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雪蓉 徐蔚婷 常春霞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中心幼兒園
迷宮游戲是幼兒喜歡的一種益智類游戲。一直以來,數學區的迷宮材料是幼兒熱衷的材料之一,他們對不同迷宮的線路、情節、玩法等產生了興趣。隨著小班下學期幼兒的觀察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他們不再滿足于只是玩區域中的迷宮材料,而是生發了更多的游戲興趣和想法,愿意嘗試使用各種材料擺弄迷宮,并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迷宮建構游戲的有趣和快樂。
環境創設:閱讀區——迷宮書吧;主題墻——各種各樣的迷宮。
材料投放:畫紙、筆、多米諾骨牌、小木牌、紙杯、積塑、積木、雪糕筒等。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喜歡玩有著動物造型的迷宮走珠游戲,他們三三兩兩地在一起拿著磁鐵棒將迷宮中的彩珠從起點移動到終點。有時候還會比一比誰的運送彩珠的線路最短,誰在迷宮運的彩珠最多,等等。隨著幼兒對迷宮游戲的興趣漸濃,我們在班級投放了適合小班幼兒的迷宮書和不同結構迷宮的材料。幼兒在玩迷宮的時候也會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班級的迷宮游戲活動由此展開。
我來到積木區,看見子航專注地在搭建著,只見他將紅色的紙磚一字排開,緊接著在另一邊又搭建了兩個沒有封口的長方形,長方形的兩端分別用紙磚呈“一”字延展開來,并在兩端分別留出來不一樣的口子。隨后,他又挨著紙磚搭建起了有兩個缺口的不規則形狀。當我正好奇子航搭建的是什么的時候,子航在里面走了幾圈以后,便熱情地招呼我說:“唐老師,看!這是我搭建的迷宮!”
子航的介紹讓我有些詫異,為了了解他的搭建想法,我將他的迷宮保留了下來。在分享環節,我讓子航向其他幼兒介紹他搭建的迷宮。在他的介紹下,我才明白他的建構意圖,原來,他在路兩旁搭建的沒有封口的長方形是迷宮中的“陷阱”,道路的兩端分別是迷宮的出入口。隨后,他還示范了成功穿越迷宮的路徑、方法。其他幼兒看了以后,也想嘗試一番,有的幼兒順著子航的路徑走,有幾個幼兒則從另一個迷宮口進入。走著走著,兩撥幼兒就撞在了一起。紙磚也因磕碰,被撞得東倒西歪,還沒等全班幼兒嘗試完,原來的迷宮就變成一堆“廢墟”了。見自己的辛苦搭建的迷宮瞬間變成“廢墟”,子航在一旁急得大哭起來。
在一旁還沒玩過的幼兒,紛紛指責起來:“他們太不小心了!”已玩過的幼兒則認為,紙磚輕輕一碰就倒了,他們也不是故意的,另外,子航的迷宮沒有標志“出口”和“入口”,他們以為兩端都可以走。
子航搭建迷宮
子航試走迷宮
教師的思考:
子航利用積木區的低結構的材料——紙磚搭建了他的迷宮,他通過親身操作、直接感知,在搭建的過程中根據自己對迷宮的理解反復調整,最后搭成一個簡易的迷宮。
在分享環節,我邀請幼兒一起參觀子航的迷宮,傾聽他建構迷宮的想法,迷宮卻在幼兒嘗試走的過程中出現了意外,由此引發了兩個關于迷宮搭建的問題,即:如何搭建一個穩固的迷宮?怎么設置迷宮的出入口標志?由問題啟發的迷宮游戲,開始調動起幼兒的對于迷宮建構游戲的興趣。
“用什么樣的材料才能建一個穩固的迷宮?”這個問題引起了幼兒的討論:
淑媛:可以用木頭,木頭比紙磚重,還不容易倒。
明杰:用真正的磚頭才好,磚頭又硬又重,更加不容易倒。
浩霖:木頭不好,疊得很高容易倒,砸到小朋友就太危險了。
子航:班上的空心積木就可以了,又安全也比較重。
……
幼兒的想法很多,有的可行,有的并不合適。我建議他們可以在幼兒園各處尋找合適的搭建材料。在材料的尋找中,重重的木塊、大塊的空/實心積塑、小塊的單元積木……都成為他們的尋找來的中意材料。在試驗過后,幼兒發現,戶外搭建區的空心積塑和實心積塑板能夠滿足搭建穩定性強的迷宮的要求。這也為第一次搭建大型的迷宮做好了準備。
測試重木方的穩定性
試驗大塊積塑的穩固度
教師的思考:
