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可欣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100)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落實和農產品市場、農業生產模式的開放,農民收入逐漸增加。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特色農業是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浉河區水資源豐富,全區年均可利用水資源總量達到10 億m,境內大小河流20 余條,擁有大型水庫2 座、中型水庫2 座、小二類水庫15 座,區域水資源利用保護情況良好,水質優良。全區農作物種植總面積2.53 萬hm,糧食作物1.65 萬hm,蔬菜0.47 萬hm,油料作物0.13 萬hm,果品0.3 萬hm。糧食作物以水稻種植為主,年糧食總產15 萬t。
近年來,城鎮周邊一批現代化農業園區逐步興起。以文新茶村、泓旭生態農業園、廣義茶印象園、響山生態農業園、付河櫻桃園等茶企和高效觀光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搶抓科技進步和政策機遇制高點,發揮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生態體驗等都市農業優勢,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打造現代農業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
1.2.1 茶產業
以文新、祥云、青云、德茗、車云、榮申茶企為帶動,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產業園創建工作和規劃實施,夯實了浉河區茶葉產業基礎,提高了生產能力,提升了發展質量,強化了“浉河茶葉”品牌優勢。延展主導產業發展邊際,提高主導產業發展效益,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茶產業發展,深入推進園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通過茶葉產業帶動其他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增強產業發展的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全區經濟增長。
2020 年,產業園總產值突破56 億元,主導產業產值達50 億元以上。其中,第一產業產值11.5 億元,第二產業產值31.5 億元。通過加強科技投入,提升生產基地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有效提升茶葉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實現品牌增值。
信海茶葉生物科技園、青云公司大力發展茶產業精深加工,圍繞茶葉提取物為原料的醫藥保健品、個人護膚品和功能性食品,豐富花草茶、養生茶、水果茶、濃縮茶汁、含茶糕點等功能性食品產品類型,已經上馬實現價值鏈升級的精深加工生產線,充分發揮茶葉產業園項目的試驗示范、生產銷售、輻射帶動、農業休閑等多種功能,通過茶葉產業帶動讓農業變強、農村變美和農民變富。
產業園區為信陽及周邊市民提供了回歸自然、農事體驗的城市空間,有效促進城鄉功能對接、價值交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產業園可帶動就業人數5 萬人,通過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探索,促進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2020 年產業園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1 萬元以上。
產業園建成后,農產品標準化種植體系、全程可追溯管理系統及農產品質量監管系統等生產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健全,2020 年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0.28 萬hm。
產業園構建綠色循環農業體系,形成“生態循環、茶旅一體”產業發展格局,充分考慮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為浉河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示范帶動效應,對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2.2 板栗產業
浉河區板栗以個大、仁滿、病蟲害少、品質好而著稱,年總產達2 萬t,當地農民有種植嫁接板栗的傳統和習慣。信陽市農潤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柳林鄉甘沖村張灣組,該公司占地面積約2 hm,經營范圍主要是農副土特產品鮮板栗冷藏、加工板栗仁等,現有保鮮庫3 000 t、低溫庫1 000 t、速凍線1 條、現代化板栗剝殼機流水線1 條,生產速凍板栗仁及板栗保鮮,年周轉銷售量約15 000 t,資金流水9 000 萬元,年利潤300 萬元,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同時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現有本地常年務工人員300 余人。通過發展板栗仁加工等產業,輻射帶動楊堰村群眾100 余人就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董家河鎮陀店村明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在全國各地的板栗仁、板栗罐頭銷售網絡,全年生產銷售信陽本地產板栗仁、板栗罐頭達200 t,既解決了栗農“賣難”“賣賤”的問題,又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貧困戶務農就業問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立足板栗產業實際情況,以板栗初加工精深加工為抓手,支持板栗加工企業、合作社新上板栗加工生產線,2021 年板栗初加工深加工年產能達到0.5 萬t以上。
