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文簡稱《建議》),從全黨工作安排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要求出發,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建議》指出,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其中,“鄉村建設行動”這一話語首次提出,這實際上是把鄉村建設作為“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重點任務,把鄉村建設擺在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位置。
《建議》提出,縣域城鎮建設、村莊規劃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建設和農村人才建設等是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其中將鄉村人才建設作為鄉村建設行動中重要的一環擺在關鍵位置。
“鄉村建設行動”的提法雖是首次,但并不是突然出現的。早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涌現過一次鄉村建設運動的熱潮,其中也不乏一批致力于鄉村建設的有志之士,他們為中國的鄉村建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如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等一批鄉村建設的人才代表,雖然受限于當時的社會條件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仍給今天的鄉村建設行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梁漱溟在鄒平進行鄉村建設實驗時,高度重視鄉村建設人才的培育和利用。一是著力進行鄉村建設干部培訓,為各個試驗區培訓了2 400 多名從事鄉村建設的骨干。二是重用鄉村中有權威的人物、品德高尚的村民、廣大普通村民群眾中愿意熱心服務和參與鄉村建設的人員,使其緊密配合助力鄉村建設。他堅信“中國問題之解決,其發動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會中知識分子與鄉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構成之一力量”。
晏陽初指出,鄉村建設運動的目的在于“民族再造”,“根本是人的問題”,是“病至垂危,有無起死回生的方藥的問題”。他認為,“世界最寶貴的財富是人,世界最寶貴的礦藏是‘腦礦’,最大的‘腦礦’在中國,中國農民蘊藏著無窮偉力”。他還認為,“社會改造事業,沒有千百萬覺悟了的勞苦大眾積極參加,是一定不會奏效的,是注定要失敗的”。同時,他還對鄉村建設的人才提出了要求:應當具有勞動者的體力、專門家的知識、教育家的態度、科學家的頭腦、創造家的氣魄和宗教家的精神,強調“回到民間去”的“知識分子”,“欲化農民,必先農民化”,他們的任務在于“啟發教育農民,激發、調動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他們自發自動的精神”,而“不是包辦代替”。
盧作孚從思想觀念、道德人格、整體意識、專門技術等方面強調了訓練鄉村建設人才的重要性。為此,他實施學校教育與民眾教育相結合的以民眾教育為中心的社會教育,希冀培養出大批自發從事鄉村建設的人才。
當前,我國大部分鄉村因為產業缺乏、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在鄉村建設人才隊伍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血”“失血”問題。與鄉村建設行動對人才的內在需求相比,我國鄉村人才隊伍在數量、結構、素質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體來說,全國鄉村人才的總量有所上升,但這些人才中真正留在鄉村扎根就業的非常稀少。鄉村本土人才總量和儲備不足,年輕后備人才力量嚴重缺乏,鄉村建設人才隊伍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鄉村科技人才數量不足、隊伍年齡老化問題嚴重,鄉村人才學歷、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縣、鄉和農業相關的新產業、新業態所需人才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和鄉村建設行動的需求。
鄉村建設需要一大批高質量的人才智力予以支撐,然而事實上卻有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或者掌握一定技術的勞動力不斷地向城市“單向流出”。
一是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失。隨著城鎮化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為廣大農村人口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和就業崗位,農村人口減少了對土地的依賴,再加上農村產業發展不足、就業機會少、工資待遇條件差等多方面原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人口涌入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失。
二是農村高素質群體外流。農村中一大批從小受傳統觀念影響的青少年學生通過上大學的方式走出農村,而一旦走出去,回來的可能性很小。事實上,通過讀書走出去的這部分青年群體是鄉村建設行動中最緊缺和最需要的部分。當前,鄉村建設行動需要青年人才,但是農村的各方面條件卻留不住農村大學生人才。