對于迷宮,幼兒有不同的看法,小班幼兒如何表征他們對迷宮的理解呢?鑒于小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我帶著他們去尋找身邊的、可供搭建的材料。這些材料是否合適?還需他們自己測驗。我鼓勵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感知的辦法,來檢驗搭建迷宮材料的穩定性。這不僅提升了幼兒對搭建材料的認知,也拓展了幼兒建構迷宮的思路。
在搭建中,子航用4倍單元空心積塑對迷宮的外圈進行圍合,圍合的時候他還不忘留一個缺口。然后,他又用2倍單元空心積塑在里圈搭建起了“陷阱”,還在基本單元空心積塑上面搭上三角積木,以作城堡。就在搭建到一半的時候,他無法預估接下來搭建的迷宮路徑如何繼續,搭著搭著就容易把路徑堵死了,這讓他很有挫敗感,于是,他坐在一旁悶悶地發起愁來。
我見狀便忍不住問他說:“你是不是想搭建一個有很多路的迷宮?”他點點頭。我說:“你第一次在戶外搭建迷宮,可以先試試一條路的迷宮,但可以設置一些小陷阱,陷阱多的迷宮也會迷惑人。”子航想了想,說:“好!”于是,他便繼續自己的迷宮搭建。堅持到最后,一個完整的迷宮呈現了出來。淑媛還在入口設置了標志,有了箭頭指示出入口,大家通過迷宮的速度也加快了,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可是,在游戲分享時,淑媛有些不開心,她說:“這個迷宮太簡單了,一點都不復雜,不好玩!”其他幼兒也覺得如此。于是,搭建一個更復雜、更好玩的迷宮,又成為他們新的期待。
用空心積塑搭建迷宮
一條路的積塑迷宮
教師的思考:
看見幼兒突飛猛進的搭建水平,我深刻地理解了適宜的空間和材料對幼兒游戲的重要性。搭建地點的調整,讓幼兒擁有了更大的空間,游戲材料也由原來有限的、零散的積木換成了數量充足的大型單元積塑(基本單元塊、2倍單元塊、4倍單元塊),拼搭出現了不同的造型,能讓幼兒在游戲中直觀地感受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自然地獲得數學經驗。
幼兒的有關迷宮出入口的經驗也在上一次失敗的經驗中建構起來,于是在后面迷宮游戲時,幼兒也有了在出入口放置指示標志的意識。這也讓游戲進展得更順暢,至此,幼兒也了解“出口”與“入口”在迷宮中的意義。
“怎樣才能搭建一個更復雜、更好玩的迷宮?”“幼兒喜歡的復雜迷宮是什么樣子的呢?”思考過后,為了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迷宮經驗,我從網上搜索了各種各樣的迷宮圖片,在班級的圖書角投放了各類迷宮繪本,看到這些圖片和圖書,幼兒興致很濃。我們一起討論迷宮的各種造型,幼兒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還提出了設置迷宮情景的建議,如在迷宮里設置城堡、森林等。
經過前期經驗的積累,幼兒開始用自己身邊的材料建構各種不同的迷宮。易筱使用拼插木片來表現自己的迷宮款式,她拿著玩具小人邊行走邊設置迷宮的路徑,出入口和路障的位置可以靈活地進行變換。淑媛使用單元積木來搭建迷宮,她憑借著原先在戶外搭建迷宮的經驗,變換了一個想法,她搭建了一個大方框包圍小方框的迷宮,每一層的方框保留了一個出口。最后,幼兒創設出的迷宮造型各異,頗具創意。
使用積木搭建方形迷宮
用拼插木片來表現自己的迷宮
教師的思考:
隨著迷宮建構游戲進一步發展和升級,幼兒已不再滿足原有的游戲水平,我及時地放慢腳步,通過直觀的圖片、區域環境的創設、日常可操作性的低結構材料、增加動手操作的機會等方式,讓幼兒嘗試運用更多元的材料建構自己對迷宮的認知,從而提升幼兒探索空間方位的感知能力。
在日常的區域游戲中,通過觀察幼兒對迷宮的興趣,及時地捕捉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適時提出符合幼兒興趣的發展目標,激發幼兒對迷宮進一步探索和游戲的興趣。繼而促進幼兒對迷宮構造的進一步了解,事實證明,觀看迷宮圖片、討論迷宮造型的經歷,會讓幼兒大受啟發。這讓我不禁期待:他們接下來的作品,還會帶給我什么樣的驚喜呢?
