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瓊
(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湖南長沙 410004)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指由于盆底組織損傷或薄弱而影響女性生活質量的一類疾病[1],高發于分娩后女性群體,原因在于受妊娠和分娩影響,患者的子宮內各韌帶受到牽扯、牽拉,分娩后盆底功能重建鍛煉缺乏,導致各韌帶彈性恢復力下降;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韌帶逐漸松弛,盆底肌肌力減弱,導致宮腔內臟器脫垂,以及出現壓力性尿失禁狀況,對患者性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差生較大阻礙[2]。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或盆底肌肉康復治療,其中傳統的術式以經陰道為主,手術風險大,復發率高。而在盆底整體理論及吊床理論的指導下,盆底重建術用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治療研究逐漸增多,同時盆底康復治療也為盆底功能障礙的改善提供了進一步保證[3]。基于此,本研究擬探討盆底重建聯合盆底康復治療儀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我院診治的盆底性功能障礙性患者80例,按照患者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34~56(46.29±5.61)歲,體重指數22~29(25.28±2.17)kg/m2,孕1~6(3.54±0.46)次,產1~4(2.31±0.21)次,脫垂分度:Ⅱ11 例、Ⅲ20 例、Ⅵ9 例;尿失禁14 例、盆腔疼痛15 例、性功能障礙11 例;觀察組年齡35~57(46.31±5.64)歲,體重指數22~30(25.16±2.20)kg/m2,孕1~6(3.51±0.48)次,產1~5(2.37±0.22)次,脫垂分度:Ⅱ14 例、Ⅲ16 例、Ⅵ10 例;尿失禁13例、盆腔疼痛16例、性功能障礙11例。兩組年齡、體重指數、孕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婦產科學院《盆腔器官脫垂臨床實踐指南》、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盆底學組制定的《盆腔器官脫垂的中國診治指南(2020 年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于產后42 天經會陰肌肉測試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大于18 歲;具有手術指征患者;盆底器官脫垂Ⅱ~Ⅵ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且患者即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產前有SUⅠ、POP、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或具有相關手術史者;有第二產程延遲、產后惡露持續存在者;合并生殖系統良惡性腫瘤者;肝腎等嚴重疾病者;認知有問題、癡呆、依從性差者;有盆底肌訓練或生物反饋治療史患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術后均行盆底康復治療儀治療:根據患者狀態設置相應的儀器參數進行治療,前期連續30 天每天進行20min 的生物反饋治療,后期加強參數值進行治療,每周治療2次,療程為45天。
1.5.1 對照組 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子宮高位骶韌帶懸吊術:術前行宮頸液細胞涂片檢查,排除宮頸癌變可能,術前用高錳酸鉀稀釋液坐浴預防生殖道炎癥;術前使用藥物或灌腸清理腸道;對患者實行全身麻醉,選擇腹部穿刺點穿刺后建立人工氣腹,沿骶韌帶外側切口盆腔腹膜,根據術前商討方案決定是否子宮全切,衡量坐骨棘水平,使用1-0 可吸收縫合線以折疊縫合方式縫合骶韌帶,骶韌帶縫合完成后將其固定在主骶韌帶與同側陰道頂位置。
1.5.2 觀察組 患者采用盆底重建術:術前排除宮頸癌變可能、使用高錳酸鉀稀釋液坐浴預防生殖道炎癥、清理腸道、實施全身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大腿屈膝與桌面成90°,牽拉宮頸暴露陰道內膨出部位,使用水分離術分離膀胱陰道間隙;切開陰道前壁,避免宮頸恥骨筋膜損傷,進一步擴大膀胱間隙與陰道旁間隙;于平尿道口、閉孔前內側做雙側皮膚切口,穿刺錐通過閉孔穿過坐骨及兩側恥骨經陰道膀胱間隙傳出;另一穿刺錐經皮膚切口下方(2cm)進入,過陰道膀胱間隙經坐骨棘下方穿出,置入網片,將宮頸及宮頸恥骨筋膜與網片固定,縫合陰道前壁切口;于肛門外3cm及下3cm作皮膚切口,穿刺錐刺入(避開直腸),于骶棘韌帶于坐骨棘下方穿出,置入網片,鎖邊縫合陰道后壁。
