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建明

郭建明/平安家園180cm×190cm 2019年

郭建明/冰山來客136cm×68cm 2022年

郭建明/大巴扎136cm×68cm 2022年
論一幅藝術作品的時候,畫作本身的畫工與畫中所蘊含的精神二者同等重要。很多時候甚至“意在筆先”,寫意是判斷藝術品位高低的重要依據。從古到今,無數文人墨客都無一不在強調寫意在繪畫中的重要性。南朝齊梁時期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提出了中國繪畫的“六法”,其中放在首位的就是“氣韻生動”,正是強調了繪畫的寫意性。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繪畫作品也在不斷創新,以適應人們更高的藝術追求。筆墨之間,皆是藝術。這是每一個畫家應該有的藝術情操,也是水墨人物畫寫意的真實寫照。
寫意,其實就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它在用筆上不同于工筆畫,不講究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更像是一種畫家的即興作畫。畫家忽略掉藝術形象的外在逼真,而更強調其內在的精神實質表現。有時候,這種筆墨甚至沒有具體的參照物,畫家抒發心中所想,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而流淌出筆尖的一種繪畫手法。筆法不拘一格,結構瀟灑隨性,形式自然流暢,能夠從繪畫中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意蘊,這是寫意的重要內涵。而中國水墨人物畫則充分體現了繪畫的“寫意性”。

