現代化區域,努力讓農業成為有發展前景的現代化產業,努力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現代化職業。近年來,我國“三農”現代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實現由溫飽向全面小康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進展。農業現代化的本質是生產過程現代化,基本途徑是用機械代替勞動力,以此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如圖1 所示,在2016—2020 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不斷增加,從65.19%增長到71.25%,為農業生產注入源源動力,促使農業現代化進一步發展。在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加持下,2020 年糧食總產量相比2016 年增加了0.48 億t,達到6.69 億t。2020 年主要用于農、林、牧、漁業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同比增長2.33%,達到10.56 億kW·h。由此可見,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力助推工具。農業機械種類繁多,對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農業生產方式由人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轉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可以快速提高農業生產經營和數字化管理水平,實現機械化引領農業現代化。

圖1 2016—2020 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隨著農村生活環境改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也在進一步提升?!笆濉逼陂g,我國15 萬個行政村完成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5.5%,基本建立了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和縣域規劃體系,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了40.2%和40.6%。由圖2 可以看出,我國化肥施用量連續5 年逐漸降低,化肥施用量減少了大約12%,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預計分別超過88%、80%、76%,農業生產綠色轉型取得長足進展。

圖2 我國2016—2020 年化肥施用情況
脫貧攻堅工作圓滿完成,農村居民收入逐漸升高。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2020 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 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 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如表1 所示,2016—2020 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與2016 年相比,2020 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4 768.1 元,增長近40 個百分點;農村貧困人口由2016 年的4 335 萬人逐漸減少,2020 年實現全面脫貧。隨著脫貧工作的順利推進,城鄉發展差距在逐漸縮小,農民現代化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表1 2016—2020 年農村居民收入情況
在農業現代化中,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國內農業科研投入強度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科學技術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所占比重較小。我國農業發展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生產效率低下問題依然突出,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脫節問題依然嚴峻,農業生產技術的推進缺乏動力,不能適應大規模生產技術,較難滿足農業現代化要求。
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城鄉二元結構突出。近年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但相比現代化農村建設目標仍有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村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投入資金不足,配套設備不健全;農村居民缺乏文化休閑等公共場所,休閑形式過于單一;農村居民教育資源落后,難以獲得高質量教育;農村垃圾集中處置及廢水處理量有限,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導致城鄉居民在社會醫療保障條件方面存在差異。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不僅無法滿足農村現代化要求,還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標準差距較大,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
農業經營主體素質偏低,學習先進農業技術積極性較差,大部分農民對新興科學知識缺乏認知,使先進機械和農業技術無法落到實處,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的主體是農民,農業趨向現代化的道路需要高素質、農業生產能力強的農民來實現。雖然我國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但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大多為初中。農民在學習農業專業知識、農業技術時積極性不高,認為依靠簡單的農用工具和基本知識就可以完成農業生產全過程。文化素質低下會造成農民現代化觀念不深入,阻礙農民全面發展進程。
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需要以農業科技作為支撐,轉換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第一,推動農業現代化需要引入科技要素,主要包括生物科技、機械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科技要素需要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通力合作。政府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在利用科技要素促進農業現代化全過程中,給予資金支持、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扶持農業技術創新企業發展壯大,鼓勵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機構潛心研究。
第二,利用生物技術研發創新農產品種類和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實施現代種業創新,加大工程培育優良品種力度,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提升農產品質量。生物技術不僅能夠提升農產品品種、質量、附加值,還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培育鄉村新業態,有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克服農村數字化發展基礎薄弱和發展難度大等難題,突破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完善等難關。一方面,讓農業產、供、銷各方面與現代信息技術掛鉤,如發展數字田園、智慧養殖。另一方面,統籌數字鄉村與智慧城市發展,利用數字經濟以城帶鄉,不斷擴大城鄉融合發展深度與廣度,煥發農村數字化發展新活力。
推進農村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就是實現城鄉一體化。針對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文化娛樂場地缺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鄉村醫療資源匱乏、社會保障未落到實處、教育資源落后等問題,要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
城鄉一體化的實質是城市反哺農村,以城市帶動農村發展,是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推進城鄉一體化要求保持城市與鄉村各自的特色,在經濟、文化方面以同等的角度相互交流、融合,從而縮小城鄉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和收入水平的差異。推進城鄉一體化有利于打破城市與農村的要素分割體制,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加速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
第一,實行城鎮城市化。城鎮城市化的實質是對農村發展采取“兩步走”戰略,第一步是讓小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第二步是讓農村逐漸向小城鎮水平靠近,從而促進城市和農村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實現共享。城鎮城市化作為農村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重視城市與農村連接的中間地帶,發揮城鎮的“中介”作用,使城鎮發展成為農村現代化的基地。
第二,要加強公共基礎道路、醫院、文化娛樂等便民服務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交通、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放寬長期以來實行的嚴格戶籍制度,放開對農村居民入城的限制,鼓勵各大城市放開對郊區落戶的限制。簡化大城市的積分落戶計劃,提高居住、就業、社保繳納年限的積分比例,取消積分落戶數量限制。要因地制宜研發和推廣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處理、農村新模式新業態融合等關鍵技術與模式,引領支撐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專業化高素質人才是農業現代化的推力,提升農民文化素質促進農業現代化迫在眉睫。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和城鄉融合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勞動力持續向城鎮以及第二、第三產業轉移,低水平勞動力仍留在農村,運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從事第一產業。農民不僅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要角色,也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載體。農民所擁有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素質是影響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應以農民為中心,培育農業現代化需要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第一,在農業教育中,要通過培訓、學校職業教育等方式提高農業生產者的受教育程度,培育愛農業、擁有扎實專業知識、懂現代農業技術、兼備“軟能力”和“硬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或職業經理人。
第二,發展農業現代化需要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反哺,通過引進高資本含量的外來勞動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例如引導大學生返鄉創業。
第三,通過保障農民各項合法權益來留住高資本含量的勞動力,如通過設立農產品產業組織、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法律法規,保障農產品的價格收益、農民的資產收益和農業的市場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