1.2.3 優質果品種植及采摘
東雙河鎮徐洼村駿翔公司、東雙河鎮付河村的百果園優質新品種獼猴桃和櫻桃、雙河村的黃金梨、響山村、何灣村的新品種葡萄、馬店村的冬棗、游河鄉李畈村的新品種冬桃、東雙河鎮以及十三里橋鄉的266.67 hm草莓基地等均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一定貢獻。
依托基地開展采摘、垂釣、親子認養栽培、野外拓展、愛國主義和紅色基因傳承專題教育、親子野外聯誼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果品初加工深加工,研發生產藍莓、木瓜、梨、葡萄、櫻桃、獼猴桃等果酒系列,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以創建果蔬產業園為抓手,建設產業集聚度高、產業融合度高、科技支撐水平高、綠色發展水平高、農民收入高的全產業鏈,引領帶動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使果蔬現代產業園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制高點,2020 年園區綜合產值達到2 億元。
1.2.4 油茶產業
2020 年全區油茶產量達500 t,從事油茶營銷的企業主要有天之潤、十里崗、碧豐園等公司。十里崗和碧豐園是茶籽種植企業,委托其他企業代加工。天之潤是一家專業從事油茶生產加工的外貿出口兼內銷企業,該企業采用先進壓榨工藝和標準化生產流程,精挑細選茶籽,杜絕霉變茶籽進入生產線,生產放心油、良心油、高品質油,年產優質茶油450 余t,收購油茶籽1 萬余t,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和巨大的提升空間,是當地大力扶持的朝陽企業。
1.2.5 小龍蝦加工業
小龍蝦年產約1 000 t,主要是活蝦,供應本地市場。位于五星辦事處馬鞍村的德銀小龍蝦加工合作社,充分依托本地小龍蝦資源,引進生產線進行小龍蝦蝦仁標準化生產、加工,年產小龍蝦蝦仁150 t,部分解決了小龍蝦“供過于求”“賤賣”的現象。通過加工業拉長小龍蝦營銷的產業鏈條,提高技術附加值和行業利潤,解決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增加了稅收,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應支持小龍蝦加工企業、合作社擴大產能。
浉河區特色農業產業種類眾多,但除信陽毛尖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程度相對較高以外,其他特色農業的規模化以及產業化程度相對較低,例如板栗、草莓、茶籽等產業綜合影響力小,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區內大多特色農業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即小農戶自己銷售,整體缺乏區域布局,沒有形成產業化生產、加工、銷售規模。雖然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階段政府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扶持政策不夠完善。
資金方面,特色農業缺少社會資本的流入,多以政府投資為主,沒有形成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的現象,這使農戶經營風險提高,從而影響了普通農戶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當中的積極性與影響力,不利于特色農業的長遠發展。
目前浉河區的特色農業還沒有實現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除茶葉產業之外,其他特色農業基本上沒有在全國范圍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特色農業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導致推廣不足、品牌劣勢、農產品加工缺乏資金投入。同時,由于產業資源分散,各產業鏈沒有得到有效結合,特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推進速度緩慢。
隨著農村年輕勞動力不斷外流,勞動力缺乏成為了浉河區特色農業發展的一大阻礙。當前農村勞動力以老人為主,平均年齡在55 歲左右,整體專業素質較低,對農作物種養殖、機械設備使用情況的知識較為缺乏,缺少農業專業管理人才為特色農業發展助力。
相關扶持政策不夠完善,吸引人才優勢較弱,特別是在每年明前茶采茶季,需大量勞動力在短時間內進行茶葉采摘工作,需要聘請大量的采茶工對茶葉進行采摘、加工、包裝等工作,近兩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勞動力缺乏加劇,導致茶葉成本的上升,影響了茶葉價格。
