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強
(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生態農業是運用科學的技術成果和現代化的管理手段,結合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發展起來的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資源、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北時明確要求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生態農業發展已成為熱門話題,既是現代農業增長方式轉型的主流趨勢,更是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遼寧省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應順應發展需求,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生態產品愈發受消費者的青睞,這為生態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市場需求與發展契機。長期以來,遼寧省農村存在資源浪費及污染等情況。農業澆灌中水資源的跑漏,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耕地、空氣被污染,農業生態遭到破壞,影響著農村環境與農民生活。建設生態農業能夠有效治理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粗放、污染環境等問題。應通過生態農業建設,鞏固農業基礎,保障糧食安全,助力農業現代化,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遼寧省“十四五”生態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 年,以產業化和生態產業為主體的現代化生態經濟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科技創新、數智引領的綠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力促進遼寧省生態農業、顯著提升生態經濟綜合實力,是推動遼寧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抓手,是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建設生態經濟和諧共生的美麗遼寧的必要之舉。
1.2.1 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多樣
遼寧省自然資源豐富,分布面積廣,涵蓋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海洋等;生態系統多樣,涵蓋森林、水域、草地、濕地、海洋、荒漠等。其中,東部主要分布著林區,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較為突出,是調節遼寧省氣候的生態屏障;中部分布著河流、三角洲、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等;西北地區多為草原,西部多為丘陵,發揮著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的重要生態功能。遼寧省植物種類、物種資源多樣化,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較多,加上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降水豐沛,冰雪資源較豐富,這些都為生態發展提供了自然基礎。
1.2.2 持續推進農業生態化,促進資源有效利用
遼寧省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是以高利用、高循環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排放、低消耗、高產出為基本特征,以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破壞為追求的農業循環發展模式。2017 年以來,遼寧省通過對部分地區開展生態循環農業、養殖業廢棄物轉化利用、規范化清潔生產及特色種植產業資源循環運作,形成以區域為單位的生態循環農業項目,采用農牧結合發展的方式,推動了地方生態農業及經濟的發展。
1.2.3 建立多種生態農業模式,提升遼寧省生態農業發展水平
遼寧省根據不同作物和不同的生產方式,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種生態農業模式。盤錦市采用“稻蟹漁+豬沼澤”,通過一水兩用、一地多收的形式節約資源,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朝陽市以“玉米種植+肉牛養殖+雙孢菇栽培+有機肥施用+玉米種植”的方式,將秸稈作物進行收集儲藏用于肥料、飼料、燃料等多方面,實現了農副資源的多樣化利用。北鎮市采用“養殖+有機肥+種植”的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將原本的廢棄物轉化利用,把秸稈、糞便等廢棄物根據種植作物特點,按比例調配成有機肥,在改善農業環境的同時,實現了資源節約。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遼寧省無論是在生態農業的推廣還是生態農業的技術應用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和農業現代化的迅速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已是大勢所趨,但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缺乏認識。
首先,對生態農業建設的宣傳和對農民的技術指導有待加強。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及技術掌握不夠,難以使生態農業建設轉化為農民的自主行為。其次,雖然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理念及生態農業技術較為完善,但農民掌握的知識與現代農業技術有限,對生態農業的認識匱乏,缺乏經營思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遼寧省生態農業的發展步伐。再次,當地政府缺乏科學的保障體系與獎勵措施,也會導致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不重視,從而影響遼寧省生態農業建設的步伐。
目前,遼寧省生態循環農業處于中小循環階段,以農戶、企業自身為主體,運行模式單一,未形成企業、農業產業之間的大循環,未形成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同時,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產業鏈不健全、循環成本較高、經濟效益低。由于農業勞動人口流失嚴重,從事農業的勞動者多為傳統觀念較深的中老年人,對新時代生態農業發展的理念認識不足、接受緩慢,轉變農業生產模式較為困難。
當前,遼寧省的生態循環農業項目不斷增多,絕大多數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具有投資高、周期長、效益低的特點,政府的壓力隨之增加。政府無法支撐眾多生態循環農業項目的資金投入,需要通過多方投入的形式,而當地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能投入的資金有限,需要金融等部門的支持。由于農業的特殊性,金融部門存在惜貸傾向,使得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資金無法得到保證。
近年來,在遼寧省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但總體上農業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逐漸暴露了一些問題。在農業生產方式上,一些地區還在應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產出率低、成果轉化率低、生產方式單一、農產品科技投入少、規模效益低、高附加值產品較少、農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在產業結構上,遼寧省大量生產水稻和玉米等低附加值的農產品,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產量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一些地區仍然依賴多施化肥、農藥等來提高農作物產量,導致耕地土壤、水質、空氣等農業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在產業結構鏈上,與生態農業有關的龍頭企業較少,生態農業產業鏈需要進一步完善。