↑郭建明/古道樂土180cm×190cm 2019年

↓郭建明/糧安天下190cm×180cm 2022年
寫意,是一種抒寫和情感的結合。畫家以客觀事物為參照體,通過自我藝術的加工和情感的催化,在現實的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架起了橋梁,從而通向了藝術的道路。這種繪畫的手法不僅僅是對物體本身的抒寫,更注重對于內在形象的把握和精神內涵的表達。這就是最高的藝術境界,將意境通過筆墨表達出來,最終達到“氣韻生動”的最美藝術形象。
筆墨,是中國畫技法。如“勾、勒、皴、擦、點”等筆法,“烘、染、破、潑、積”等墨法,以筆為主導,墨隨著筆而出,二者相互輝映,從而使得繪畫線條勾勒自然,意境豐富,達到神形皆備的藝術效果。不同于西方的工匠畫,中國畫更講究對意境和形象內涵的創作和表達。不論是山水畫還是花鳥蟲魚,藝術作品如果只是簡單地流于形式,就如同人沒有了靈魂,美則美矣,但不生動。人物畫就更是如此了,如果只有皮囊而沒有性格,畫家在畫的過程中沒有抓住人物的性格和神韻,就會讓整幅畫作缺少了精神和內涵,好像是為了畫而畫。
雖然中國畫也講究手法的程式化,但是不單單是程式和畫工。要想畫好中國畫,畫家需要具備三個品質:對歷史傳統的了解、豐富的作畫經驗以及畫家本身的性情。這些綜合性的因素決定了畫家是否能夠畫出一幅優秀的水墨畫。藝術本身是模糊的,是人們心中對美的認知和表達。筆墨沒有科學的解釋,但卻可以從藝術品中呈現出來。在一幅畫作中我們能夠看出畫家在作畫時的力度,以及用筆的起落、快慢、輕重、粗細等,通過這些筆墨的變化,讓藝術品的效果更加立體生動,也將畫家的情感通過筆墨表達出來。筆墨,實際上就是畫家的語言,是作品無聲的訴說。
書畫本身是一體。書法的用筆在中國繪畫中是最重要的造型和手段。書到一定境界就是畫,畫到自如就是寫。因此,在中國的寫意畫中最大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寫意性。寫意性在中國畫中的體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書法是繪畫的重要步驟,也是作畫的基本工具。中國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幅抒寫的畫。線條的運用是畫家為了表達客觀事物所抽取出來的,是畫家內在精神的客觀載體,也是畫家性格的外在表現。畫家通過線條的勾勒從而實現對客觀事物的感悟,并將這種感悟讓觀者所知,“書畫同體”已經成為了畫家作畫的精髓。
因此,書法線條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客觀的線,因為在作畫的過程中本身是沒有線條的,是畫家賦予了線條新的生命力。用線條勾勒出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并賦予新的靈魂和生命。以線傳情,以線表意,這就是書法結構中寫意性的體現。
在中國畫中特別注重對空間感的塑造。雖然是平面作畫,但是往往通過藝術家的一雙手來“化腐朽為神奇”,畫作通常會呈現出一種“幾何透視感”,令欣賞藝術品的人能夠從平面的畫作中看到了空間感和立體感,這就是畫家的高明之處,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三遠法”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構圖法,由北宋郭熙提出,很好地表達了中國畫空間的構造。雖然只是一幅普通的平面畫,但往往通過畫家“三遠法”的藝術構造,使人們在欣賞畫作的時候,在心靈上覺得景物離自己很近,甚至會產生一種“人在畫中”而身臨其境的感覺。“三遠法”指的是高遠、深遠、平遠,這不是一種科學的作畫手法,這是具有藝術美感的藝術表達手法。它不是對景物的完全寫實,更多的是通過對景物的意境表達從而呈現出更好的藝術效果。注重的不是寫景,而更多的是抒情。這是畫家對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的和諧統一,也是以書作畫的藝術魅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也不斷在時代的發展中進步,水墨人物畫更加多元化,作畫的工具和題材也更加的廣泛。畫家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筆墨,有時候為了創作,甚至可以用排刷來處理畫面。繪畫的紙張也不再必須是宣紙,其他材質的紙張也可供選擇。顏料上也不止國畫顏料,丙烯及油畫顏料也可用到。為了加強畫面的質感,讓畫面更加有沖擊力,通常畫家會采取一些其他不同的畫法,如常見的有積墨法、刮擦法、揉搓等。這些畫法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自由、豐富地表達畫家的個人情感,但是也會給一些為了鶯歌市場或者追求榮譽的畫家鉆空子,從而使得畫中色彩豐富,畫質明艷,但唯獨缺少了“寫意”,缺少了靈魂和感情。
其次,年輕的畫家追求新穎,為了不斷創新,彰顯個性,在水墨人物創作時通常也會別出心裁,打破常規的作畫方法,將客觀物象符號化。這一形式是創新的,也是繪畫在新時代發展中的產物,符合當下年輕人對繪畫的理解和追求。但是越是符號化的畫作,“寫意性”的缺失就越嚴重。雖然這種畫法的獨特性和創新性是值得學習與鼓勵的,但是在創新的同時也不能脫離對傳統水墨人物畫的“寫意性”繼承。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形勢發展,世界經濟、文化藝術等都呈現出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趨勢。人們對于西方文化也逐漸接受并模仿,尤其是在藝術的追求上更是存在一定的西化現象。西方的傳統油畫更強調造型,而對人物的寫意性則不及中國的水墨畫。人們在學習西方美術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在繼承傳統水墨畫寫意的基礎上去吸收和借鑒西方油畫中的精髓部分,而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丟失了傳統的藝術瑰寶。在這一方面,中國的方增先、李震堅等浙派人物畫代表畫家就做得比較好,他們注重發揮筆墨作用,通過水墨表現人物的形象和內涵,突出了寫意精神在水墨人物畫中的重要性。
西化現象還表現在學院課程的設置上。現在學院派基本上都強調了寫生、素描、色彩的重要性,也是考試的重點內容。強調了對造型的寫實,但是卻忽略了對“寫意性”的追求和作品意境的表達。目前,在美術學院高考專業課程訓練中,素描、速寫和色彩是必考內容,對傳統的水墨畫寫意訓練很少。但是對于水墨人物畫來說,意蘊和寫意勝過技巧和線條。素描式的水墨畫最終也缺少了“意”的那份韻味。
藝術展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獎勵和選拔優秀的藝術人才,但是現在的藝術展種類繁多,展覽的評獎機制也更注重考察畫者的基本功、畫的色彩,對于畫的意境甚少作為評判的標準。而畫者也很有可能為了迎合市場以及大眾的口味,從而在作畫的過程中講究技巧而少了感情,讓作品看起來技巧有余而意蘊不足。方增先就曾經在全國美展的評選中作為評委談到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寫意性”不及從前,而更多的是一些技巧和色彩的搭配。比起傳統的水墨畫人物“寫意性”注入的精神,現在的水墨人物畫缺少了靈魂。

