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恬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河南省位于我國中部地區,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比較大。隨著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河南省的“三農”經濟發展存在城鄉分化等嚴重滯后的問題。聯合國在2005 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是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群體提供的金融服務。基于此,農村金融普惠重點建設和改革的對象是農村地區。
我國引入普惠金融后,其發展潛力與勢頭日益壯大。河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超級大省,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我國中部地區的樞紐,農村普惠金融由此也得到了迅速地發展,完善了農村金融業體系。河南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河南省普惠金融發展存在區域分化、深度不足等問題,金融機構大多集中在鄭州市,嚴重阻礙了河南省普惠金融的平衡穩步發展。發展普惠金融為弱勢群體和低收入人群帶來了金融服務,同時完成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項重要任務。農村地區的發展在我國經濟中處于相對弱勢的一方。農村要發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來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貸款難、融資難等金融問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完善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通過自身的科技實力,電子商務銀行將繼續建立數字平臺和信用貸款決策模式,為當地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提供更好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助力河南省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普惠金融是指遵循機會平等和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例如增加財政補貼優惠和融資機會。
20 世紀90 年代是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初期階段,我國出現了帶有公益性的小額信貸,主要用于扶貧,如改善農村地區的貧困狀況。在2000—2005 年,開始加入正規的金融機構,除小額信貸除扶貧外,還用來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發展等。
2005 年,聯合國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隨著《金融時報》中文版的出版,“普惠金融”的概念廣泛引入中國。隨著我國綜合金融理念影響力不斷擴大,推動了我國綜合金融的發展進程。自2013 年以來,我國綜合金融業已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從概念發展到國家戰略。此外,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推動了我國金融向數字金融的發展。
農村金融理論按發展順序是農業信貸補貼論、農村金融市場論以及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在20 世紀80 年代前,農業信貸補貼論長期處于農村金融理論界的主導地位。由于農業產業固有的特性,包括長期的投資、收入不穩定和收益低,缺乏利潤目標導致其無法與商業銀行融資。總而言之,單純依靠這一理論,根本無法創建一個獨立高效的農村金融體系。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產生并發展了農村金融市場論,該理論與農村信貸補貼論持相反觀點,認為由于農村體系發展的不成熟抑制了農村金融的發展,與農民的儲蓄能力無關。但是市場并未發揮其理論的預期作用,因此并不適用于發展中國家。
20 世紀90 年代以后出現了不完全市場競爭論,該理論認為政府和相關金融機構以任何形式的介入,只有具備成熟的體制結構才可以有效解決市場缺陷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有效保障農村金融市場,首先要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對于新型的小額信貸,不完全市場競爭論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是目前較為適合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市場的理論。
在國家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的大趨勢下,河南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得越來越好。近幾年,河南省鄉鎮以及農村地區的小微企業貸款、涉農貸款不斷上升。一直以來,中央政府極為重視河南省普惠金融的發展,2019 年財政部提前下達2019 年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預算指標,下達資金共計92.69 億元,其中,河南省分得7.19 億元,居全國第二。如圖1 所示,河南省的小微企業貸款由2016 年的10 346.86 億元上升至2021 年第二季度的17 866.94 億元,近5 年累計增長7 520.08 億元;涉農貸款由2016 年的14 990.29 億元上升至2021 年第二季度的23 772.44 億元,近5 年累計增長8 782.15 億元。

圖1 2016—2021 年河南省小微企業貸款及涉農貸款情況
截至2020 年末,河南省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將近0.7 萬億元,同比增長20%,比各項貸款增速都高出10.38 個百分點。
因此,通過農業與農村經濟的融合,普惠金融可以提高農村綜合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對促進農民收入、消費、就業和創業起到了重要作用。發展普惠金融可改善資本分配、降低資本成本、促進創業和就業、加速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提升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增加農民幸福感、降低貧困發生的概率。
河南省農村普惠金融的需求主體可以分為兩大類:農戶和鄉鎮小微企業。河南省擁有較大數量的農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類農戶對金融的需求有所不同,分為低、中、高3 種不同的收入類型,其中,低收入農戶為達到最低生活溫飽標準,家庭收入大部分都用以解決日常生活運轉,亟須額外的資金,是普惠金融借貸需求主體的主力軍;中、高收入農戶除了保障基本生活正常運轉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資金用于農業金融投資。為滿足其資金正常運轉,一部分農民大多數會從當地農商行或小額信貸機構辦理信用貸款,一部分農民有強烈的貸款愿望,但由于金融意識薄弱,難以推進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進展。
河南省鄉鎮小微企業各地級市分布不均衡,大多集中在省會鄭州市。鄉鎮企業大多為一些小規模的食品工業、建材工業和加工業。由于其剛剛起步,加之鄉鎮地區嚴重缺乏專業人才管理,遇到資金短缺或資金周轉不良時,大多會向普惠金融機構借貸。
在河南省農村普惠金融市場中,傳統的金融機構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新興的農商行和小額信貸機構在一定程度上也發揮著很大作用。河南省大多金融機構服務網點設置了涉農貸款、中小微企業貸款等助農貸款機構,促進了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產品的多樣化。但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金融供給機構發展體系不成熟等問題。以鄭州市中牟縣為例,其農村普惠金融可供給農業金融服務的類型單一、金融服務并未深入到各個農戶,是制約農村普惠金融多樣化發展的根本所在。農村地區由于監管力度和宣傳力度不足,導致大多數農戶缺乏對普惠金融的認識。
