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飛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我們買書送給家長,他們很感動,但是好像不會認真看;
我們給家長做講座,他們每次都很受觸動,但是很少見到行動;
我們把一些好的家庭教育視頻放在家長群里,統計發現,很少有家長會認真看完;
……
不少幼兒園反饋他們開展家長學校的效果不彰,負責家長學校的教師常常感到委屈和懊惱,明明是為家長好,精心邀請了專家、準備了專題和圖書,為什么家長們的學習熱情并不高?是課程設計不合理?還是教師授課不精彩?
可能這些原因都有,也可能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家長學習家庭教育的基本動機進行分析。首先要問的是家長學習家庭教育是“剛需”還是“改善”?這是套用家庭購房的兩個術語,對于大部分家長而言,如果孩子沒有明顯的問題,家長收不到學校的不斷反饋與“告狀”,那么對家長而言學習家庭教育就不是“剛需”,有沒有人帶孩子、孩子的安全與保護等則是“剛需”,而學習家庭教育、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對他們而言是“改善”,即學習可能讓家庭教育變得更好。
那么,家長學習家庭教育什么時候才是“剛需”呢?一般情況是,孩子出現明顯的成長問題,如不能適應學校生活,成績出現明顯退步,身心出現明顯障礙等,這時家長才會緊張著急,才會認真思考是不是要對孩子進行專業的干預,才會思考自己的家庭教育問題,也才會考慮通過學習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現狀,這時家長學習家庭教育才成為“剛需”。
因此,不能等孩子出現了明顯的問題,家庭教育學習成為家長學習的剛需,才考慮普適性的、防患于未然的家長學校課程學習,這時的家長已經聽不進去系統的觀念和知識性的課程,而是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咨詢、干預,甚至治療。
那么,如何才能讓家長學習家庭教育不落到“剛需”的境地呢?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持續性地支持與鼓勵家長參與到學習中,讓他們從不了解到了解,從不重視到重視,從被動學到主動學。
家長學習家庭教育不是“剛需”,就意味著他們沒有緊迫的問題就不會有意識、預防性地學習,也就是孩子還沒有出現身心行為問題時,他們不會主動去學習兒童發展知識,也不會主動學習家庭教育的觀念、知識和技能。
因此,幼兒園教師需要根據教育經驗和教育規律,通過過往兒童發展的經歷,引導家長發現已經存在但不顯見的問題,或者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危機。如孩子入園適應,家長為了安撫孩子會答應孩子第一個來接,或者迫于孩子的情緒,家長控制不住愛子之心,放棄原則,導致孩子上幼兒園“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一般情況下,家長不會意識到這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什么不良影響,這就需要幼兒園教師從專業的角度提前向家長普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基本規律,以及如何幫助孩子才是真正的愛,不能等家長和孩子都已經養成不良的互動習慣,再來糾偏。
教師引領家長在兒童發展知識上要前瞻性地參與學習,提前學習孩子下一個階段的發展規律,努力走到孩子成長的前面去,家長的育兒知識不能總是落在孩子成長的后面,否則親子關系總是處于糾結的狀態,家長總是在制造教育問題,孩子也總是感覺父母和他的互動不暢。家長不僅沒成為孩子的引導者,還會成為其成長的絆腳石。
幼兒園的家長學校不是要給家長純粹的理論知識,而是要結合幼兒一日常規,結合幼兒園課程需要,和家長溝通如何彼此合作,把幼兒園的課程落到實處,在家庭中拓展幼兒園課程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如幼兒園在培養孩子自我服務能力時,就需要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說明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孩子自我服務能力提升的規律,強調家園間通過合作給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提升形成穩定一致的環境。可以通過家園間溝通合作機制的建設,引領家長堅持在家實踐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將幼兒園教會孩子的技能在家庭生活中堅持實踐,以得到鞏固。
幼兒園家長學校課程是實踐性的,幼兒教師不能滿足于講給家長聽,而要把家長學校的有效性立足于實踐,沒有行動的培訓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只有引領家長行動起來的家長學校,才能真正促進幼兒成長的生態環境優化。
基于問題的家長學習動機,必然注定了家長學習的階段性和不可持續性,一旦壓力警報解除,家長一般就不會堅持繼續參與學習,這是家長“剛需”性學習的基本規律。對于家長學校的預防性普及型的“改善”性課程,家長學習的可持續性就更弱了,為此就需要幼兒園教師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性地引領家長參與學習。
引領家長在一段時間持續性地學習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節點引領法。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和幼兒園中的重要節點,如通過開學、放假、過節等具有儀式感的階段激發家長的學習動機,還可以結合幼兒園開放日活動,鼓勵家長觀察自己孩子的表現,從而引領家長參與到學習中來。
評估促進法。孩子在園一段時間后,幼兒園家長學校可以就孩子某個方面的能力進行觀察評估,通過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引導家長積極反思,從而愿意參與學習。如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發布的幾條自我服務能力的指標,引導家長觀察評估,鼓勵家長學習家長學校中如何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課程。
表彰激勵法。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是看不到學習帶來的改變和進步。因此,幼兒園家長學校可以定期對孩子的變化以及家長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讓家長看到參與家長學校學習給自己、孩子和家庭帶來的明顯改變,從而提升家長持續參加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