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璟,曹紅霞
(1.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福州 350000;2.廈門市中醫院,福建廈門 361000)
五積散,最早出自于《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但關于此方的運用上,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更為詳盡的記載。本方由白芷、枳殼、麻黃、蒼術、干姜、桔梗、厚樸、甘草、茯苓、當歸、肉桂、川芎、芍藥、半夏、陳皮一共15味藥組成。其功效為散寒祛濕,理氣活血,化痰消積,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證。臨床上常見應用范圍包括飲食不節,積食嘔惡,脾胃寒凝,脘腹脹痛[1];或外感風寒,體表疼痛,腰背拘急;及婦人小腹疼痛,血氣郁滯,閉經不通,月經不調等。清·喻昌《醫門法律》曾提及:“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樂用之。”便是由于此方病機涉及寒、濕、氣、血、痰等多個環節,在臨床上應用范圍甚廣[2]。關于此方配伍,方中麻黃辛溫解表,肉桂、干姜溫中散寒,共除內外之寒;厚樸、蒼術燥濕除滿,陳皮、半夏化痰行氣,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當歸、川芎活血祛瘀,且川芎為風藥,與白芷合用,入血分驅里邪于表外,枳殼、桔梗利胸膈而除滿悶;茯苓利水滲濕。諸藥共成表里雙解,氣血同治,痰濕(食)并消之劑。
在目前現代醫家對于五積散病機闡述基礎上,曹紅霞主任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五積散應用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認識寒、濕、氣、血、痰在人體致病中的特點,在日常辯證中,凡是舌苔白厚而膩,水滑,脈浮弦,或沉滑澀,體格較為壯實者,皆在五積散治療考慮的范圍中,而若患者熱重于濕,壯熱煩渴,舌苔黃膩,則不宜使用。本文特整理經典醫案,與同道共同學習。
患者,女,39 歲,2020 年8 月初診,主訴:反復痛經1年余。現病史:反復痛經,天氣變冷時加重,月經周期不規律,常常推遲,推遲時間7~14d 不等,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白帶量多,質稠,色白濁。平素性情較為抑郁,偶有胸肋脹痛,乳脹,寐差,納一般,大便日解2~3 次,多不成形,小便調。舌脈:舌質晦暗,舌苔白膩,舌底淤,脈沉細弦。證型:寒凝淤滯,痰濕夾郁;治療:溫中祛瘀,化痰疏肝。方藥:麻黃6g,肉桂3g,干姜8g,炙甘草6g,白芷8g,當歸16g,川芎12g,蒼術12g,厚樸10g,茯苓15g,姜半夏12g,陳皮10g,枳殼6g,桔梗6g,香附10g,郁金15g,7 劑。二診:患者訴藥后痛經程度明顯好轉,血塊較前減少,白帶量減少,寐差,胸脹皆有好轉,大便已有成形。守方繼續服7劑。三診后患者未訴再有痛經、月經色暗、血塊、白帶異常等上述問題,情志方面較前改善,二便調。囑其再服3劑以鞏固療效。
按:《素問· 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3]。”蓋因痛經者,多因寒性凝滯收引,使血脈收縮絀急,氣血滯澀不暢。然寒邪客于五臟日久,陰陽之氣無法順接,則易滯于太陽少陽之經,氣機于內失于疏泄,于外則不通達,氣血痹阻,皮膚腠理失養,外邪則傷積于表。方藥中的藥物配伍不僅主張溫經散寒,活血祛瘀,更有疏散透達,使風寒之邪解表而祛之意[4]。
