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強強 郭海良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在社會治理格局里具有獨特價值和專業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愿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各地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積極響應總書記號召,以承接項目、崗位派駐、組織嵌入以及創立線上平臺等方式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對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社會工作發揮專業優勢獲得了提升,并為建立社會工作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常態化機制奠定了基礎。

黨的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也是發揮社會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前提。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各級黨政部門都參與到疫情防控之中,從中央的統一部署,到地方的落實與執行,展現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重要特色。
社會工作是基層治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中,相對于政府部門來說,社會工作具有分散性、融入性、輔助性、多樣性、靈活性等特勢,可以運用專業的手法發揮其他參與主體所沒有的優勢,承擔著政府職能轉移、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群眾的作用,但也存在松散性、自發性、約束弱、問責難等不足。只有在黨和政府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下,規范社會工作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體系的關系,將社會工作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體系之中,才能實現其效能的最大化。要加強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協調,做到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對接,構建多級聯防聯控框架,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濟的社會協同機制,建立起普通群眾、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相互協同的聯動機制,形成多級聯動協同治理格局,從而展現出社會工作在社會動員、協助管理、基層服務中的獨特優勢,讓社會工作者在公共衛生事件的治理中發揮其積極作用,共同實現“善治”目標。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但現行的制度體系中都沒有明確規定社會工作機構及從業人員的法律地位,對社會工作機構及其從業者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配、責任、義務、權利、激勵、保障等也無條文明確規定,因而社會工作難以有效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并協同開展工作。社會工作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中的作用發揮不充分、不完全,在治理行為中產生了去專業化的現象。這就要求將社會工作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體系,使之成為制度化、常態化的治理舉措。
首先,要將社會工作納入國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法律法規中,增加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的條款,明確社會工作機構及從業人員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的法律地位。只有從立法角度為社會工作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基礎保障,才能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工作機構與其他治理主體溝通、聯動中存在的困難。
其次,要從國家層面將社會工作引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中。將社會力量的調配納入政府的聯防聯控機制之中,明確其管理主體與責任歸屬,從而配合基層政府和社區構建立體式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網絡,在政府的統一指揮下,明確社會工作參與治理的主體責任,將社會工作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落實為常態化的舉措。
最后,要將社會工作的內部響應機制與政府應急響應機制相銜接。近年來,我國社會工作在服務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些治理有效的運行機制,要將這些機制與國家應急響應機制相互銜接,盤活社會組織的存量資源,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中起到有效作用。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必須得到群眾支持、理解和認同。這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深入到群眾中去,處理好疫情防控工作與群眾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而社會工作者在基層社會矛盾的調處過程中具有成熟的經驗和較強的優勢。社會工作是在群眾中產生的工作,依賴群眾、融入群眾是開展社會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工作走向常態化的必然選擇。
社會工作在群眾中發揮的作用是重要而有效的。一方面,社會工作者作為聯系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既能到群眾中去進行積極動員,將國家的政策傳遞給廣大群眾,也能及時將工作中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反饋給政府部門,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增進二者之間的互動,通過信息傳導形成正確的社會輿論。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將分散的群體組織起來,使其互幫互助,并通過面向個人、家庭、群體或社區的心理疏導,發揮教育引導的作用,增強公眾的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提升個體的道德自律和社會責任感,促進群眾對于防控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使群眾不僅成為防控工作的積極推動力量,而且成為社會工作的力量源泉,推動社會工作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中真正發揮作用。
大多數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規模較小,機構本身應對社會風險的能力較弱,缺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常態化應對機制。因此,在面臨突發的公共衛生危機時,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在聯防聯控中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工作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發揮。因此,社會工作機構要不斷提高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的專業性,避免空有熱情而能力不足的問題發生。
首先,社會工作者要加強理論研究與經驗積累,厘清政府、行業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會工作者各自的角色定位。同時,也要總結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社會工作實務的經驗做法,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中國實踐”和“中國方法”,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工作服務標準化建設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其次,要加快培養以需求為導向的優秀社會工作人才,特別要強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公共衛生、疾病預防、臨床治療等領域理論知識、專業方法和技巧學習,推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建設。同時,要大力培養面向公共衛生領域提供服務的本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社會工作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奠定人才基礎。
最后,要健全社會工作機構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工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制度體系研究,充分發揮“五社聯動”在社會服務和社會治理中的優勢和作用。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健全事前預防、事中化解、事后治理的工作機制,建立社會工作有序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服務機制、監督問責機制,為社會工作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