易筱從數學區拿來了一個蝸牛磁鐵迷宮,她欣喜地告訴我:“老師,我最喜歡玩這個蝸牛迷宮了,我要搭建一個蝸牛迷宮。”淑媛則喜歡她的方形旋轉迷宮,因為她在班級的積木區已經成功地搭建過一次,她說:“這次我要搭建一個更大的迷宮。”善承自己畫出了他想要搭建的迷宮。他說:“我要搭建一個去小兔子家的迷宮,不過這條迷宮到處都是陷阱,走的時候要小心。”
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表征了自己要建構的迷宮,而后新的一輪搭建開始了。從設置起點到建造迷宮里的路障和路口,再到安排隱秘的出口,幼兒都認真進行著自己的迷宮搭建游戲,在完成一條路后,他們又會嘗試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搭建另外一條路,搭建時,幼兒之間還會你一言我一語地邊溝通彼此的想法,邊建構自己的迷宮。
“蝸牛形”的迷宮
多圈層、多路障的迷宮
淑媛的迷宮也在建構中,她遷移了第一次搭建的方形迷宮的經驗,圍起了大大小小的迷宮圈層,一共圍了三層,最后當基本單元的空心積木數量不夠時,她還嘗試了用其他的材料去替代,嘗試了幾種,皆不滿意。最后,她使用雪糕筒完美地解決了材料缺失的問題。
這一次,幼兒的作品各有特色,也體現了自己的想法。我全程記錄下他們的搭建場景,展示在學習墻上并收入他們成長記錄冊中。
教師的思考:
在這次建構活動中,幼兒開始運用不同的材料搭建有自己特點的迷宮,迷宮游戲的內容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在搭建的過程中,迷宮搭建的水平也不再局限于平鋪和圍合,幼兒還學會運用包圍、旋轉和架空的方法,搭建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不僅如此,幼兒開始嘗試合作、思考和嘗試用替代物品解決材料不足的問題。用雪糕筒代替空心積木,體現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幼兒搭建的細節越來越豐富,反映了他們的認知水平不斷拓展,搭建水平和思維水平不斷提高。
當迷宮成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如何將幼兒對迷宮的興趣由書面的紙迷宮、區域的走珠迷宮轉化成基于幼兒自我建構、具體感知的游戲呢?通過一次次觀察與互動、一場場分享與對話,我感受到幼兒在游戲中所勃發的力量,這是一種不斷挑戰后成長的力量。在與幼兒的一次次的師幼互動中,我更感受到與幼兒心心相通的呼應,我想這種和諧自然、共同成長的狀態,正是師幼成長最好的姿態所在。
幼兒對迷宮的興趣、想法及新奇感推動著迷宮搭建游戲的發展。而對這一元素的發現源于教師的細心觀察。在迷宮游戲開始前,小二班的積木區一直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在組織幼兒開展迷宮游戲時,基于對幼兒搭建過程的觀察,教師發現了幼兒搭建能力的一些短板和問題,也通過一些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在一次次的循環往復的迷宮搭建游戲中,了解他們的想法,繼而給予他們有效的支持與幫助。
在迷宮搭建的過程中,幼兒不斷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多方面的發展。當搭建迷宮的材料不夠穩固時,嘗試去尋找各種材料進行試驗和對比,繼而找出適宜的空心積塑來進行搭建;在交流搭建意圖時,他們用越來越連貫和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構思迷宮搭建方案時,他們用圖畫、實物等表現自己的思維并用語言加以解釋;他們不斷地擴大迷宮的搭建規模,在材料不充足時,想到用替代物來繼續自己的建構;在吸取了迷宮倒塌的經驗后,注意不碰到別人的作品,也學會保護自己的作品,他們的大肌肉和小肌肉都得到了發展;他們在不斷探索、發現材料的特性并解決搭建的問題中,思維變得越來越靈活;在獨立搭建的過程中體會到自我效能感和迷宮建構游戲的快樂。
通過對幼兒迷宮建構游戲的觀察和記錄,教師發現了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來的興趣傾向,并以此為基礎,尋找下一步的活動內容與契機。以下幾個方面都可能成為課程的生發點:不斷豐富幼兒對迷宮以及其他建筑物的認知,支持他們積極探索,豐富建構主題;借助游戲計劃和游戲故事,增強幼兒做事的目的性;對單元積木/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幼兒一起探討搭建的技巧和經驗,促進建構經驗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