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勇,鮑 羽,熊永興,卿 春
(貴州財經大學信息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迎來了“十四五”規劃,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面脫貧后,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貴州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開新局,堅持發展高效農業,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國發〔2022〕2 號文件更是貴州新時代在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有力支撐,文件強調了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做優、做精特色優勢農產品,提高重要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要推進鄉村振興,關鍵是要發展壯大鄉村產業,走優質化、品牌化道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同時提高農民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意識,打破固有思維,突破傳統經營發展模式,使農民愛農業、善經營、懂技術。
“印象臺江”以“扶農助農”為宗旨,是以臺江縣農副產品、優質水果及“苗菇菇果蔬脆”為主營產品的生活館。當前消費者與農民存在一側消費高、一側低價賣的矛盾。“印象臺江”采購環節多,中間商價格存在差異,“印象臺江”的消費者不得不承受較高的價格,而農村合作社將產品賣給中間商時,很多都因銷售渠道窄、銷售方法單一等一再被壓價,使得農民生產積極性降低,對加入合作社生產發展經濟逐漸失去信心。
探索“印象臺江”與農村村級合作社聯合創業,使其能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提高農業組織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成產銷一體化,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助力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讓青年思維為農村產業發展賦能。結合當地特色和新興技術,為農村產業注入文化特色,打造品牌,擴大影響力,拓寬銷路,提高農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實現農民自給自足。
臺江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臺江縣一二三產業總產值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同比增長卻呈現下降趨勢,見圖1、圖2。

圖1 臺江縣2016—2020 年一二三產業增加值

圖2 臺江縣2016—2020 年一二三產業增速
臺江縣地處貴州省東南部,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物產豐富,其產業發展非常好。但是,近年臺江縣的產品產業發展仍然需要尋找更多的渠道進行發展。
農村合作社在鄉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臺江縣農村合作社數量在明顯遞增,截至2020 年底,臺江縣共有農村合作社464 家,呈現一村多社現象,數量和發展都在邁著前進的步調,農民收益增加,農村經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臺江縣的農村合作社建立在農村的家庭承包制上,合作社的增收與入社農民的增收成正比,隨著農村合作社收入的增加,也會使入社的農民收入增加。以臺江縣老屯鄉村級合作社為例,該村級合作社成立后,大力開展農資配送服務,實施農業產業項目,增強群眾的信心和發展底氣,更多村民都成為了社員。老屯鄉皆蒿村黨支部領辦的臺江縣皆蒿聚力種植養殖股份專業合作社帶動37 名社員進行辣椒育苗,人均增收2 000 元,合作社增收10 萬余元。
“印象臺江”致力于挖掘、生產及推廣具有貴州特色的新農特產品,讓農產品的銷售有了很大突破,“印象臺江”師生團隊通過產銷對接、電商培訓等方式,為臺江縣帶來發展的續航力。臺江縣農村村級合作社建立在農村的家庭承包制上,合作社與村民簽訂產銷合同,從而保證產品有來源、銷售有平臺、價格有保障。在此背景下,“印象臺江”與農村村級合作社聯合創業模式應運而生。
一是合作社雖有很多勤奮努力、有干勁的社員,但缺少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才,很多社員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營銷能力,產品銷售渠道較窄。二是合作社對于社員的培訓不專業,模式單一,難以結合當地產品開展有針對性的電商技能培訓,以致社員無法應對農業產品化、市場化,合作社的產品很難適應市場需求。
一是部分合作社有名無實,只成立、不運作,市場意識薄弱,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不規范,以致農民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合作社發展實力不強,經濟效益不佳。二是農民的合作生產經營意識不強,村級合作社和農戶之間的關系松散,農民散戶生產思維根深蒂固,集體發展經濟意識不強,且臺江縣地處偏遠,大多數合作社生產規模小、實力弱,無法吸引群眾入社,農民對合作社能否讓自己盈利及合作社的發展持懷疑態度,不能形成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
臺江縣政府牽線出資,貴州苗鄉侗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村級電商站點,比如縣域1688、淘寶、美團、微店等網商有200 多家,但網絡銷售平臺多為“政府牽頭+企業投入”建設,農村村級合作社沒有屬于自己的網絡銷售平臺,且在媒體平臺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臺江縣各村村級合作社沒有緊跟發展的趨勢,在建設直播基地、打造售貨平臺方面仍有很大擴展空間。要想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發展經濟,必須加快村級合作社直播平臺、網絡銷售平臺等的建設,擴大銷路,增加銷量。
