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梓晗
(蘇州城市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具體舉措,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當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首要問題即為城鄉發展的矛盾。從歷史的角度看,隨著歷史的發展,必定會出現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很多鄉村漸漸衰落,大量農民涌向城市,社會的勞動力分配逐漸不均衡,同時導致了各種社會矛盾產生。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方面要吸取西方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問題的教訓,另一方面要積極處理城鄉關系的矛盾,使得城鄉發展實現優勢互補、產業融合。
自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從之前的依靠農業支撐,到后來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為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大量農民進入城市成為一線農民工,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也顯示出了矛盾對立統一的另一面,如何處理工農關系和如何處理城鄉矛盾成為歷史新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國家從全局角度來把握和處理這一矛盾的主要抓手。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多年的產業融合和轉型升級,都是為解決各種“不平衡”的具體舉措,在實現整體目標和具體實際中,不能只抓其中一二,必須在黨的領導下統籌推進、科學謀劃,其中產業振興謀科學、人才振興謀發展、文化振興謀全面、生態振興謀持續、組織振興謀穩定。
在我國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過程中,生產方式由手工到機械,組織方式由個體到協作,管理方式由隨機到科學,這些轉變并不是被動地為了改進不合時宜的觀念和手段,而是為了主動加快建設更加科學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加快推進鄉村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要大力推廣農家樂、鄉村游等鄉村旅游服務行業,培育鄉村新風尚,促進鄉村地區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全面提高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同時大量大學畢業生無意返鄉興農,為此需要國家和社會層面對整個產業布局作出調整引導和扶持鼓勵。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把重點放在人力資本的開發上,對返鄉務農者給予資金補貼、對回鄉創業者給予政策支持、對下鄉設企者給予綠色通道,通過產業引導,在鄉村逐步形成人才、資金、土地和產業共同聚集的良性循環。
在著力提升鄉村硬件配套資源的同時,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同樣十分重要。應因地制宜保護和發掘鄉村各地的歷史文化,有利于豐富鄉村內涵、提升鄉民風貌,同時鼓勵開展培育文明鄉村、評比良好家風的集體活動,有利于將傳統農家體驗和各種飽含濃郁鄉村氣息的鄉土文化植根在這片土地上,留得住傳統,才能保留下文化,才能游刃有余地迎接新時代。
設企下鄉、人才引進的同時,一定要堅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定要明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農業、綠色產業、綠色生態,加強鄉村突出問題和環境的綜合治理,讓綠色生態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同時要建立多元的市場生態循環機制,增加鄉村生態產品的供應鏈和服務鏈,推動鄉村自然資源持續賦能,使農民獲得更多的生態福利。
“好馬車頭拽”,鄉村組織中要建立健全黨建領導機制,同時確立黨委領導、社會協作、百姓參與、法制保障的現代鄉村自治體系,確保鄉村振興的長期穩定性和良性發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近年來,隨著電商經濟蓬勃發展,電商平臺也漸漸轉向了鄉村,通過大數據和新平臺,為農產品的外輸內引開辟了新的渠道。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要求“發揮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作用”。利用好電商平臺,有助于進一步開辟新的農產品市場,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在政策的引導下,多地都逐漸鋪開了鄉村經濟的新路子,電商引進、企業下鄉、大學生創業、網絡直播帶貨等如雨后春筍般漸漸興起。電商經濟在鄉村振興中的具體作用如下。
在傳統的市場模式下,產銷不能一體,代理壟斷價格,導致農產品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從而致使勞動力外流,電商信息的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矛盾,使產銷明晰、渠道順暢,脫離開中間商使價格穩定在市場合理區間,對鄉村振興起到了“固本培元”的作用。
在市場信息透明化的基礎上,得益于電商平臺的搭建,使得鄉村產品更加明確了方向,對于市場的供需關系也更加清晰。鄉村振興的根本是“富農”,電商渠道所帶來的多元化生產、針對性開發、精準性銷售,拓寬了農民增收路徑,增加了農民經濟收益,有利于鄉村經濟發展。