患者,女,26 歲,2020 年11 月初診,主訴:反復面部痤瘡2年余。現病史:反復面部痤瘡,以下頜,口周為主,色淡紅,伴瘙癢,壓痛。平素口淡,無干苦,惡風,脾氣尚可,汗出一般,納可寐安,大便日解1次,偏稀,小便調。月經史:平素月經周期正常,量中,色淡紅,少許血塊,無明顯腰酸痛經表現,白帶正常。舌脈:舌質淡紅,舌苔白滑,舌邊齒痕,脈沉細緩。證型:脾虛濕盛,太陽表虛;治療:健脾化濕,解表透邪。方藥:麻黃6g,肉桂5g,干姜5g,炙甘草6g,白芷12g,當歸10g,川芎8g,蒼術16g,厚樸10g,茯苓15g,姜半夏6g,陳皮6g,枳殼6g,桔梗6g,皂角刺30g 7劑。二診:患者訴藥后面部痤瘡新發較前減少,陳舊性痤瘡印痕減淡,大便已有成形。守方繼續服7 劑。三診后患者訴下頜,口周痤瘡許久未見新發,惡風癥狀較前改善,口淡、大便稀的基本消失。
按:現代多數醫家認為,痤瘡乃因肺經風熱,熏蒸肌膚,或脾胃蘊熱,熱盛而起[5]。然曹紅霞主任結合臨床多年實踐經驗和時代特點,認為現代痤瘡多數病因在寒,熱只是表象。蓋因久嗜寒涼者,脾陽受損,內寒則溫煦失司,五行相生,脾土為母,肺金為子,脾寒則肺實,肺實則氣機出入失和,營衛失固。《外科啟玄》提及痤瘡曰:“肺氣不清,受風而生”,乃風邪郁滯于表,上熏蒸于頭面,發為痤瘡[6]。臨床痤瘡者,脈洪大者少,浮弱者反多,不可見熱治熱[7],不辨虛實真假,妄自重投苦寒之藥[8]。本方加減后以寒為本,風為標,取其干姜、肉桂溫中散寒,顧護脾陽,麻黃、白芷祛風解表,桔梗宣肺,共入肺經開腠理,驅邪氣,再合用茯苓、陳皮、蒼術等藥利濕濁,脾土喜燥惡濕,脾土健,則肺氣得宣,氣機得暢,當歸、川芎活血祛瘀,并重用皂角刺透邪去瘡,各藥合用,使脾陽得復,表邪得去,證藥相符,故取效如桴應鼓。
患者,女,32 歲,2021 年1 月初診,主訴:月經失調半年余。現病史:患者月經紊亂半年余,量多,色暗,周期10 到28 天不等,無明顯腰酸痛經,白帶多而稠。平素患者體胖,口淡惡風,下肢晨起浮腫嚴重,冬天四肢易冰涼,納可寐安,大便日解1-2 次,質稀,小便調。舌脈:舌淡胖,苔薄白滑,舌邊齒痕,脈細弦。證型:脾虛濕盛,帶脈失約。治療:健脾化濕,調經止帶。方藥:麻黃6g,肉桂6g,干姜8g,炙甘草6g,白芷8g,當歸10g,川芎8g,蒼術12g,厚樸10g,茯苓20g,姜半夏6g,陳皮10g,枳殼6g,桔梗6g 14 劑。二診:患者訴藥后晨起下肢浮腫現象消失,白帶量較前減少,大便成形,次數恢復正常。予守方繼續服14劑。三診后患者訴體重較前減輕,服藥期間月經周期較為正常,未再見一月多發,量色可。
按:多囊卵巢綜合征常見類型很多,這個患者便屬于典型的脾虛濕盛型[11]。此類證型的患者多虛多寒,陽氣不足,脾虛無力運化濕邪,久之濕邪阻塞沖任,以致胞宮藏瀉失職,月經紊亂。濕邪盛者,同時可見體胖,下肢浮腫,白帶量多而稠。故多囊卵巢綜合征不是單一的病證,而是多種病邪積聚,形成虛實夾雜的復雜病證[12]。本方五積散中重用肉桂,干姜溫補脾陽,蒼術,厚樸,茯苓,陳皮等利濕祛濁,且麻黃、白芷、桔梗等藥合用有利水消腫、祛風止帶之意,加以當歸、川芎活血調經,本方虛實同治,標本兼顧,縱觀全方,寒,濕,血一并除之,而無冗雜之嫌[13]。
五積散原為溫里劑,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證[9],但隨著后世醫家不斷發展與革新,結合新時代病人的病機特點,現在正被廣泛運用于多系統的疾病。在內科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慢性胃炎,腹瀉,胃下垂,胃食管反流等,還可以應用在皮膚科的痤瘡,過敏性皮炎,濕疹,毛囊炎,蕁麻疹等;在婦科中可以治療多囊[10],痛經,白帶異常,月經量多,月經紊亂等婦人雜病。五積散的應用范圍遠遠超過傳統教材書中所示的病種,掌握其靈活變通的關鍵在于如何認識疾病的病機特點。曹紅霞主任深刻體會到,在臨床上有些疾病,只要脈證相符,便可使用此方,并非滿足寒、濕、氣、血、痰五積才能使用。且隨著現代社會節奏較快,競爭壓力較大,多數病人往往夾雜著肝郁,脾氣急的表現,當代臨床大可在五積的基礎上合用四逆散或逍遙散等[11],對夾雜肝郁表現的病人進行治療。靈活使用五積散,根本在于如何掌握疾病發展的規律,這樣才能不死搬硬套,才能面對不同的病人病情,有效地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