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領兄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急診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急診科很多危重癥患者會在臨床中表現出胸痛癥狀,此癥狀多由心肌梗死、心肌炎以及心絞痛等疾病引起,具有病因復雜、病情兇險及病情發展速度快的特點,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搶救治療措施來挽救患者生命。在對急診胸痛患者實施有效搶救治療措施的同時還應配合科學的護理干預手段,在最短時間內對患者病情進行快速識別,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但該科室工作量巨大且復雜,因此如何有效改進急診胸痛患者護理服務質量十分重要。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模式下可明顯增強護理服務的時效性、合理性及科學性,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工作,為挽救患者生命爭取寶貴時間。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對2019年1月~2021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急診胸痛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后,對比研究常規急診護理流程與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急診胸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1.63±5.34)歲;胸痛發病時間5~35 h,平均時間(21.31±8.44)h。研究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61.87±5.29)歲;胸痛發病時間6~35 h,平均時間(21.29±8.66)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0.05)。兩組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急診胸痛診斷標準,即存在頸部以下與胸廓下緣之間的不適感,包括針刺樣痛、悶痛、燒灼樣痛、燒灼及壓縮感等,有時這些不適感將蔓延至面頰及下頜部、咽頸部、肩部、后背部、上肢或上腹部,表現為麻木、酸脹或沉重感;②臨床治療、護理及檢查配合度較高;③發病至接診時間<12 h;④年齡40~75歲。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器質性疾病、精神障礙性疾病;②凝血功能異常或血液性疾病;③妊娠期、哺乳期;④惡性腫瘤;⑥病歷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采取常規急診護理流程。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做好心肌損傷標志物、D-二聚體、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臟負荷試驗、胸片、CT等檢查,病情確診后立即為患者進行急診治療及手術治療,持續性監測體征指標,并予以其吸氧及靜脈輸液干預等。
研究組采取優化急診護理流程。(1)準備工作:對負責急診工作的護理人員進行系統化、專業化及正規化的培訓工作,以使其熟練掌握該項護理模式專業的操作方法及護理理念,培訓后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進入相應護理崗位中進行工作。需定期進行模擬練習,以反復演練的方式提升護理人員工作專業性,并對其意志力進行磨練。(2)護理流程制訂:為急診胸痛患者制訂細致化的應急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加強對護理人員個人行為的管理與監控,保障個人態度、行為及作風有相應制度做支撐。(3)接診流程:①開通綠色通道,第一時間評估病情,了解胸痛原因、程度及具體表現等信息,全程監測體征指標,并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實施規范化救治。詢問患者性別、持續時間、年齡及發作癥狀等信息資料,了解其是否存在有高血壓、心臟病史及糖尿病等不良病史,以便于初步評估病情及治療。②依據患者病癥嚴重程度進行類型劃分,有效判斷非心源性胸痛與心源性胸痛,非外傷性胸痛與外傷性胸痛。③整理好患者搶救資料及疾病治療所用其他資料,對其進行面色、神智及體位等身體狀況檢查,同時進行胸部叩診及聽診,判斷胸痛誘因。④對患者進行系統化的心電圖檢查,而后進行血常規等檢查,以便于順利開展救治工作。(4)結合病情嚴重程度針對性采取搶救措施:應結合患者病情危險程度的不同予以相應配套的護理配合模式,面對高危患者,需及時將其送至急診搶救室,予以優質的急診護理,若患者需進行急診手術,可予以優質的圍手術期護理,面對中危患者,采取優質護理干預及常規監護,而對于低危患者,則需實施常規巡回護理即可。(5)心理護理:大多數胸痛患者在急癥階段表現為急躁、焦慮。由于這種疾病的突然發作,患者大多不知所措,擔心自己的健康和疾病的預后。這些不良心理反應在輕癥患者中影響治療計劃的順利實施,在重癥患者中可能直接導致病情惡化。在急診階段應積極開展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病情,強調積極配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科學評估患者不良情緒狀態,然后結合實際評估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實際需求,實施有針對性的情感輔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通過看電視、聽音樂,適當舒緩情緒、轉移注意力。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自我情緒調節和放松訓練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放松主要肌肉和神經,改善情緒和睡眠質量,達到最佳預后,促進身心健康。