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婕,張智偉,李星雨,陳慧娟,馮 蕊,尹世民
(安徽大學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比傳統基礎設施更具發展潛力的新型基礎設施不斷提檔升級。2021 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十四五”時期科學布局和推進建設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技術創新為驅動的新型基礎設施,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是面向數字經濟領域。同年印發的《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中提出,在國內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城市具備較好的建設基礎,通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促進產業數字化、穩固民生消費升級更為科學合理。但城鄉協調發展,減少貧富差距也迫在眉睫,因此也需要在鄉村地區根據當地情況對建設機制進行優化,促進鄉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完善農村地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進一步連接城鄉,提高信息交流,拉動經濟發展,還能創造就業機會,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社會協調發展。
新基建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是指為社會公民享受便利及優質生活待遇而提供的物質設施?;A設施處在“上游”產業部門,其投資是一種“社會先行資本”,一個國家或地區基礎設施的完善,是其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2018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以新興領域為主要發展對象,以科技創新為發展動力的新基建,并不是單純地進行著基礎設施建設,而是將重心偏向于人工智能、充電樁、物流站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大數據中心成為新基建的內在根源。
新基建對于社會技術發展實施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在科技具有突破性進展且需進行社會性普及時,對基建具有高依賴性需求。當前即將進入5G 時代,對于無線主設備、傳輸設備、基站等設施產生高依賴性需求,需要新基建來實現。新基建讓國民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紅利,其可為鄉村帶來新技術和新思想,有利于提升農民素質、推動農村現代化發展、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
新基建的推動實施存在建設資金保障不足、數字信息化人才缺少、農民認知不深、參與度較低等問題。我國農村的基建起步晚,資源不聚集,人才不密集,導致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充分,進而使新基建實施受阻,易出現大量新基建資金流入城市,忽略鄉村或鄉村較落后、資源過剩的現象。
第一,政府與銀行。政府與銀行在農村新基建中起到領導規劃作用。銀行作為金融顧問,積極參與新基建的政策制定與項目完成,向地方政府或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統籌規劃好資金的分配。政府作為“智慧大腦”,統籌新基建的實施。以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及創新企業的進入,根據不同鄉村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新基建實施策略,做好鄉村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做到“一村一策”精準建設。第二,企業。企業是新基建的具體實施主體,在政府要求建議與契合企業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為鄉村村民提供學習機會與就業機會,帶來新興技術與科技人才。作為新基建的建設方,企業要聽取村民與政府的建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造成浪費甚至不達標的現象。同時,要具備社會責任心,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同時盡心進行新基建。第三,鄉村。鄉村是新基建的具體實施對象。在配合政府與銀行、企業工作的同時,提高村民自身的主體參與度,不斷加強政策宣傳,使更多村民了解新基建的重要性。鄉村干部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選取具有一定知識的村民參與企業與政府的培訓,加強思想上的“新基建”,從而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
相較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不僅通過提升全要素尤其是創新技術和生產方式來提高供給側生產效率,還在需求側通過信息和網絡技術降低投資成本并提升投資預期收益,以此來促進私人投資,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因此,新基建不僅能直接擴大經濟規模,更促進了經濟效益和技術含量的提升。利用新一代的網絡信息技術,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不僅要求政府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更要優化資本構成。只憑政府難以保證資本的投入力度和渠道,因此需要政府與企業通力合作以更好地激發市場活力。然而,目前政府指導企業進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制度政策不夠完善,市場化投資融資模式不夠健全。2018 年至今,我國先后出臺了30 多部有關新基建的政策條例,但由于新基建的大部分項目都需要大量資金,單純依靠企業自有資金或者政府財政資金中的任何一方,都無法滿足新基建項目資金要求,因此政府應合理引導企業投資,但當前政府對企業引導不夠充分,社會資本使用效率不高。第二,資源分配不均,企業內部制度不完善,中小企業數字化程度低。我國依然面臨著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數字化信息資源亦是如此,農村缺乏可利用的數據資源,甚至部分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難以支持當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農村地區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村民來說意義重大,但政府扶持建設資金使用效率不高,資金供給主體和村民需求錯位,新基建設施維系也不夠完善。同時,很多村民主人翁意識不足,知識水平有限,不能充分發揮在村莊發展新基建的積極作用。第一,政府資金供應主體和村民需要錯位。中國農業新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財政,由各級財政統一規劃使用建設資金,但存在著部分資金供應主體不能首先考慮農戶需求的問題。存在基層需求理解不準確和地方官員以權謀私的現象,使得村民們的一些現實需求沒有得到真實反映,這就使得不少新基建的供給和村民現實需求難以匹配。第二,政府重建設、輕維護問題突出。部分地區現有道路年久失修,阻礙正常通行,還存在新基建后期不進行管理的問題。尤其是有的污水處理設施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完成后卻不運營。政府也沒有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識。第三,數字化信息化人才短缺,留不住人才。以前多是通過“以農補工”的政策來進行引導,使得政府將很多精力都放在發展主要城市上,城鄉之間長久以來存在的差異性導致了人才向城鎮單向流動,農村人才愈發短缺對農村新基建造成了制約。
