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利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之一,是我國人民膳食中優質蛋白質和生活中糧油原料的重要來源。雖然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國,但人多地少,地形復雜,并不適合種植大豆。我國每年的大豆產量較低,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目前,我國大豆的進口國有美國、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美國大豆進口量占我國大豆進口總額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在2018 年3 月22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一份關于中國向美國出口商品加征關稅的備忘錄,中國在同年4 月4 日作出回應,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從美國進口的14 個類別的106 個產品,包括大豆、汽車、化工等產品加增25%的關稅。受此影響,我國大豆進口量結構調整,巴西大豆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文章研究了我國與巴西大豆貿易的現狀以及可行性建議,為兩國大豆貿易提出策略,對我國大豆國際市場穩步發展和維護我國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參考價值。
我國大豆生產與進口總量如圖1 所示。

圖1 我國大豆生產與進口現狀
播種面積是影響大豆產量的重要條件之一。受地形影響,我國大豆的播種面積較少,近10 年來,種植面積在900 萬hm左右浮動。總體來說,播種面積增長幅度較低。受生長條件制約,黑龍江是我國大豆種植的主要區域,黑龍江大豆產量占全國大豆產量的45.12%,內蒙古、安徽、四川、河南等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大豆產地。總體來說,全國大豆總產量不高,2019 年大豆產量為2 131 萬t,首次突破2 000 萬t。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大豆消費在1 億t 左右,但本土大豆產量較低,依舊依賴進口。1996 年,我國通過降低大豆進口關稅來大量進口國外大豆,進口大豆質優價廉,迅速占據我國市場。2013—2020 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由6 338 萬t 增加到10 031 萬t,增幅達58.26%,導致我國大豆消費高度依賴國際市場。
文章選取了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一帶一路”代表性國家俄羅斯作為研究對象。我國從各國進口大豆情況見圖2。

圖2 我國從各國進口大豆的情況
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大豆消費國,對大豆的需求促進了全球大豆國際貿易的發展。由圖2 可以看出,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我國大豆主要進口國中,進口俄羅斯大豆數量在逐年增加,2020 年突破60 萬t,但進口大豆量占總進口量的比重較低,不足1%。阿根廷是全球第三大大豆生產國,2018 年受干旱天氣影響,阿根廷的大豆產量大幅下降,我國從阿根廷進口的大豆數量降至10 年來的最低水平,總體來說,阿根廷大豆進口額約為10%,是我國的主要進口國之一。美國憑借著優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成為世界第一大大豆生產國,占我國大豆總進口量的35%~40%。2018 年中美貿易戰打響,我國進口美國大豆量驟減,為1 664 萬t,占總進口量的18.9%,下降了15.49%。在此影響下,我國加大了對巴西大豆的進口量,2018 年從巴西進口大豆6 610 萬t 左右,約占進口總量的75.08%,上升21.77%,巴西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豆進口國。巴西大豆對我國大豆市場的主導使中巴大豆貿易面臨機遇和挑戰,研究中巴大豆貿易對促進兩國貿易長遠發展和維護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巴西位于南美洲的低緯度地區,氣候較為濕熱,光照充足,適合大豆種植。巴西地廣人稀,可耕地面積約有1.8 億hm。得天獨厚的自然和地理條件使巴西成為世界第二大大豆生產國。巴西大豆的主要生產區域是南部和中西部,2015—2020 年,巴西大豆產量逐年增長,2020 年巴西大豆產量為13 300 萬t,出口量達8 500 萬t。大豆產量占巴西農產品產量比重較大,成為巴西最重要的農產品產業。
巴西政府高度重視農業,頒布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如低價回收農產品、提供農業貸款、農業保障等,在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財政資金,促進農產品運輸,開拓國際市場。這一系列利農措施便利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豆生產。
中巴大豆貿易情況如圖3 所示。
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我國與巴西的貿易聯系日漸緊密。2015 年,我國和巴西簽署了若干商業合作協定,進一步推動了中巴農貿的發展。受我國大豆市場需求的影響,巴西大豆出口產業蓬勃發展。從圖3中可以看出,巴西大豆在我國大豆進口交易中一直占據較大市場份額,進口量逐年上升。2016 年受厄爾尼諾天氣影響,南美洲大陸降水分布不均,導致巴西農產品減產。同年我國進口巴西大豆量為3 809.65 萬t,較2015 年下降了約4%,呈現負增長。2018 年中美貿易戰爆發,我國從美國進口大豆急劇下滑,較2017 年進口量減少了1 621.4 萬t,美國大豆熱度逐漸下降。相反,巴西對華大豆出口份額增加明顯,我國進口巴西大豆量約占巴西大豆出口總量的80%,達到近10 年進口巴西大豆的最高值。2019 年受巴西國內大豆需求影響,大豆價格上漲,我國進口巴西大豆量下降。巴西大豆在2020 年的進口量為6 427.8 萬t,占同期進口量的64.08%。總體來說,我國從巴西進口大豆量不斷增加,巴西已成為我國大豆的第一大進口國。