此外,一般農業企業所在位置遠離市中心,很難招聘并留下專業技術人才,只能短期留用實習生,這些都影響著浉河區特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雖然在促進農業發展上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關于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制度缺少相應的配套政策,管理制度、經濟激勵措施沒有得到有效實施,對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不足。農民自身缺乏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對生態農業技術的學習也缺少積極性,這對浉河區可持續發展特色農業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化學用品的不合理使用,不僅會對當地土地、農產品的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同時會降低當地特色農業產品的競爭力。
當前,浉河區致力于拉長產業鏈條,做大產業規模,努力實現產業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2021 年全區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茶園種植面積穩定在1.33 萬hm,茶葉總產量達到1.3 萬t,綜合產值70 億元,有龍潭、文新、廣義3 個茶業國家馳名商標和豫本山、賢峰等省級著名商標。
企業開設網站或在天貓、淘寶開設網店,茶農與“益農信息社”“信陽毛尖網”結合,上線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信陽毛尖網”登記注冊茶農9 500 余戶,天貓上線經營600 家,淘寶開設信陽毛尖店鋪1 000 多戶,帶動信陽毛尖茶葉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
全區蔬菜播種面積由脫貧攻堅的0.33 萬hm發展到現在的0.47 萬hm,年產蔬菜16.7 萬t,本地蔬菜供給率達30%以上,總產值5 億元,蔬菜從業人員2 萬余人,因蔬菜種植菜農人均年收入達5 000 元。優質板栗種植面積由脫貧攻堅期間的1.33 萬hm發展到現在的2.67 萬hm,年產板栗2 400 萬kg。
浉河區依托現有龍頭企業,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先后成功申報董家河鎮為中國“一村一品”茶葉示范鎮、十三里橋鄉為花卉苗木示范鄉。相關部門圍繞建設文新茶葉產業化、祥云茶業產業化兩家省級集群,依托信陽毛尖核心產區的董家河鎮、浉河港鎮、吳家店以及境內“五云、兩潭、一寨、一門”等知名品牌,開始著力進行老茶園改造和新品種引進,從而提升茶葉產業化經營水平。
文新、祥云、安信等茶業龍頭企業與當地有關農業院校簽訂產業服務合作協議,同相關專家組建了茶產業發展聯盟,開展了茶葉宣傳、工藝優化、選育優良新品種等一系列活動。成立特派員隊伍,為茶葉大戶、茶葉企業開展“十萬茶農大培訓”活動,為茶農開展培訓班,傳授生產技術、電子商務知識,為特色農業發展助力,有效提高了茶農生產、銷售技能,進而增加茶產業收益。
以城市近郊五星辦事處、雙井辦事處、十三里橋鄉、東雙河鎮、游河鄉的龍頭企業為帶動,加快推進蔬菜優勢區域和草莓基地建設,著力培育了沿淮蔬菜產業帶,精心打造了草莓核心產業區。現已有睡仙橋、甘沖兩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信陽文新茶村、十里崗五曲峽森林公園、翔鴿嶺休閑農業示范園、響山農業生態園等多個集種植養殖、農產品收儲加工、農產品運輸銷售、農事體驗、觀光于一體的農業園區。
在傳統農業生產當中,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當中更多是根據以往的種植、養殖經驗。隨著當今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從業者應當積極轉變傳統的種植思想觀念。
政府應對有能力、有興趣使用新技術、新種植方式的農業從業者進行免費的技術培訓和幫助,提升特色農業的生產效率與質量。同時,信陽當地各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應在培育新型農林人才的同時,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使其成為帶領特色農業創新發展的管理型人才。
浉河區可以通過各級龍頭企業,大力推廣無公害、有機食品生產技術,鞏固擴大無公害茶葉、蔬菜生產基地規模,特別是依托新建的5 個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為廣大茶農、菜農提供全程技術服務。
該區農產品質檢站定期對茶葉進行常態化農殘檢測,已初步建立了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農業化學投入品、添加劑控制體系、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預警通報應急體系、企業質量安全誠信等體系。加強信陽毛尖原產地商標保護,做到不生產、不經營、不使用化學農藥。目前,全區綠色防控茶園面積已達0.67 萬hm,部分企業實現全程可追溯,確保了茶葉質量安全。市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中心每月對全區龍頭企業蔬菜基地產品進行農殘檢測,檢測合格率高達99.9%,全區沒有發生蔬菜質量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