以上因素造成中國目前農村人口文化層次總體偏低、人才結構不合理,尤其是西部地區,留在農村的大多是兒童、婦女和老人,難以滿足鄉村建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一是鄉村環境不利于人才培養。鄉村建設行動需要一大批人才隊伍保障實現,但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鄉村地區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的機制保障,缺乏引導人才流動的頂層設計、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等,這樣的鄉村環境現狀很難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二是缺乏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鄉村在職稱職級評定、表彰獎勵、學習培訓等方面享受的政策和支撐不到位,導致鄉村人才流失嚴重,影響鄉村建設行動的實施效率和質量。很多基層單位在改革后縮減了農村編制的數量,導致待遇條件本來就差的農村很難留住優秀人才,使人才隊伍建設出現乏力的情況。同時,部分鄉村在人才培養上由于缺乏經驗,很少考慮受眾群體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盲目追求高效、快速,人才和村民的觀念、思想等未形成同頻共振的局面,導致人才培養流于形式,無法培養出具有真才實干的鄉村建設人才。
一是鄉賢文化在鄉村中的影響下降。鄉賢文化是保障鄉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一個鄉村文明程度的高低和建設水平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賢等精英群體的出謀劃策和調節。但是隨著當今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和沖突,人們的思想日益多元開放,鄉賢文化在鄉村中的作用不斷減小。
二是鄉賢人才逐步流失。鄉賢群體是鄉村傳統文化的領導者,對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逐步開放,鄉村人口的流動性大大提高,越來越多有能力的鄉賢群體走向條件更好的城市就業和生活。在這一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鄉賢等精英群體離開鄉村,在城市安定下來,長期的城市生活淡化了鄉土情感,使得他們再次回歸農村的可能性不高,造成鄉村人才短缺。
一是基層黨組織結構老化。近年來,雖然農村基層黨組織不斷完善創新,涌現出一大批鄉村帶頭人,但帶頭人員結構老化、后繼人才不足,仍是當前鄉村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發展的最大阻礙。很多鄉村的支部書記一干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沒有大的問題幾乎不會變動,而且年齡大都在50 歲以上,老齡化問題嚴重。
二是基層黨組織隊伍素質較低。農村基層黨組織隊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處理問題思路老化,難以適應鄉村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有的村支書長期不變動,思想老舊、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和變革發展的能力;有的基層黨組織紀律不嚴、組織運行不暢,缺少凝聚力、組織力和執行力;有的基層黨組織人員多年固定,不吐故納新,組織活力和后備力量嚴重不足,再加上選舉流程不公正嚴謹,長期選不出真正能帶領村民致富并且管理好村莊的高素質帶頭人。
鄉村建設行動,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這一重要論述,為解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指明了方向。
一是建設鄉村人才隊伍必須發動在鄉村建設行動實踐中起最根本作用的農民這個關鍵因素。農民是鄉村建設行動的主體,也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最直接受益者。作為生長在鄉村的一份子,他們對于鄉村和鄉村建設有著獨特的基于自身經驗的認識。大力開發鄉土人才是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緩解鄉村人才數量不足的根本途徑。
二是要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對農民的教育投入、啟發民智,使“鄉村的農民都能自發的、理智的、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來從事鄉村建設”。必須保障農民以主體身份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保障農民平等受益的權利,讓農民真正成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主要同盟者和受益者。要將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精神風貌、挖掘農民發展潛力和促進農民致富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民全面發展。
一是吸引人才加入鄉村建設事業必須努力營造利于人才回歸鄉村的良好環境和氛圍。要充分利用鄉情、鄉愁的紐帶作用,用真情打動人才、用鄉情吸引人才,同時更要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集聚人才、以產業發展成就鄉村人才。不同地方、不同特點的鄉村要因地制宜,從鄉村自身資源和區位特點出發,建設適合吸引回鄉人員投資和發展的項目,為他們打造干事創業的舞臺。鼓勵他們領辦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對于符合標準的鄉村地區,要積極利用國家給予的政策措施申請對鄉村項目的投資,著力推進建設一批農業示范園和工業園區,并通過積極的就業政策吸引人才返鄉投資、干事創業,鼓勵他們開動腦筋,積極為鄉村建設出謀劃策,充分發揮和利用鄉村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是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回鄉投資和創業人才不僅需要事業和產業支持,也需要有保障的生活。因此,要大力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大對優秀教師的引進力度,保證教學質量,讓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樣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完善鄉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體系、醫療保險以及大病保險制度,統籌聯合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除回鄉創業和建設鄉村人才的后顧之憂,從而更好地投入到鄉村建設的事業當中。
