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木生
贛南是一片寫滿忠誠和信仰的紅土地,每一步發展都傾注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關愛。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出臺,開啟了蘇區振興發展的新紀元。十年來,贛南人民以“老區不老、風華正茂”的精神氣質和奮進姿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從后發中趕超、于奮斗中前行,贛州民政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感恩赤誠大愛,厚植政治底色。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系贛州發展、情牽老區人民,親自謀劃和推動了《若干意見》出臺,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贛南老區的殷殷關懷、赤誠大愛。十年間,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在政策支持和人力資源上傾力幫助,贛州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贛州民政事業也搭上了“順風車”,實現了大發展、大跨越。民政對口支援,溝通對接開啟“綠色通道”,民政部從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全方位支持贛州民政事業發展,先后給予民政部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地區等六個國家級改革試點,中央和省安排贛州市民政事業經費累計約248.08億元,民政項目落地見實效。民政部先后4批次6名司局級領導和縣處級領導到贛州市掛職指導,同時開展扶貧蹲點調研、“百名處長進百家敬老院”等專題活動,為贛州市提供面對面、心貼心的服務。南康撤市設區、贛縣撤縣設區、龍南撤縣設市,拓展了贛州市中心城區發展空間。南康區龍華鄉撤鄉設鎮等10處鄉級行政區劃調整,有力地推進了贛州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這些利民惠民的好事實事得益于《若干意見》等利好政策的出臺,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關懷。我們要感恩奮進,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赤誠大愛轉化為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堅決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從講政治的高度思考問題,進一步深化民政工作是政治工作的認識,加強黨對民政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政治機關建設,切實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牢民政事業發展的正確航向。

信豐縣新田鎮坪地山村農民豐收節。
踐行初心使命,兜牢民生底線。贛南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圣地,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民政的歷史,是一部為民愛民的歷史,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一脈相承,都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要求各級民政部門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這為我們民政部門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自覺踐行初心宗旨,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始終心系民生,聚焦群眾急需急盼,在為民愛民、履職盡責中強化擔當作為,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將黨和政府的關懷送進千家萬戶。要嚴格落實李克強總理今年6月27日到民政部考察時提出的要求:“加強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失業人員和需納入低保的對象、臨時遇困人員等,在保障和救助上該擴圍的擴圍,應保盡保、應兜盡兜,防止發生沖擊道德底線的事。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扎實做好社會救助工作,切實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關注關愛特殊群體,持續提升農村“三留守”人員、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服務保障水平,有效增強民生福祉。緊盯社會治理,推行村(社區)“365天服務不打烊” “幸福社區”星級創評、婚喪領域改革、社會養老服務提升、慈善組織攜手抗疫抗洪、社會組織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等事關群眾急難愁盼的工作,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6月12日,章貢區南外街道紅環路社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舉辦“都市天天樂 社區大舞臺”節目海選活動。
弘揚蘇區精神,爭創“第一等工作”。贛南原中央蘇區是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蘇區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親臨贛州視察指導、緬懷革命先烈,強調要大力弘揚蘇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2011年11月,習近平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對蘇區精神的主要內涵進行了高度概括:“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當前,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更要弘揚蘇區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保持戰略定力,以爭創一流的狀態,堅持“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倡導“事事馬上辦、人人釘釘子、個個敢擔當”的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抓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普惠多元的養老服務、多方合力的兒童福利、質效過硬的社會組織管理、協同聯動的社區治理、惠民利民的社會事務等“六大體系”,強基礎、補短板、創特色,打造新時代“第一等”民政工作。做好困難群眾幫扶、宣教工作,引導特殊群體和困難群體在獲得關心關愛與溫暖的過程中,自覺自愿地真心擁護黨、衷心愛戴黨、鐵心追隨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