圖3 中巴大豆貿易情況
4.1.1 巴西基礎設施落后,運輸成本高
大豆的生長具有季節性強、勞動密集型特點,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種植、收割等農業勞動。存儲和運輸方面在大豆交易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受地形影響,巴西大豆運輸方式以公路為主,極少部分通過鐵路運輸。港口和鐵路的發展較為落后,大豆運輸時間久、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巴西大豆運輸的成本。雖然巴西政府為了便利大豆的國際貿易,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部分財政以修建運輸大豆的專用公路,但是道路分散,沒有與國內其他道路形成互通、順暢的體系,無法帶動大豆生產、倉儲、運輸的有效連接。供應鏈脆弱成為影響巴西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會帶來價格上漲的風險。近年來,我國大豆主要從巴西進口,巴西大豆的供給影響著我國居民大豆的消費和大豆加工企業的發展。
4.1.2 巴西大豆價格上漲,我國進口成本高
由于巴西南部地區氣候干燥,大豆出現一定程度的減產,巴西公布了2021/2022 年度的預計,從此前預計的1.457 億t 降至1.345 億t,調低后的大豆產量比2020/2021 年的創紀錄產量1.382 億t 減少2.7%。2022 年2 月,雷亞爾匯率報5.329 6 雷亞爾兌1 美元,比前一周上漲1.0%。氣候和匯率問題導致巴西大豆價格上漲。由于農戶手頭資金充足,選擇囤貨惜售,大豆價格進一步上漲。截至2022 年4 月14 日,帕拉納瓜港的大豆報價為186.68 雷亞爾/60 kg,較2021 年末172.34 雷亞爾/60 kg 的價格上升8.3%。巴西大豆價格上漲代表我國企業進口大豆成本增加,在這樣的形勢下繼續合作,會給我國企業帶來風險。
4.1.3 大豆進口來源集中,進口依賴度大
我國對國外大豆依賴度極高,進口大豆量占我國大豆消耗量的70%,并且進口地較為集中,主要為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巴西是我國大豆進口的主要國家。由于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戰爭,我國對巴西大豆的進口量不斷增加,近幾年巴西大豆占我國進口大豆的60%以上,高依賴程度使我國大豆市場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沖擊。我國與南美洲距離較遠,巴西基礎設施落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運輸成本有所增加。2022 年第一季度,巴西大豆價格持續上漲,增加了我國大豆進口的成本。在中美貿易摩擦反復和全球新冠肺炎肆虐的影響下,過度依賴巴西大豆使我國大豆進口風險愈加嚴重。大豆進口影響著國內市場供給,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較為脆弱的一環。
4.2.1 擴大海外農業投資,推動中巴自由貿易區建立
我國應力爭大豆需求的主動權,鼓勵企業走出去,促進對巴西大豆產業的農業投資,保障大豆長期穩定供給。積極與巴西政府合作,探討大豆相關農產品貿易政策,大力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自貿協定的實施,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實現大豆交易多元化、多層次發展。兩國政府可以通過協商簽訂農業訂單,推動巴西農產品出口,實現合作共贏。生產企業應積極加入大豆的全球產業鏈中,走近巴西大豆產地,加工提煉大豆制品,提高大豆產品附加值。發展巴西大豆及大豆產品的跨境電商業務,豐富大豆進口渠道,降低中巴兩國大豆貿易風險。
4.2.2 投資巴西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大豆運輸成本
相比美國便利的交通和先進的倉儲設施,巴西在物流方面不具備競爭優勢。我國要爭取大豆定價權,就應該涉足物流倉儲等方面。巴西政府只修整部分公路,而大豆主要靠卡車運送,運輸成本較高。巴西鐵路、海運相對落后,有極大的開發空間。我國政府可以設立“大豆之路”專項基金,鼓勵我國企業參與巴西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自由倉庫,降低倉儲成本,提高運輸效率。也可以由我國政府向巴西出口施工材料、機械設備,為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持,減少大豆的運輸費用、增加出口量。投資巴西基礎設施建設對便利大豆運輸和維護國內大豆價格穩定有重要意義。
4.2.3 建立進口預警機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氣候條件、種植成本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國際大豆的價格。我國應建立進口預警機制,對進口大豆的價格進行實時監控,穩定市場供需關系,保障國內物價的穩定。應加強對巴西等大豆主供應國的信息收集,持續跟蹤原產地大豆的種植情況。采集國內信息,發布我國對大豆的需求情況。設立農產品貿易風險防控平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手段對國內外大豆供需情況、生產情況、價格情況等進行分析和處理,形成一個系統化、科學化、透明化的貿易環境。緩解大豆主產國與我國大豆交易供需不平衡的情況,有效減輕農產品進口貿易的風險。
4.2.4 促進進口國際市場多元化,分散大豆壟斷風險
從歷年數據可以看出,巴西大豆彌補了美國大豆所造成的進口缺口,但一個國家的大豆占據了我國大豆總進口額的1/2,將導致進口結構不平衡,影響國內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價格。為降低大豆進口壟斷風險,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我國應拓展大豆進口來源,促進國際進口貿易多樣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緊密交流,開拓和利用俄羅斯、烏拉圭、加拿大、南非等地的大豆進口潛力,加強國家間相關農產品貿易的交流與合作,推進形成內外聯動、合作共贏的國際貿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