目前,遼寧省森林覆蓋率雖然有所增加,但樹種單一,森林中幼樹較多。遼西和遼南低山丘陵以矮林、灌木叢和草地為主,遼西低山丘陵生態質量普遍較差,遼西北因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嚴重,土地沙化的風險連年增加。遼寧省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地表植被疏松、遭到擾動,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擴大,導致遼寧省生態系統脆弱。
在科技創新上,遼寧省在生態發展領域科技創新成果匱乏,研發經費投入相對于其他發達省份較少,特別是綜合性、長期性的資金投入不足。缺少了科技創新,生態農業發展就缺乏后勁,科技創新對遼寧省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撐力度還遠遠不夠。同時,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遼寧省生態循環農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面臨著相關技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相關部門對遼寧省的生態循環農業采用以區域為單位的中小循環體系,尚未形成大規模循環體系,從而導致循環過程資源無法被充分利用,這不僅對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推廣產生了消極影響,同時降低了整個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速度。
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全體人員共同參與。傳統農業以經驗為主,而新時代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現代科技的投入,這對生態農業參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遼寧省應加強生態農業發展重要性的宣傳工作,政府部門應完善生態農業循環方面的法律法規及獎勵措施,主導構建生態農業大循環體系,鼓勵農戶與企業構建小循環體系。
首先,應加強對傳統農民的技術推廣及生態知識普及。生態農業已然成為農業發展的主流趨勢,通過知識普及,推進生態農業技術應用及創新,增強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的信心,提高農民技術水平。其次,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社會人員積極參與的作用,共同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需要長時間的探索與經驗積累,需逐步轉變不合時宜的農業觀念及發展方式,把循環經濟體系和可持續化發展理論深入落實到農業發展的實踐中去。要積極引導農民樹立明確的發展觀念,引導廣大消費者形成健康、綠色、優質的消費觀,從而營造合力共建的生態循環農業大環境。
政府應建立健全生態循環農業政策,推廣生態循環農業項目,促進部門之間的緊密聯系,拓寬農業產業鏈條。
首先,管理部門結合現階段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處理好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之間的權責,確保各環節有序進行,公正執法,為生產者、消費者提供合法保障。
其次,要合理安排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等農業產業鏈的運作,以合理的設計對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進行優化,確保資源、產品、消費品及廢棄物之間的協調轉化。嚴守生態保護底線,對一些末端產業的污染情況應作出相應處理,如對源頭產業給予一定補償、成品產業對資源產業進行一定補償等。
再次,要保障生態農產品有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與競爭體系,對生態農產品的認證嚴格遵守國家標準,保障市場的良性發展。
目前,遼寧省的生態循環存在資源利用率較低,產業鏈不健全,循環成本較高,且絕大多數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具有投資高、周期長、效益低的特點,政府難以支持眾多項目的資金投入。為更好地推進生態農業發展,遼寧省應拓寬生態農業的融資渠道。
首先,應促進遼寧省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發展,優化生態循環農業的循環體系,以生態設計為主要措施,以結構優化為主要途徑,以區域建設為單位,以綠色健康為目標,構建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條,提高循環利用率。
其次,生態循環農業的協調、有序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持,包括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等相關工作。生態農業是一項生態與經濟協同推進的工程,遼寧省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同時,應注意生態農業與資金的協同。可以提升對生態農業項目的資金投入,綜合稅收、補貼、金融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到生態農業建設中,通過改善現有的融資體系,促進社會資金進軍生態農業項目。也可以對社會融資給予一定的便利,比如降低稅收、貸款補償等。
針對遼寧省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這一事實,在今后的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需要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在農業生產方式上,對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進行調整,運用科技力量,優化升級農業生產技術,增加農產品的科研投入,特別是加大對高附加值農產品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投入產出率和科研成果轉化率。在產業結構上,對農作物生產結構進行適當調整,繼續穩定優勢農產品產量,比如水稻,減少玉米種植面積,扶持特色農產品發展和農作物多樣化種植。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對相關農產品施加有機肥,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延伸生態農業產業鏈,因地制宜,結合現有農業條件和優勢,建設一批現代化的生態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基地,帶動生態農業升級。
遼寧省要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加大生態屏障的修復力度。對于生態系統容易出現的水土流失、沙地堆積、土地沙漠化等生態問題,需要創新思維,綜合治理。在傳統治理模式的基礎上,加強生態綜合治理資金投入,對治理區域進行實地勘測、可行性分析和科學規劃,完善施工基礎設施,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綜合整頓生態脆弱區。在科技支撐上,要切實增加政府投入和研發經費對生態農業領域的支持,特別是綜合性、長期性的資金投入,解決好生態農業技術不平衡的問題,全面提升整個生態循環體系內的科技水平,擴大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的運用范圍和程度,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和使用范圍,提升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的發展速度。
近年來,生態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學界與業界的關注。作為遵循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的農業新業態,生態農業運用現代化的運作方式,實現了低輸入、高產出,使得農業與環境協調發展。遼寧省作為農業大省,需要合理、協調發展生態農業,以期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著眼于整體的系統功能,在經濟、社會和生態3 方面取得效益,既要依靠生態農業實現農業良性生產、農民富裕的宏偉目標,又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還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唯有這樣,遼寧省生態農業發展才會呈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