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行/吳雙 陳嘉悅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印記,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十年來,地名管理機制進一步健全,地名信息服務水平大幅度提升,地名文化保護不斷加強,地名工作煥發出勃勃生機。

2015年,安徽省民政廳公布了安徽首批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廬江縣金牛鎮等入選千年古鎮,廬江縣龍橋鎮黃屯老街等入選千年古村落。圖為入選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的池州市青陽縣陵陽鎮。

為進一步弘揚傳統地名文化,保護和利用地名文化遺產,2016年11月,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公布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計44個,古纖道位列其中。圖為位于浙東運河紹興段的古纖道。

2017年3月,“家在海南·銘記鄉愁”首屆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動正式啟動,圖為當年7月9日,以“家在海南·銘記鄉愁”為主題的采風活動舉辦地—海南省三亞市保亭呀諾噠熱帶雨林文化旅游區。

2018年1月8日,“美麗中國 地名尋夢”全國地名文化短視頻征集與展播活動正式啟動。圖為榮獲一等獎作品《浙江省:千年盈川 古韻妙生》中介紹的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高家鎮盈川村。

2018 年1 月10 日,國 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北京召開會議,通報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進展情況,研究部署2018年地名普查工作,要求以地名普查為契機,統籌推進地名管理、地名服務和地名文化建設,全面做好新時代地名管理工作。

2019年5月,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建成并開通上線。2020年10月,正式發布2020年版,增加了年版數據查詢、同名同音地名統計、微信小程序應用等功能,實現了地名、界線、區劃信息“一張圖”融合,手機、電腦“跨終端”查詢。2021年11月,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2021年版啟用,新版本更新完善地名67.1萬條。

2019年11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民政部聯合攝制的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中國地名大會》第一季播出。以地名為載體,以地名知識為紐帶,生動展現了中華大地的遼闊幅員、多樣地理、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引導大眾在“知來路”中“明去路”,激發全民的愛國情懷。《中國地名大會》第一季播出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多次登上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熱搜榜。

2020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地名詞典》第一卷(約550萬字)正式出版。作為國家級大型地名工具書,詞典吸納地名研究最新權威成果,突出地名基本要素、文化屬性、指代地理實體等基本特征。全書共6卷,匯輯政區、山水、名勝、交通等各類地名約20萬條,總字數約3000萬字。

2021年,民政部開展“保護地名文化、記住美麗鄉愁”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完善鄉村地名信息、弘揚鄉村紅色地名文化。圖為廣東省江門市民政局聯合江門市文化館、江門市攝影家協會開展以“記住紅色地名 賡續紅色基因”為主題的地名攝影作品活動。

2022年5月1日,修訂后的《地名管理條例》正式施行,為推進新時代地名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各地民政部門采取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等多種形式,集中展開了《地名管理條例》學習宣傳活動,營造了學習宣傳貫徹《條例》的良好氛圍。圖為6月2日,甘肅省靖遠縣民政局在鐘鼓樓前積極開展《地名管理條例》宣傳活動。

2022年5月9日,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知識有獎答題活動正式上線,活動期間共吸引17911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參加。圖為活動宣傳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