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洋
(山東省臨沂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山東 臨沂, 276400)
慢性勞損和無菌性炎性反應引起的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疾病,均為頸肩腰腿痛的致病因素,常以頸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等癥狀為臨床表現。在疾病發病初期,存在特異性,很多人不會引起重視,且出現疼痛反應時輕時重。部分患者可自行緩解疼痛,卻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當疾病不斷惡化,患者患病部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和功能障礙,對其日常生活和情緒帶來嚴重影響。目前,治療頸肩腰腿痛已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傳統的治療方式是通過藥物改善,或單一開展推拿手法。雖能暫時緩解臨床癥狀,但伴隨一定復發率,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及康復水平的提升效果較弱。對此,本研究將針對山東省臨沂市中心醫院2020年3月~2020年9月收診的100例患者展開對照研究,觀察益氣舒筋湯內服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氣滯血瘀型頸肩腰腿痛的臨床療效,現將方法與結果匯報如下。
選擇山東省臨沂市中心醫院2020年3月~2020年9月100例氣滯血瘀型頸肩腰腿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取益氣舒筋湯內服治療,男26例、女24例;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58.61±6.55)歲;病程 1~19個月,平均病程(10.55±4.32)個月;疾病類型:頸部15例、肩部10例、腰部15例、腿部10例。觀察組在益氣舒筋湯內服基礎上聯合應用推拿手法治療,男27例、女23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58.82±6.75)歲;病程1~18個月,平均病程(10.36±4.21)個月;疾病類型:頸部12例、肩部13例、腰部10例、腿部15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均衡可比。患者具有本研究知情同意權,且自愿簽署相關文件。本研究獲得山東省臨沂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骨科學》中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頸、肩、上肢、腰、腿等部位麻木、疼痛;②中醫參照《中醫內科學》中氣滯血瘀證診斷標準,癥狀包括肢體局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脈絡瘀血,皮下瘀斑,舌暗紅或有瘀斑,脈澀或細弱;③精神正常且無認知障礙;④疼痛感在活動時有所加重,伴隨行動不利。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臟受損等重大疾病;②對試驗用藥不耐受;③伴有韌帶斷裂、脫位、骨折等;④伴有骨、關節腫瘤或結核等其他病變。
對照組采取單純益氣舒筋湯內服治療。益氣舒筋湯中包含黃芪、黨參、葛根、白芍、升麻、姜黃、黃柏、蔓荊子、威靈仙、木瓜、蟬蛻、炙甘草,依據患者證型嚴重程度予以加減,將藥材放入水中煎煮,熬至300 mL為1劑,1劑/d,分為早晚2次溫服,治療14 d后觀察效果。
觀察組在對照組益氣舒筋湯內服治療基礎上,根據病情配合推拿手法進行治療:①具體推拿手法:以推拿、?壓、彈筋撥絡、分筋理筋、點穴按摩等作為常用推拿手法。②先采取輕手法,可促進患者肌肉放松,并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力道可從輕至重,由淺至深。③個體化推拿:依據患者體力強弱及疾病嚴重程度,選擇彈筋撥絡、點穴按摩等方式緩解患部肌肉,解除肌肉痙攣,剝除筋膜粘連,糾正關節錯位。④肩周炎推拿手法:患者出現肩周炎時,可采用彈筋撥絡等方式進行改善。⑤腰椎間盤突出癥推拿手法: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壓法調節神經根和壓迫物之間的關系,逐漸改變血液循環,促進炎性吸收。⑥合理選擇推拿手法: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患病部位、疾病輕重選用不同推拿方式,強度以患者機體耐受為主,推拿1次/d,30 min/次,共治療2周。
①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療效,采用臨沂市中心醫院自設的療效評價問卷展開評定,顯效:經治療后,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受輕微影響;有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主要癥狀有所好轉,存在運動障礙,對正常生活和工作影響較大;無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主要癥狀均未改善,存在嚴重疼痛及功能障礙。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疼痛發作情況:比較治療前、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疼痛評分、疼痛發作頻率、疼痛持續時間,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AS),積分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重。③腰椎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用日本骨科學會評分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評估腰椎功能。