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蕓 黃 平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廣東 廣州, 510515)
中醫上認為胃痛屬于“胃脘痛”的范疇,胃脘痛是指劍突下胃脘區的疼痛,且常常伴有反酸、噯氣、胃脹、納差、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常見的證型有寒邪客胃型、脾胃虛寒型、胃陰虧虛型、飲食停滯型、濕熱中阻型、瘀血停滯型、肝胃郁熱型、肝氣犯胃型等,其中以脾胃虛寒型最為多見。其中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病機為經絡阻滯、虛寒淤血、血氣不通,其關鍵在于溫胃散寒、溫中健脾、行氣止痛、舒經通絡。目前西醫上多采用口服常規消炎、胃黏膜保護劑、抑酸、促進胃動力等藥物、根除幽門螺桿菌(HP)等方法治療該疾病,長時間服用口服藥有一定的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常常采用中藥方劑與中醫外治結合的方法。中醫外治包括針灸、推拿、拔罐、穴位貼敷等手段。中藥熱奄包是藥物外敷療法的一種,是將加熱好的中藥藥包置于身體的患病部位或身體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過奄包的熱蒸氣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利用其藥效和溫度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祛濕散寒作用。而耳穴壓豆也是通過刺激耳朵上的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的作用。為了提高治療效果,現就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采用耳穴壓豆聯合中藥熱奄包治療胃脘痛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匯報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收治的120例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胃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6)》。試驗組:女34例,男26例;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43.56±6.52)歲;病程1個月~15年,平均病程(6.56±1.56)年。對照組:女28例,男32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42.15±6.84)歲;病程2個月~12年,平均病程(6.38±1.2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簽署過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楚,能正確交流和表達,行動自如;②胃鏡及相關檢查提示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③中醫證型為脾胃虛寒型胃脘痛。
排除標準:①孕婦;②嚴重的消化道出血患者;③有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④有耳部炎性反應、凍傷部位或皮膚破潰、不明腫塊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⑤嚴重的糖尿病、截肢、癱瘓等感覺功能障礙患者;⑥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的患者;⑦昏迷意識障礙、精神疾病患者。
試驗組和對照組均按照胃脘痛常規的護理方法。①疼痛的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定時監測生命體征,并及時準確記錄患者胃脘區疼痛的時間、性質、部位、持續時間等,遵醫囑服用止痛藥物,安慰患者、轉移其注意力以緩解疼痛。②用藥護理:囑患者定時服用抑酸、止吐、胃黏膜保護劑、促進胃動力等藥物,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用。根據病情、藥物性質指導患者服用藥物的時間和方法,告知患者有關服藥的注意事項。如服用抑酸類藥物應在餐后服用,服用胃黏膜保護劑、促進胃動力藥物應在進餐前15 min服用。③飲食護理及指導:患者飲食宜營養豐富,以易消化的少渣細軟質半流質或軟食為主,原則上少量多餐,定時定量有規律的進食,可選用山藥、生姜、南瓜、番茄、雞蛋、牛奶、扁豆、大棗、荔枝等健脾益胃的食物。忌食用肥甘、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濃茶、咖啡、雪糕等。④健康宣教:指導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囑患者應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生活飲食規律,注意腹部的保暖,防止受寒冷刺激誘發胃脘痛,適當地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抵抗力(以不感到勞累為主)。⑤情志護理: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積極為患者及家屬解答疑慮,促進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消除其緊張的情緒,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針對女性患者,鼓勵患者經常進行深呼吸、聽舒緩的音樂;針對情緒消極患者,鼓勵多與人聊天,針對男性中老年患者,鼓勵多散步、打太極、八段錦等。鼓勵患者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向患者分享治療成功的案例,提高其戰勝病痛的信心,保持心情舒暢,防止焦慮和抑郁。