一是建立完善的鄉村人才激勵機制。鄉村基礎設施、工資待遇等各方面條件相對于城市來說存在較大差距,工作條件艱苦,鄉村對人才干部的培養投入精力不足,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鄉村人才工作積極性不高。對于那些任務重、壓力大的基層干部要提高待遇,從而更好地激勵他們可以安心扎根基層、積極進取、有所作為,實現付出與回報成正比,大幅提高鄉村建設人才工作隊伍的薪資待遇,真正做到越往基層下沉,越是條件艱苦,工資待遇越高。在對現有人才干部繼續加大培養管理的基礎上,對選派到鄉村的大學生村官等新人才加大培養力度。選派一批有志于投身鄉村建設的人才隊伍到鄉鎮一線,使他們編制在縣、工作在鄉,并且給予更多的補貼和福利,擴大和充實基層鄉村建設干部、包村干部和管區力量。
二是加大鄉村本土人才隊伍的培育力度,探索完善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課程,多維度提升鄉村人才的基本素質。逐步建立起結構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形成政府領導、農業發力、部門配合、社會參與、體制健全的新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運行機制。健全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建立農業職業學校,逐步構建初、中、高級的職業教育體系。建立鄉村遠程教育體系,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介拓展農民受教育培訓的機會。完善農民培訓教育機制,充分利用當地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機、能源等技術推廣中心站所的教育培訓資源,在農業生產的重大環節對農民開展適宜的技術培訓,將學校辦在農民的家門口,把農業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讓農民真正把所學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培養不同層次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農民收入和素養提高了,投入鄉村建設的熱情必然高漲,鄉村建設發展必然更科學、平穩。
一是充分發揮鄉賢文化對鄉村建設行動的積極推動作用。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鄉賢在鄉村中“有著廣泛的親緣、地緣、人緣聯系和影響力,而且有組織領導、宣傳動員能力,在農民中有較高威望,更為重要的是退休或退居二線的老干部有回歸鄉土、故土生活的意愿。他們有時間也愿意積德于民、教化鄉民、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凝聚人心卻不求回報,真心實意為社區村民謀利益、解憂愁、化矛盾、促和諧”。因此,充分利用和發揮鄉賢群體在鄉村建設方面的天然優勢,將對鄉村建設起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二是大力吸引、壯大新鄉賢隊伍。建立完善的鄉村新鄉賢吸納機制,采取激勵措施,激發退休老干部、社會賢達、部隊退伍人員、有志于鄉村事業的企業家等多方鄉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將他們豐富的社會閱歷、知識經驗、財富積累轉移到鄉村建設行動事業上來。同時,完善“新鄉賢”的認定、管理和監督,以村民推薦、公開選舉等多種形式,選出有干事能力、群眾認可的優秀鄉賢人才,組織和宣傳部門要將為鄉村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才樹立為“新鄉賢”,不僅在物質上給予獎勵,更要在精神上給予表彰和榮譽,做好“新鄉賢”精神弘揚,激發他們回到鄉村、建設鄉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一是鄉村建設必須高度重視和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建設中的方向引領作用,及時整改組織渙散、紀律不嚴的黨組織,凈化黨組織,純潔政治風氣,吐故納新,淘汰能力不足的人員,引進干事能力強的新人。確保選舉流程合法化、公開化,確保選出的“兩委”干部有責任心、敢擔當,切實提升農村自治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鄉村建設營造公正、和諧、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
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基層干部選任機制。要對基層組織干部人選嚴格把關,保證候選人品行端、本領大、有責任、敢作為、作榜樣。此外,還要劃出底線、做出制約,不符合要求的人絕不能當選為村級黨組織成員。選用好鄉村建設帶頭人,重點在“嚴”,鄉村帶頭人必須經過廣大群眾同意后,經過嚴格的組織審查程序,確保成為鄉村帶頭人的都是真正懂農村、愛農村、黨性強、作風好的干部,嚴格杜絕村霸、關系戶等對鄉村建設不利的人進入鄉村建設人才隊伍。
鄉村建設行動是一項需要以農民為主體并發揮鄉村本土人才作用、聚力多方資源的系統性工程。其中涉及的農村產業結構升級、鄉村合理規劃、“三農”問題的處理依賴的是長期的人才投入和建設。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間過程,也是實現整個社會現代化進程不可缺少的環節。作為“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要戰略,必須以鄉村地區長期的人才投入和教育、整個農民的素質提高為基礎,特別是以鄉村為主體,發揮鄉村的內在優勢,統籌城鄉人才資本融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對于人才隊伍的建設要求體現在不僅要全面提高本土鄉村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質,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各類職業技能;還要多方吸引農村外出人才返鄉,改變農村人才凈外流狀況,充分挖掘新鄉賢等投身鄉村建設行動。同時,要為鄉村人才隊伍搭建有利的平臺和政策支持,健全績效、激勵機制,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從而為新時期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輸入最具活力的人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