在傳統的鄉村經濟中,只有依靠旅游項目來拉動鄉村經濟發展,但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就只能“望洋興嘆”。在電商經濟的大背景下,助力鄉村振興是切實做到了鄉村經濟的“七寸”上。往往是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傳統文化和鄉村文化卻保留得非常完整,農產品豐富,人文氣息淳樸。依托電商的營銷平臺,不僅可以讓鄉村的產品“走出去”,還可以將外面的朋友“引進來”,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同時,還可以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在經濟與生態、農業與科技、文化與旅游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電商的營銷手段也可成為鄉村振興的宣傳手段,在互惠互利的同時,推動鄉村產業新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從發展進程來看,現如今各行各業的核心競爭均已進入以網絡信息為競爭力的信息時代,其本著低耗能、高效率、范圍廣等優勢,在傳統經濟模式和商務模式下改變著市場運作方式。當然,各種新興事物都是在市場的檢驗下才能夠逐漸發現問題并做出更加適應市場的調整。
第一,電子商務的優勢在于將傳統的商務系統數字化、電子化。通過利用網絡流量,不僅代替實體流量,使得在運營成本中大量減少了人力、物力不必要的消耗,同時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極大地提升了現代市場交易的效率。
第二,電子商務對外交流的開放性特點是傳統商務所不具備的。電商交易從過去的點對點、人對人變成了點對面,甚至多點對多面,在經濟效益上實現了最大化,在使用成本上實現了最小化,同時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對外交流機會。
第三,電子商務將商品信息公開化,使得創業和發展中的中小企業在廣大的市場環境中有了第一手的信息資源,有利于企業產品研發和換代升級,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第四,電子商務在現代市場中重新定義了營銷和流通模式,減少了中間流程,使生產廠家和消費者可以直接交易,從而在一定意義上提升了整個經濟市場的運營效率。
第一,人才建設及基礎設施的配置不夠全面。在電子商務的推廣應用中,存在專業電子商務人才缺乏和基礎配套不健全的問題。受制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很多偏遠地區電商推廣難度大,在市場需求與人才配備上供求極不平衡,供小于求。同時,電商經濟的推廣還高度依賴通達便利的物流支持,但當下欠發達地區的物流服務并不完善。因此,各種因素使得電商經濟在推廣中客觀存在地域發展限制。
第二,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在當下電商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存在電商經濟活動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不健全的問題。由于電商經濟的交易活動是在網絡上進行的,這使得在管理規范上難免會存在漏洞,而當下缺少詳盡具體的為電商經濟定義的法律規范,在出現爭議時,可行的只有通過第三方的“消協”進行幫助維權。同時,電商交易無法切實保證交易物品的質量,電商從業者的準入門檻略低,群體數量龐大,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如有問題,很難得到有效解決,在法律層面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有效的管理制約存在一定的執法難度。
首先,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完善電商基礎設施。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持續推進電商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建設。各大高校應以人為本,開設適應市場經濟和新興產業的電商課程,不能閉門造車、照本宣科,注重對其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塑造,從而為電商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優秀“能源”。政府要大力推動校企合作,聯合辦學,從企業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實操培訓、從學校的角度對企業進行理論性指導。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大對電子商務的資金與政策支持力度,讓電商經濟能夠真正在地區實現全覆蓋,全面連接城、鎮、鄉、村,為電商發展奠定強大的市場基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其次,電商經濟能夠全面發展,有賴于政策和監管機制不斷完善,要針對市場及時作出調整,健全電商經濟在市場中的相關法律條款,積極探索,做好前期工作,避免“出現問題治理問題,出現矛盾解決矛盾”的現象,政策一定要成為新事物的引領者,而不是政策跟著“補窟窿”。還要對電商經濟下的產品進行有效監管,建立一套完整、完善、統一的質量監管標準,對其準入門檻和產品進行嚴格審查和檢驗,并將其結果定期公示給消費者。
在新形勢下,鄉村振興將繼續依托“互聯網+農業”的電商經濟模式,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通過新興媒體手段不斷跟進農業生產,助力農業多元轉型,培育具有代表性的當地特色農產品,升級電商產業鏈,開展鄉村電商培訓,促進人才發展,塑造文旅融合、業態多樣的美麗新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