(6)飲食注意事項:飲食宜清淡、低鹽、低脂;注意營養,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五谷類的食物;勸患者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觀察搶救效率、搶救成功率、不良事件發生率、滿意度。搶救效率評價標準用診斷用時、搶救用時、開始治療時間、住院時長指標進行評價。搶救成功判定標準:搶救結束后,胸痛癥狀改善或消失,體征恢復正常水平或改善情況良好,搶救成功率=搶救成功例數/總例數×100%。不良事件包括休克、心律失常、腦卒中、心力衰竭,不良事件發生率=(休克+心律失常+腦卒中+心力衰竭)例數/總例數×100%。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評估表評估滿意度,總分100分,不滿意(0~60分)、一般滿意(61~80分)、非常滿意(81~100分),滿意度=(一般滿意+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研究組診斷用時、搶救用時、開始治療時間、住院時長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對照組中44例(88.00%)搶救成功;研究組中50例(100.00%)搶救成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433,<0.05)。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研究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誘發胸痛的因素有很多,且疼痛程度有所差異。對于急診胸痛患者,應保障其在發病后第一時間內接受到有效的搶救治療,同時還需配合嚴謹、專業及科學的護理服務。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搶救急性胸痛患者時,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能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常規急救護理過程干預更注重藥物、儀器和醫療技術的研究,在實際救援工作中,存在責任不到位、分工不明確、時間安排不合理、容易重復或遺漏以及工作沒有計劃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效率,嚴重情況會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優化急診護理干預流程,是在常規急診護理干預流程的前提下,采取綠色通道,及時搶救患者。高效、規范的護理對策和治療措施,可有效縮短急診科治療時間,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作質量及效率,為后續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優化急救護理流程下,還需要護理人員在患者住院期間,按照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干預,提供對癥治療,并提供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減少不良風險,營造良好護患氛圍。既往常規急診護理多為遵醫囑護理,不能保障在最短時間內評估患者病情。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模式強調急診患者入院后需立即對其病情進行評估,了解基本信息情況,且需第一時間進行身體檢查,評估胸痛發生原因,以此科學合理地進行搶救治療。在對急診胸痛患者實施搶救護理時,若稍有不慎,便可能會造成護理風險,為提高搶救成功率,應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盡快對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斷,保障良好的搶救效率,及時在搶救黃金時間內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提高搶救成功率,且在該護理模式下完成縝密、細致的護理流程可及時發現病情風險,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診斷用時、搶救用時、開始治療時間、住院時長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對照組搶救成功率低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研究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上述結果說明,相較于常規急診護理模式,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解決搶救時間用時較長問題方面所發揮價值更大,第一時間進行搶救治療不僅可提高搶救效率及搶救成功率,還可避免病情不斷惡化,避免引發嚴重性不良事件,提高護理滿意度。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屬于對常規急診護理模式的整合、重建及優化,可提高急診胸痛患者整個救治流程的規范性、科學性及合理性,保障其在黃金時間內接受到有效的治療,進而提高搶救成功率,改善護理效率及護理質量。同時,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將進一步提高急診科護理人員專業素養,激發其工作主觀能動性,使其可高效率、高質量完成日常工作,進而顯著改善臨床護理質量。需引起關注的是,在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工作的實際開展中,有必要依據循證醫學原則以及品管圈方法對存在的現有臨床護理問題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并逐步建立相應的制度。在具體的制度要求中,要結合常見病和工作條件,不斷更新,完善護理內容,開展相應的培訓,總結不良事件原因,制訂優化措施,減少不良護理因素,持續為患者提供優質的優化急診護理。
綜上所述,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減少急診胸痛患者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