1.6 觀察指標
1.6.1 手術相關情況[5]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導尿管滯留時間、術后排氣時間。
1.6.2 盆底功能指標[6]采用美國婦產科學會盆底器官脫垂評價系統(POP-Q)進行分度指示點測量C點、Ba點、TⅤL。
1.6.3 性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對患者的性生活情況進行評判,性生活項目分值15 分,有效:LES評分≥8分,無效:LES評分<8分。
1.6.3 盆底肌肌力恢復[6]盆底肌力分級應用會陰肌力測定法GRRUC 法進行檢測,根據會陰肌肉收縮持續時間進行分級,若肌肉無收縮則為0級;若肌肉顫動,僅收縮一次且持續時間<1s,則為Ⅰ級;若肌肉收縮不完全,收縮2次,且均維持2s,則為Ⅱ級;若患者肌肉完全收縮,不存在抗阻力,收縮2 次,且均維持3s,則為Ⅲ級;若患者肌肉完全收縮,輕微對抗,收縮4次,且均維持4s,則為Ⅳ級;若患者肌肉完全收縮,存在持續對抗,收縮5 次,且持續時間均>5s,則為Ⅴ級。
1.6.4 生活質量評分[7]以SF-36 表衡量患者綜合生活狀態,總分值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6.5 焦慮評分/抑郁評分[8]使用焦慮/抑郁評分量表(SAS/SDS),評價患者負面情緒的發展情況,經回訪的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好,負面情緒存在性越低。
2.1 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手術各類相關情況數據值結果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2.2 盆底功能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OP-Q各指標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 點、Ba 點、TⅤL 各值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治療前后的改善差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點、Ba點、TⅤL各值比較(,cm)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點、Ba點、TⅤL各值比較(,cm)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2.3 性生活質量、肌力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性生活質量評分和肌力等級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性生活質量評分和肌力等級較治療前均提高(P<0.05),且觀察組性生活質量評分和肌力等級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生活質量和肌力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生活質量和肌力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2.4 評分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情緒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較治療前升高(P<0.05),情緒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及情緒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情緒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情緒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盆底支持結構薄弱,進而盆腔臟器移位,引發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異常,主要包括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礙等,其中肥胖、多產次、難產、糖尿病、巨大兒等是加重盆底組織損傷的重要因素[9]。女性在妊娠過程中逐漸增大的子宮使身體重心軸發生改變,腹腔壓力對盆底產生較強的壓力,盆底肌肉持續受壓而逐漸松弛;第二產程延長、多產及會陰裂傷則會導致盆底及尿道橫紋肌損傷,但該類損傷大部分為可逆性損傷,一般可通過縮肛運動、產后鍛煉等進行恢復,但大多女性產后對盆底肌肉無法正確識別而造成鍛煉效率低下,誘發PFD,而中老年女性的陰道壁組織膠原含量降低,肛提肌裂隙增寬或斷裂左右側恥骨直腸肌明顯不對稱恥尾肌拉長變薄,盆底肌生理橫截面面積減小、肌肉纖維化導致盆底及尿道周圍肌肉松弛,收縮能力降低,盆腔器官支撐減弱,引發PFD[10]。