從整體來看,作為農村綜合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地方商業銀行、信用社等為農村復興注入了穩定的金融活力,但當前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同時缺乏IT 技術、金融技術及相應科學技術方面的人才。
此外,貸款風險控制后勁不足,使得當地商業銀行的壞賬率較高。需要注意的是,經濟低迷導致壞賬大幅反彈,無法防范市場風險。隨著大股東的干預導致金融風險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缺乏盈利能力。當地商業銀行網點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農村人口,加之提供的群體基本上都是小而分散的農戶,也是最脆弱的群體。網點成本、人力資源成本和營銷成本高于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其社會責任壓力較大。大部分農村商業銀行基本承擔了90%以上的社會責任,如定向扶貧、綜合金融、鄉村振興、減負、降息、利潤轉移等。
在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與農村金融機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的影響,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相比城市發展相差甚遠,嚴重影響了農村普惠金融的良性發展。普惠金融服務結構種類較少,村鎮銀行等小型金融機構市場定位不清晰,并未把利潤放在首位,故而大多商業銀行把普惠金融中心由農村轉向了城市。
與城市金融業務相比,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不成熟,還處于探索階段。河南省交通設施和移動通信網絡在農村落后地區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農村地區金融網點建設較為稀疏,農民缺乏專業系統的學習金融理論機會,自身金融意識較弱,大量農民還在使用民間借貸等非正規融資渠道,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普惠金融的良性發展。
受到河南省各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各市、縣級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良莠不齊。整體來看,河南省西部、北部地區經濟處于相對落后的地區,當地的經濟體對普惠金融的發展較慢,這些欠發達地區發展層次較低、發展產品數量較少、規模較小。同時,由于鄭州市的“虹吸效應”,與其他城市相比,鄭州市普惠金融發展較為成熟,例如2021 年7 月鄭州市處于汛情期遭遇了自然災害,使得商家損失慘重,所幸銀行迅速響應政策號召,通過減費讓利等方式,為小微經營者提供了應急支援,緩解災后恢復的資金壓力。但新鄉市恢復相對緩慢,農村普惠金融的初始交易成本高、拓荒難度大,特別是偏遠地區自然面積較大的農村,信息核查和操作流程困難重重。總體來看,河南省農村地區農民投資收益低、缺乏抵押物、農業信用信息難以采集且成本高,導致了金融機構無法充分了解農民信用狀況,農業融資的風險隨之增加。因此雖然河南省電子支付普及率上升,但各地區之間依然存在經濟差距。
國家對“三農”問題越來越重視,并發布了相關政策給予支持。在現代信息網絡不斷加強發展的大背景下,河南省新農村亟須與之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部分商業銀行正在完善和創新金融產品種類和服務。但整體來看,大多還是依賴于傳統的運作形式。如國有銀行的郵儲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設計的金融產品提供給農戶或農企的業務存在貸款流程煩瑣且限制性高的問題,不能及時緩解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此外,新型小額信貸機構在金融創新方面能力較弱,業務較為單一,加之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時,農業商業領域高風險的特征愈加明顯。按照金融市場的需求,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戶由于缺乏專業知識以及認識,亟須金融及工作人員對其提供針對性服務,然而這在農村地區難以實現,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普惠金融的普及以及發展。
要厘清農戶對普惠金融不正確、不全面的認識,糾正農戶對普惠金融的誤解和誤讀,確保各利益相關方具有與時俱進、科學全面的普惠金融理念。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建立有效的協調分工機制,使得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地方政府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引領、指導作用,進一步深化改革,同時做好長期的宏觀布局。地方政府應加強和金融機構之間的協調、溝通,提高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有效性。政府肩負普惠金融發展重任,可與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結合對金融功能互補實現最大化。此外,政府可牽頭建立風險防御機制,對人口數量大且分布地區不均的農民進行信用信息收集,并核驗其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以此防范農業金融風險。制訂和完善相關的農村普惠金融政策,如信貸體系等,使普惠金融各個環節可以高效、良性發展。
隨著農村普惠金融建設規模的日益壯大,河南省政府應制訂加強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政策。根據河南省農村商業銀行的特點,最大程度地簡化農民辦理貸款的流程和降低難度,確保農民能夠高效地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務。
引導金融機構滿足普惠金融重點服務群體的金融需求,并根據其需求推出具有針對性的普惠金融產品。堅持創新的普惠性,堅決杜絕以普惠之名不行普惠之實的“創新”,在創新產品或體系的同時要注意防范風險。
相關涉農金融機構,如農商行、農村信用社、各類村鎮銀行,可以對農村地區居民提供擔保、反擔保及授信等機制,以此來滿足其金融服務需求,逐步提升金融機構的普惠性。設計多元化的金融產品,結合數字金融、互聯網金融等,根據市場需要不斷升級創新服務產品,使鄉鎮地區真正享受普惠金融帶來的便捷,使農村普惠金融大環境良性發展。
為了提高河南省農民的幸福感,應讓普惠金融與“三農”主題相結合,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農村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亟須朝著數字化與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村光纖和5G 網絡的覆蓋率和信號強度,消除覆蓋盲點,減少硬件設計不足帶來的限制。
改造現有農村綜合金融服務站具有后端功能的智能金融設備,逐步消除“數字鴻溝”,培養農民的數字金融技能和使用習慣。農村普惠金融服務中心可與農業相關部門建立資源共享、信息聯動,打破信息資源壁壘。但是要提高普惠金融在農村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還需克服很多困難,不僅包括創新金融產品、建立市場新秩序、信用體系和新的基礎設施以及提高數字能力。
因此,金融機構應加快建設信息服務平臺,打破部門信息不對稱,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物流、信息流、業務流和資金流,提供相應的平臺整合和發展國家和地方信貸信息交流,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地方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