現階段,企業主導、村民參與的農村新基建項目以農業產業和農村市場、鄉村數字建設為主。在農業產業生產端,依托物聯網等技術,建立現代化、數字化的農場,幫助村民實現智能化種植;打造“數字農業產業服務平臺”,提供生產、倉儲、物流、銷售等全套服務。該生產銷售模式對農村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數字化和科學化的生產模式,使得農業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較大提升,同時農村電商的發展也拓寬了農業產品的銷售渠道。在農村新基建過程中,企業和村民互有影響。企業建設數字化種植、監控農場以及鄉村數字平臺,最終使用者是村民,在其建設發展過程中,村民由不了解到熟練掌握新型技術,需要企業派出專業人員對當地村民進行培訓。而企業在入駐鄉村初期對當地情況掌握多有不足,也需要村民幫助企業進一步了解當地資源以打造特色產品,但目前該建設模式下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第一,企業與村民利益分配問題。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項目經營和利益分配是二者產生矛盾的原因之一,這會使合作產生裂痕,無法順利進行。第二,農村人口綜合素質較低。當前鄉村振興、鄉村發展缺乏人才,文化教育水平高、掌握先進技術的青年群體下鄉意愿低,使鄉村人才需求短缺。而村民受教育水平較低,使其對現行國家政策以及農業科學技術了解不深,培訓過程較慢,難以達到預期效益。第三,企業在規劃及決策過程中忽略村民的意見,后期造成村民對相關項目缺乏參與感,參與能力的缺失和消極的工作態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產業化、智慧化發展。
第一,完善相關政策,創造良好的投資融資環境。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培養相關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企業制訂具體的投資指導方案。應當建立和完善激勵政策,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同時,要完善資本審核機制,對參與新基建項目的企業進行嚴格把關。第二,統籌協調資源,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政府應當激勵和宣傳企業數字化轉型,在完善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盡可能向農村地區提供數據信息資源。企業應當健全內部的運行機制,制定人才引進和激勵制度,吸引相關的技術和管理人才,提高順應局勢應對風險的能力以及投資決策水平,加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第三,重視政府的作用,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政府要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加強宏觀調控和對中小企業的數字化培訓,整理總結和發布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成功轉型的優秀案例,加強示范和引領作用,提高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
第一,完善農民參與本村莊建設的融資路徑。從農村新基建建設資金鏈供需平衡入手,完善融資供需反饋機制,及時有效反饋建設中資金供需情況。PPP模式中,政府和村民需打破信息壁壘,積極扭轉建設資金缺乏的逆境,讓政府從供給方變成監督方。第二,完善農村人才引進機制。人才關系到農村建設是否能夠更有效地助力鄉村新基建建設?;鶎诱畱浞滞诰虻胤絻瀯?,通過優勢因素吸引人才,以地方優勢為基礎,完善長效人才引進機制。同時,加強宣傳普及和互聯網的使用方法,讓民眾掌握基礎的互聯網使用技能,提升農民自身素質,雙向緩解鄉村建設人才短缺的問題。第三,發揮農民自身力量,提高村民主人翁意識,提升主體參與度。村民是農村新基建的直接受益主體,農村新基建需要發揮村民的力量。加強村民的利益表達機制、整合機制和利益再分配機制,使村民真正成為農村新基建項目的參與者、受益者、監督者和自理者。通過“官帶民”的方式,讓村干部率先示范,以加強政策宣傳力度。要增強民眾對新基建的認知,讓民眾在新基建參與中受益,在受益中參與。
解決企業與村民之間的問題關鍵在于民企參與鄉村新基建的比重,因為民企與國企性質上的不同,在人才、信息、資金等方面較為靈活,對于農村地區市場需求有較高的調節和適應能力,國企則能夠起到引導的作用,因此國企、民企應該一起協調好與村民之間的利益分配,更好地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共贏。第一,引導民企投資農村基礎建設。在基礎建設的過程中,國有企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引導民營企業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通過國有企業的引導進一步增加對農村新基建的投資。民營企業可以通過PPP 等多種方式與政府合作,從而參與到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去,并更好地吸引城市地區的人才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轉移到農村地區,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壁壘,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并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第二,發展農村的內生民營企業。從農村內部生長起來的民營企業更加了解和深入農村,了解當前農村發展所需。大力發展內生民營企業,能夠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以及發展運輸業,完善其產業鏈。也有利于農村居民再就業,不僅能提高村民收入,同時還能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使村民有更高的參與感。第三,企業與村民的合同內容做到公正、公開。企業與村民雙方利益分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在保障自身獲益的基礎上讓對方也感到滿意,企業應做到分配額度隨發展過程進行調整,擬定合同過程要做到雙方參與、公正公開;村民應遵守合約,不情緒化做事,以確保企業和村民的合作順利展開。
在鄉村地區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政府、企業、村民三者之間的矛盾。政府既需要利用企業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促進農村新基建,又需要把要求和資源落實到村民,并高效利用,而企業和村民之間的利益需要妥善協調,以實現互利共贏。
對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問題,可以通過優化制度、統籌協調資源分配和政府的有力引導解決;政府和村民之間需要以政府引導為主,多措并舉提高村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企業和村民之間的矛盾,重點在于利益的分配,解決關鍵是平衡民企與國企之間參與新基建的比重,做到在建設新型基礎設施促進農村地區就業的同時,保障村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