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紅妹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青龍中心幼兒園
在“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指引下,幼兒園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教師應審視現狀,直面入園生活環節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幼兒需要,挖掘入園生活環節的價值;優化策略,發揮入園生活環節的作用,最終讓在園一日生活成為幼兒最美好的童年記憶。其中,入園環節作為在園一日生活的開始,是幼兒積極主動進行一日活動的前提,對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應該受到重視和科學組織。
入園環節主要包括入園準備、晨檢、早接、禮儀禮貌教育和熏陶、晨間活動等。在觀察入園生活環節的組織時,發現存在如下三個問題。
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深入推進,自主餐點、穿衣如廁、散步午休等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越來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視,但入園環節被關注和研究得不多。教師認為入園環節時間短,主要是保育員的職責,只要規范有序即可。可見教師的課程意識仍然淡薄,沒有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課程與入園生活環節相互脫離,難以融合。這樣的無視狀態,直接影響了課程實施的深度和廣度。
入園生活環節除了滿足幼兒的生存需要外,還要體現幼兒作為集體中個人應承擔的責任,如遵守集體規則、與他人和諧共處等,也要發展幼兒的各項集體生活能力和習慣,如,為自己和他人服務、自主規劃時間、自我管理生活等。但實踐中,教師對入園生活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或困難,往往采用包辦代替的辦法,忽略了其對幼兒各項能力培養的價值。
教師對入園生活環節的輕視主要表現為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教育價值,但是懶于精心組織,習慣于從教師的立場出發,以方便教師實施為原則,貪圖省力、方式劃一,存在著“命令式”“兵營式”“一刀切”等弊端。如,教師會統一組織幼兒晨檢,給幼兒發同樣的早點、催促幼兒快速如廁等等。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幼兒的生理需求和情緒體驗,忽略了幼兒對生活自主安排的權利。
要想深入挖掘入園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教師就必須先了解幼兒,再系統梳理經驗,更要與現行課程緊密結合,從而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
集中化的生活活動一貫注重的是常規的建立和生活要求的令行禁止,忽視了個體在行動中的需要和體驗,在幼兒不斷“妥協、服從”的過程中,幼兒園生活就會漸漸失去趣味、靈動的意蘊,形成統一、僵化、無趣的特質。兒童視角要求成人將眼光落在幼兒的身上,了解他們真實的生活需要,提供平臺讓他們自主管理,讓生活的體驗真正成為幼兒喜歡、追捧、樂意嘗試的行動。如,自主早點環節中,教師讓幼兒自主決定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何時吃、吃多少,關注的是幼兒生理補給的需要;設置記錄表,讓幼兒通過即時的觀察,了解同伴“誰已經用過點心、誰還沒有用過點心”,關注的是幼兒在生活中合理分配空間資源與自主協調的需要。再如,在打破年級界限的“小當家”活動中,每天的晨間入園時段,大班幼兒以輪流的方式為各年級做好點心服務、器械擺放,各個小分隊自由行動、分赴各處承擔相應的職責。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自由決定自己的言行、自主嘗試多樣化的體驗、自動調整適宜的狀態,從而收獲到的是跳出一成不變的一日生活后的新奇體驗和探究。
很多幼兒教師只是把入園生活環節作為一件生活瑣事來對待,并沒有站在課程建設的高度來組織。如何在入園生活環節融入保教因素,體現著教師的專業素養。我園通過觀察、訪談,了解幼兒在生活各環節的需求,通過課程審議,從教師的專業視角,圍繞“健康生活、語言發展、科學發現、人際交往、藝術審美”等方面系統梳理了關鍵經驗,幫助教師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我園還要求教師通過生活真實案例故事呈現教育過程,從而幫助教師認識入園生活環節的價值,切實提升教育質量。
生活和課程是怎樣的關系呢?課程可以源于生活,也可以通過生活來實施。教師應努力做到兩點:一是讓課程在生活中內化。對于集體教學的內容,幼兒不可能一次全部內化,還需要在生活中進行鞏固、運用、深化。如,在學習“認識時鐘”這一數學內容時,很多幼兒通過集體學習可能暫時掌握了,但是時間一長,就會忘記。幼兒可以利用晨間自主簽到進行鞏固、運用。二是讓課程在生活中進行。教師應在生活中滲透實施的課程內容,不需要占用集體教學時間來完成。如,對于小班“5以內的點物匹配”這一內容,教師就可以在晨間點心環節用“按點數取餅干”來幫助幼兒實現內化。因此,將課程和入園生活環節有機融合,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幼兒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要實現入園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教師不僅要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還要做到“手中有策略”。
環境具有浸潤的作用,入園生活環節的組織尤其需要環境來支撐。一是創設溫暖的心理環境,教師應創設自主安全、規律有序、舒適溫暖的環境。溫柔的話語、舒緩的音樂、規律的作息、充足的時間、彈性的安排有利于幼兒體會一日生活的美好。二是創設溫馨的物質環境,教師可以設置“簽到臺”“心情墻”“勞動站”“點心吧”“私密屋”等區域,使幼兒學會自理和互助,學會關注和幫助,還可以創設一些平面環境,如班級門口張貼“來園幾件事”的圖示,引導幼兒有序做好來園事項,如洗手、整理抽屜、照顧植物等。在幼兒園生活環節的組織上,恰當使用圖示,引導幼兒按照圖示進行操作,有助于幼兒自然而然地養成文明的生活衛生習慣。

江蘇省學前教育研學中心指出,教師應“從幼兒的生活和游戲中,感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發現有價值的資源和線索,設計、生成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如,在每天來園的天氣記錄環節,通過連續的記錄和整理,教師和幼兒一起生成了“有趣的天氣記錄”的活動。幼兒學會了用條狀、線狀、柱狀統計圖來統計氣溫、空氣質量、天氣狀況等,并從中感悟天氣、季節的變化和人們生活的關系,如,6月的天氣為何雨天居多,雷雨天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危害,我們應該怎么防范等。
為了充分發揮入園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教師應關注兩個方面。一是要改變方式,即教師要改變以往整齊劃一的組織方式,如,將幼兒集體用早點改為幼兒自主吃點心,將組織幼兒集體晨檢改為幼兒自主晨檢。自主性的入園生活環節組織方式能夠給予幼兒更大的發展空間。二是要優化方法,即教師要運用趣味化的方式來組織入園生活環節。如,晨檢時,發現幼兒特別喜歡帶一些小珠珠、小粘貼畫到幼兒園,這些幼兒眼中的“寶貝”會影響他們參與集體活動的專注力,更有可能帶來危險。教師可以采用兒歌或“寶貝箱”的方式,引導幼兒將“寶貝”主動放入“寶貝箱”,離園時再帶回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生活環節中的教育內容更具廣泛性和整合性,不論知識經驗的習得,還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教師都需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課程與生活的每一次“遇見”都承載了個體在熟悉環境、適應事件、調整行為、積蓄能量等一系列行動中持續成長的變化和發展。幼兒也是在與一日生活不同的“遇見”中經歷著不同的體驗,從而建構與生活、成長直接相關的認知與能力,并在不斷調整適應、改造變化的過程中完善生命成長的價值。審視現狀、經驗梳理、策略優化,正是幼兒園入園生活環節教育價值挖掘的“三部曲”。教師應共同努力,讓幼兒園生活成為幼兒最美好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