得分<10分,表示患者腰背痛情況差;10~15分,表示腰背痛情況較好;16~24分為腰背痛情況很好;25~29分表示腰背痛情況非常好。應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評估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包含上肢(共33項,66分)、下肢(共17項,34分)2個部分,總分100分,并劃分為4個等級,輕度運動障礙為96~99分;中度障礙為85~95分;明顯障礙為50~84分;嚴重障礙為<50分。④中醫證候積分:對治療前、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肢端腫脹、疼痛、功能受限主要臨床癥狀進行評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的證候積分標準予以計分,無臨床癥狀記0分;存在輕微癥狀,對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無影響記1分;存在明顯臨床癥狀記2分;癥狀嚴重且影響日常工作記3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⑤生活質量:分別在兩組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進行生活質量評估,選取量表中的4個內容,即生理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軀體功能,單項計分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佳。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兩組在治療前,疼痛評分、疼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兩組治療前,腰椎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腰椎功能與肢體運動體能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兩組治療前,腫脹、疼痛、功能受限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得分均較低,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頸肩腰腿痛作為臨床常見的病證之一,在發病初期無明顯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自我恢復,常被患者忽視,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引起頸肩腰腿痛的病因較多,包含軟組織急性損傷、過敏反應、免疫反應、慢性勞損等,或患者突然遭受外力重擊、扭傷、拉扯等,都會造成受損部位的急性損傷。若不及時采取治療,隨著病程的不斷遷移,會出現病變,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長期處于久坐、低頭、彎腰或睡眠姿勢不當時,會使部分組織長期處于牽拉狀態,引起組織內血管缺氧,造成血管通透性改變,引起組織病變。
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病情施以辨證施治,選擇益氣舒筋湯予以治療,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散結、通利關節、溫經散寒等作用。再配合推拿手法,能放松局部肌肉、緩解肌肉痙攣、使錯位關節復位,起到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功能,能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和活動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中藥內服基礎上,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0.05)。表明單一性使用益氣舒筋湯內服治療,患者治療后療效并不理想,無法滿足大部分患者需求。而采取推拿手法聯合益氣舒筋湯內服,能改善病情,在減輕疼痛的同時提高臨床效果。提示推拿手法配合益氣舒筋湯內服能從內到外地提升氣滯血瘀型頸肩腰腿痛的治療效果,治療水平更為精準。
觀察組治療后疼痛得分較對照組低,發作頻率較對照組少,疼痛持續時間較對照組短(<0.05)。提示推拿手法配合益氣舒筋湯內服能有效改善氣滯血瘀型頸肩腰腿痛患者的疼痛現狀,降低疼痛頻率,縮短疼痛持續時間。觀察組患者腰椎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得分均在治療2周后高于對照組(<0.05),中醫證候積分均在治療2周后低于對照組(<0.05)。原因是,肩頸腰腿痛屬于傷筋、骨痹、痛痹等疾病范疇。病因是由患者腎精虛損所造成腰痛,病機為腎氣虛、脾主運化、肝主藏血,導致機體感受風寒濕邪,出現氣滯血瘀、經絡不暢等現象。而椎間盤和骨骼、韌帶出現退行性病變,在遭受到刺激或壓迫時,會出現疼痛、麻木等現象。治療方面需以舒筋活絡、補血益氣為主要治療手段,方可改善疾病。提示推拿手法配合益氣舒筋湯內服治療,能提升患者腰椎功能,改善肢體功能障礙。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較對照組明顯提升(<0.05),提示推拿手法作為綠色治療方式,無單純應用藥物所引發的不良反應,患者治療層面接受度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上述指標測評結果均突出了推拿手法配合益氣舒筋湯內服治療氣滯血瘀型頸肩腰腿痛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氣滯血瘀型頸肩腰腿痛患者采取推拿手法配合益氣舒筋湯內服治療,能顯著性提升治療效果,緩解疾病所引起的腫脹、疼痛、功能受限,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及肢體功能,進而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