女性正常盆底可以維持陰道緊縮度、盆腔器官正常位置及尿道括約肌和直腸括約肌正常功能,但其功能的維持需要完整的肌肉、結締組織和神經的相互作用,而肛提肌群在盆底支持中起最主要作用,其中70%為Ⅰ類肌纖維,30%為Ⅱ類肌纖維。Ⅰ類肌纖維主要維持靜息條件下的支持功能,肌力下降則表現為漏尿、POP;Ⅱ類肌纖維主要維持動態條件下的盆底支持功能肌力低下表現為性功能障礙和控尿能力下降。盆底Ⅰ、Ⅱ類肌纖維拉伸、損傷造成日后發生POP 和SUⅠ,嚴重影響女性患者工作與生活。因此,及時有效的防治PFD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目前,臨床上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包括盆底康復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盆底康復治療主要應用于輕、中度或不能耐受手術和不愿意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女性盆底康復治療儀是通過對腹壁和陰道內進行一定強度的電刺激,使盆底肌肉被動收縮,并經肌電圖等形式把肌肉活動的信息轉化成聽覺和視覺信號反饋給患者進行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形成條件反射,對盆底肌肉收縮活動進行訓練,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彈性,使盆底肌肉功能逐漸恢復,從而減輕患者癥狀。
盆底手術應以重建盆底結構、修復盆底缺陷、維持盆底解剖、用組織替代物為治療基本原則,進而最大限度地恢復盆底功能。傳統盆底手術以緩解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為主,其包括陰道修補術、子宮切除術等,但術后復發的比例較高,部分患者需實施二次手術。另外,傳統手術應用于老年患者,因其伴發疾病較多,機體免疫功能減退,手術風險較大。本研究采用的腹腔鏡下高位子宮骶韌帶懸吊術,通過縮短已經松弛的骶韌帶,增加子宮支持力量,促使脫垂的子宮歸位。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恢復快、盆腔粘連發生少等優點。但其主要適用于重度子宮脫垂患者。
近年來,隨著婦產科學的快速發展,新型盆底材料的應用、手術器械的更新換代及盆底解剖理論的深入研究,許多盆底修補與重建手術逐漸出現。盆底重建術是一種以吊床與盆底整體理論為指導的手術方案。其通過補片或無張力陰道吊帶來懸吊及修補松弛的盆底組織,并使用對機體零損傷的合成材料取代受損組織,進而對盆底架構實現重建。不僅具有彈性效果,還不容易產生排斥反應。盆底重建術可以從前、中、后對盆底進行重建,全面糾正盆底缺陷,能夠避免傳統手術所導致的生殖器官扭曲、解剖移位,加固子宮主韌帶、膀胱宮頸韌帶,避免陰道前壁的壓力增加所導致的陰道前壁明顯膨出,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此外盆底重建術通過植入婦科組織修補片,起到恢復盆腔解剖結構的效果,而修補片可增強前盆腔恥骨宮頸韌帶、盆腔骶棘韌帶以及中盆腔盆筋膜腱弓,最終起到全面修補盆底的作用[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相關手術情況指標值均遠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POP-Q 評價系統中,治療后C 點、Ba 點、TⅤL 各值均高于對照組;在評分系統中,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和性生活質量評分值均高于對照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肌力測定中,觀察組治療后的肌力測定水平也高于對照組。充分顯示該術式的優勢:①可有效處理子宮脫垂,加快盆底肌力恢復,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②通過子宮解剖復位達到功能恢復,能有效改善尿失禁、下腹脹痛不適及性功能障礙。③可從后、中、前多方位、多角度重新構建盆底結構,有助于糾正盆底缺陷,降低復發率。④不需開腹,出血少、切口小、術后控尿效果好。可保留子宮等正常組織,更加適宜體質虛弱、患有內科疾病或手術耐受性較低的患者。⑤可避免扭曲生殖器官而造成解剖移位,利于加固膀胱宮頸韌帶、子宮主韌帶,預防由陰道前壁壓力加大造成的陰道前壁膨出,并發癥發生率低。
綜上所述,盆底康復治療儀用于盆底重建術,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有明顯的治療優勢,有效改善手術情況,加速恢復,提高性生活質量、生活質量和盆底肌力,提高盆底器官脫垂評價系統結果,對患者術后的生活改善具有積極意義。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小,研究結果缺乏代表性,因此針對本次研究課題,需進一步收納大量樣本,再次證實結果的真實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