郭建明/大地笙歌180cm×97cm 2020年

郭建明/天光180cm×97cm 2016年
水墨人物畫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的藝術沉淀。水墨人物畫不僅僅是一幅簡單的人物畫,同時在畫中也體現了哲學、書法、詩歌等,經常會出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就是這樣的意境。水墨畫不是單一的畫,而是多種文化形式的藝術組合。當今的畫者可能是為了學畫而學畫,因此在對傳統文化及繪畫精神的理解上稍有欠缺,對傳統的中國畫基礎技法也沒有深厚的功底,因此在作畫的過程中稍顯單薄。這從根本上來說,是繪畫者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因此在作畫的過程中會對人物形象的揣摩和意境的感悟就會有所偏頗,導致在畫中沒有感情和生機,只是一幅單純的畫作。
對于剛學習繪畫的人來說,臨摹是最快速的學習方法。通過臨摹古代經典的水墨人物畫作品,對于了解和研究水墨人物畫是非常重要的。在臨摹中不僅能夠學習到古人在作畫時候的技巧,同時也能夠體會古人在作畫時的心境。在選擇臨摹對象時一定要謹慎,要選擇一些成就較高,市場認可度高的畫家的作品。這樣對自己技巧的培養和風格的養成上是很有幫助的,將畫家的風格和技巧研究透徹,學習他們運用筆墨的方法以及感情和意境的抒發,加入自己的理解,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創作作品的時候能夠真正通過筆墨“寫意”,這是臨摹的意義所在。

郭建明/溫暖的日子190cm×180cm 2019年

↑郭建明/誓言190cm×180cm 2022年

↓郭建明/萬水千山180cm×180cm 2022年
美術課程的設置上要削弱對素描、速寫等線條手法的教學,加重對于寫意的學習和理解。而寫生就是這樣一種培養“寫意”的好方法。寫生是繪畫中一個重要的方法,通過寫生能夠讓畫者觀察周邊的景物,做到身臨其境,心中有景。細微的研究,并將自然風景通過自己的筆墨呈現在紙上,繪畫就更有畫面感。而且在寫生的過程中因為繪畫者本身也在環境中,所以更容易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對景物的理解也就更透徹,在作畫的過程中也能夠運用不同的手法進行表達。例如,在畫山水畫的過程中,可以運用不同的畫法來畫不同的山石,讓山石更加形象逼真。在畫人物的時候不同的人物也需要不同的表現手法,少女的畫法與老人的畫法是不同的,少女的線條更加的圓潤,而老人的則需要用枯筆飛白來表現人物的滄桑。
傳統文化對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二者之間有著深深的聯系,它們都講究“虛實結合”的表達手法,突出強調了“寫意”在藝術中的重要性。如音樂、詩歌、書法等都能從藝術作品中窺出創作者的情感和意蘊。我們通常會說“字如其人”,書法也體現了作者的性格和情感,而繪畫也是一樣。音樂的學習能夠讓人們對藝術畫面的節奏把握準確,而書法的用筆能夠讓藝術家在進行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中對線條的運用更加渾厚。這些傳統文化的表達都傳遞了“意境”,表達了感情。因此要想加強水墨人物畫中的寫意性,就要讓畫者加強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才能更好地在畫中傾注情感,讓畫更有靈魂。
總而言之,水墨人物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筆墨抒寫意蘊,抒發感情是其重要的內涵,其中的“寫意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中非常注重“寫意”,但在近代西方美術的交融發展中中國水墨人物畫“寫意性”有所缺失。本文通過對近代中國水墨人物畫中“寫意性”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針對未來對水墨人物畫如何進行“寫意性”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建議。

郭建明/暖陽136cm×68cm 2021年
郭建明

祖籍湖北黃岡。現為河南省書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中國人物畫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河南省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河南省政協書畫院院務委員、北京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