同時試驗組與對照組按照胃脘痛的護理常規加中藥熱奄包治療,中藥熱奄包的治療方法,使用方劑為:黃芪15 g,白芍6 g,桂枝3 g,灸甘草2 g,飴糖10 g,大棗12個,生姜3 g加減,將以上中藥食材碾碎成粉末狀攪拌均勻與海鹽混合裝入小布袋中制作成中藥熱奄包。將熱奄包均勻噴灑水分,置于微波爐中,中高溫加熱5 min至60~70 ℃,將加熱好的熱奄包取出后,輕輕搖均然后用大毛巾包裹后保溫備用,再包裹一層干凈清潔的小布袋,以防止患者皮膚燙傷,將熱奄包放置于患者腹部(穴位選取中脘、關元、氣海、神闕、天樞),熱敷時間約30 min/次,2次/d,時間間隔為6 h,一周為1個療程。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使用耳穴壓豆,耳穴壓豆的治療方法為:首先根據患者所出現的不適癥狀選取不同的穴位,如脾、胃、大腸、小腸,或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取穴,如交感、內分泌,根據醫囑確定具體使用的穴位,選好穴位以后,用乙醇棉簽消毒穴位2遍,待干后用王不留行籽粘在0.5 cm×0.5 cm正方形膠布上,將王不留行籽貼在耳穴上,貼壓處耳穴應囑咐患者注意防水,以免脫落,用手指適當按壓,使其有酸麻脹痛的感覺(得氣的表現),囑患者每個穴位按壓3 min/次,按壓3~5次/d。王不留行籽隔天更換1次,一周為1個療程(注意觀察耳朵皮膚情況,有紅、腫、熱、痛的癥狀禁用,一旦出現以上癥狀應暫時停止治療)。做治療前向患者解釋治療的目的,并取得患者的配合。兩組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進行疼痛評分和評估癥狀總積分,及時并準確的做好相關記錄。
①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觀察并準確記錄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微疼痛,且尚可忍受;4~6分表示疼痛,且影響睡眠但可以忍受;7~10分表示強烈疼痛,無法忍受,影響睡眠。②選用反酸噯氣、胃脘痛、惡心嘔吐、納差4個癥狀,根據嚴重與否分為0分、1分、2分、3分,評估兩組患者的總癥狀積分,分數越高代表病情越嚴重。③使用顯效、有效、無效3個級別評估臨床療效效果,顯效:不適癥狀消失,疼痛感消失;有效:不適癥狀基本消失,輕微疼痛;無效:不適癥狀未見改善,疼痛十分明顯。計算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治療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治療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癥狀總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6.67%,高于對照組的5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胃脘痛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本病具有病程長、病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等特點。臨床上大多表現為胃脘區隱痛,空腹為甚,進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惡寒喜暖、舌淡苔白、脈細數等。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節、勞累、情志所傷等原因導致脾陽受損、胃失和降而產生疼痛,治療上應以溫中健脾、祛寒止痛、對癥處理為主要原則。現代社會中,由于工作節奏快、飲食不規律、喜食涼食等習慣,易導致胃脘痛發作,因此臨床上也應該注重情志護理調養、勞逸適度、飲食起居規律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單純的只靠藥物治療。
中藥熱奄包具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效,放于患者腹部上神闕、關元、氣海、天樞、中脘等穴位,通過熱蒸汽的作用擴張局部的毛細血管、改善其血液循環,利用其溫熱作用刺激穴位,加速藥物吸收,達到溫經通絡、散寒止痛、調和氣血、健脾益胃的作用,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大多喜溫畏寒,中藥熱奄包加熱后的熱性使皮膚腠理打開,促使藥物穿透到相應部位起到平衡氣血陰陽、調整臟腑的功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胃脘痛的臨床癥狀。中醫認為身體臟腑、皮膚孔竅、四肢百骸,通過經絡與耳廓有著緊密的聯系,故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之說。耳部的神經血管較豐富,刺激該處的神經有助于調節機體代謝。耳穴壓豆根據機體經絡腧穴與臟腑經絡的關系,通過刺激耳廓相應穴位以達到平衡陰陽、調節臟腑氣血之功效。通過刺激耳部的有關穴位,達到刺激交感神經、迷走神經,起到調節脾胃、內分泌功能的作用。胃耳穴具有止吐、行氣消食的功效,脾耳穴具有宣肺健脾、調養陰血的功效,大腸耳穴可促進胃腸蠕動、促進胃黏膜修復、恢復胃腸功能,內分泌、交感耳穴對內臟具有解痙、鎮痛的作用,諸多穴位同時并用可提高臨床的治療效果,可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這2種方法聯合應用將穴位理論、溫熱刺激、中藥學巧妙的結合,使藥物作用于相應穴位,能迅速緩解胃脘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納差等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疼痛評分下降,相比對照組,試驗組下降幅度更明顯,與謝援瓊等研究結論相一致。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癥狀總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總治療有效率的比較,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綜上所述,中藥熱奄包聯合耳穴壓豆治療對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有良好的緩解作用,用中藥熱奄包聯合耳穴壓豆治療胃脘痛患者,可以有效緩解不適癥狀,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療效,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該治療方法簡單、經濟實惠、不良反應少、操作簡單,值得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