一是品牌意識不強。臺江縣許多村級合作社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優質品牌,產品認知度不夠,難以形成品牌效應。二是影響力低。臺江縣的農村合作社社會影響力較低,經濟效益差,讓社會形成了對臺江產品“不了解”“無興趣”“難認可”的現象,農戶散式生產無法形成品牌效應,難以打造出好的產業。
“印象臺江”與農村村級合作社聯合能夠推動大規模經濟增長,為臺江縣村級合作社打造特色形象,提高社會對臺江縣合作社的了解度和認可度,拓寬臺江農產品的銷路。
目前,在電商大環境發展下,雖然互聯網包容性廣,可以兼容廣大用戶群體,但農村村級合作社社員多為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戶,他們并不熟悉互聯網的使用,更不懂得如何在大數據潮流下獲益。讓農戶掌握電商知識和技能,能為農村村級合作社省下高額的宣傳費用,打通產品宣傳渠道,擴大銷量,激勵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共同致富,提升賣產品的能力,增強社員的信心。采用產學結合,實施“輸送技術+運用技術”模式。“印象臺江”輸送高校學生,讓大學生定期到農村進行電商技能培訓,將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輸送給社員,農村村級合作社組織社員參與培訓,學習電商知識,運用電商技術,將視頻制作、產品包裝、海報設計等技能掌握在農村村級合作社自己手中,掌握在農戶自己手中,幫助農戶展現更獨特、更樸實的產品,從而提升銷量,激發臺江縣農產品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掘產品更多的價值,落實創業成果。
以“印象臺江”經營模式積極帶動農村村級合作社建設,完善合作社管理體制。帶領合作社成員集中學習相關合作社制度管理,確保每位社員對合作社管理規章制度有所了解。同時“印象臺江”搭建在線課程學習平臺,為合作社經營者、合作社社員提供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方面的課程資源,讓社員能系統、全面地掌握經營方法,增強社員信心,激勵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共同經營發展。
5.3.1 聯合建設電商直播平臺,打造專業隊伍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網絡直播帶貨作為互聯網電商發展的新興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以聯合創業為視角打造直播帶貨模式,一是打造專門的“‘印象臺江’與農村村級合作社聯合電商直播基地”,供直播帶貨使用。二是建設一批專業團隊,以助推直播帶貨的發展。
“印象臺江”有著豐富的高校資源,聯合高校鄉村振興服務隊,為臺江縣農村村級合作社社員開展電商直播培訓,指導社員如何通過直播銷售產品,打造“一社一網紅”,保證農民的產品有銷路?!坝∠笈_江”學生在學校組織下,有專門的電商專業學生為當地的農戶進行線上線下培訓,助力“黔貨出山”。
5.3.2 產銷對接,自產直銷
貴州以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等多種方式,在全省各重點企業商戶開展精準對接,省內采購比一路猛升?!坝∠笈_江”作為高校生活館,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擁有了忠實的粉絲群體,通過多元化、深層次的服務給用戶更好的體驗。臺江縣直供產品,“印象臺江”打造“一館一廊三中心”,即貴州農特產品特色館、農產品文化長廊、直播達人雙創中心、“網紅”產品研發中心、直播供應鏈集散中心,通過線下農特產品特色及線上直播基地銷售,拓寬“黔貨入市”渠道。
臺江縣許多農產品依然“藏于深山無人曉”,市場需求較小,尤其是臺江縣農村村級合作社影響力僅局限在地域范圍內,應加大品牌宣傳力度。
5.4.1 加強品牌文化建設,為產品賦能
品牌文化對于農產品尤為重要,能起到創立品牌聯想,打造獨特品牌形象,強化消費者購買欲望的作用,同時能產生市場競爭門檻。以農村村級合作社為元素,“印象臺江”打造農產品文化長廊為載體,立足臺江縣特色資源稟賦優勢,充分發揮本土特色,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將臺江縣民族、民俗特色文化內涵融入到農產品品牌文化中,為農產品賦能,打造具有臺江特色的品牌,從而形成“一社一品牌”。
5.4.2 創新宣傳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
一是“印象臺江”具有高校師生優勢,立足信息技術發展大勢,搭建宣傳推廣平臺,制訂系列宣傳推廣方案,根據不同的客戶群體有針對性地進行推廣。二是盤活臺江人民及高校師生資源,“印象臺江”兼職學生與臺江縣農村村級合作社農戶一一配合,快速找準定位,并利用各種社交平臺及時宣傳。三是文化賦值產品,“印象臺江”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術資源,組織學生為農村村級合作社輸送技術,幫助其產品做文化包裝、地域包裝、民族包裝扥,注重從量變到質變,樹立品牌形象。落實精準對接機制,從好產品入手,用對方法,找準用戶,從內到外提升臺江縣品牌知名度。
5.4.3 精準定位需求,實施個性化服務
大數據可以實現精準定位和廣告投放。“印象臺江”與農村村級合作社聯合搭建平臺,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定位,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比如建立描繪用戶興趣模型的用戶畫像,對用戶進行細分,準確分析用戶對于產品的需求,并根據需求生產加工個性化產品,提供個性化服務。
“印象臺江”不僅提供銷售平臺和渠道,更是面向市場推廣臺江縣農產品的重要窗口?!坝∠笈_江”有豐富的師生資源,通過市場營銷、大數據技術等了解消費者需求動向,更好地指導農村合作社帶領社員生產、加工產品,創新產業,學技于己,讓農村村級合作社集營銷、加工、采購、服務為一體,學會自主銷售,直接獲取最大收入;提升自主加工技術,自主包裝產品,更好為產品增值;懂得如何在電商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打響品牌,抓住潛在顧客的同時留住老顧客,探索更好的致富模式,帶動臺江縣農民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