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斌[惠州學院]
錨點(anchor)作為網頁制作中超級鏈接的一種,具有定位、鏈接以及指引作用,在“IT”領域已廣為應用。在教育領域,對于錨點的思考與應用始于美國學者約翰·布朗斯福特領導的CTGV小組認知和技術項目組的研究。作為一種目標參照物和情景支撐體的概念范疇,錨點有其自身固定性特征,又可作為階段性、流動性、對接性、引導性的準則標桿。鑒于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所體現的階段性規劃和流動性革新的特殊需求,錨點概念及其方法引入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從錨點的相關理論和視閾出發,基于筆者對地方高校制訂美術師范人才培養方案的現狀考量,本文擬結合政策導向、專業標準、學科課改及時代特征等多元因素作為錨點,嘗試探討地方高校美術師范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中的目標、規范、優化及革新等問題。
中共中央與省部級的各項教育政策及文件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依據,以政策導向為錨點,要時刻關注教育改革動態,深入理解政策文件的具體要求和精神內涵,這決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的合理性、規范性和前沿性。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把美育寫入黨的文件,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把美育作為一種國家戰略需求進行定位。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點明了美術教育與美育的關系,肯定了美術教育的地位,指出了人才培養的方向、目標和要求,對美術師范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起到關鍵指引作用。國民審美水平的提高關鍵是要重視基礎美術教育質量的提升,踐行美育目標,其源頭在于辦好美術師范。
一直以來,國內多數高校對美術師范生的培養都不自覺地沿襲專業美術學院的精英式人才培養模式,以美術表現技能提高為主,強調個性創作研究型的教學。這一模式并不適合提升大眾審美素養,也不利于實現全民美育的目標。美術師范生作為未來基礎美術教學主力軍,要落實美育大發展的方針與路線,教學重點不應放在對某一個畫種的技術訓練和比拼之上,不應推行藝術家人才培養模式。對美術師范生知識結構與技能素養的培養,要從學科專業的角度來把握,分析美術教育橫縱向知識的內在聯系,注重課程的人文性,強調專業的美育性,掌握當前基礎美術教育對師資人才的需求方向,深刻領悟國家對基礎美術教育塑造青年一代美好的心靈和健康成長的學科育人任務。
美術師范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制訂的錨點主要定位在《美術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質量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認證標準)。
在質量標準中側重于美術學類專業方面知識能力培養的描述,在課程體系中,以美術知識能力領域的方式去涵蓋美術學的專業性培養,規范美術學類的課程模塊,對美術課程教學的內容、目標、要求、課時、技術水平等指標做出明確規定,并加大實踐教學時間比例,突顯美術學專業實訓為主的特點,但在質量標準中對教師教育培養方面的描述就略顯不足。
在認證標準中側重于教師教育方面指標的分解,規范出師范專業建設的觀測維度和監測指標,其中對教師教育類課程設計的理念、原則、要求、內容、方法進行了細致的描述,是當前高校師范類教育課程建設的標桿,也是制訂師范人才培養方案重要錨點。但在認證標準中更多的是對師范類建設要求的闡述,對于美術專業方向的培養要求提及甚少。因而在制訂培養方案過程中要綜合參照這兩個專業標準,從專業和教育兩個方向來搭建美術師范生的課程框架,使人才培養體系更規范完整。
從美術教育的學科發展歷程特征與課程改革動態來認識中國當前的美術教育,脈絡更清晰,定位更精準。美術學科的育人功能、育人理念受到認知水平、民族特性、社會意識形態等人文環境的影響,國外的美術教育改革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在創造主義思潮、學科中心主義思潮以及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各國美術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進入21世紀,核心素養理念成為全球教育領域重點研究的新方向。2005年,經合組織和歐盟發布了核心素養框架與領域,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中小學幼兒園的核心素養七項指標,美國、英國、日本、韓國、芬蘭、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紛紛跟進改革,從各自國情出發,構建出相應的標準與體系,制訂出具體的實施方法與路徑。雖然各個國家的改革路徑與價值取向有異,但也有共同關注的領域:社會交往、文化學習、自我發展,都著眼于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在藝術教育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課改理念、育人思路和教學方式,如美國在提出的“21世紀技能”的基礎上,設計出未來公民具備的藝術素養指標,同時對當下視覺藝術的本質、價值和意義進行重新定義和解釋,進而提出終身學習目標;澳大利亞把“七大綜合能力”融入藝術課程的學習之中,在發展公民全球視野方面,提出對于不同區域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藝術要相互融合進行學習;芬蘭把“通用能力”貫穿到藝術教育之中,強化藝術教育的“社會價值”,對未來公民生存和發展的全方位、全過程性覆蓋;英國重視對學習過程和成就的自我評價;日本提倡把繪畫與制作融為一體來開展美術教學,推行造型游戲活動,根據學生年齡階段特點開展美術鑒賞活動。
國內對這場全球化的教育理念改革也早有準備,在2014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我國對“核心素養”的概念解讀,而后又提出“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緊接著2017年教育部國家美術課程標準研制課題組在制訂課程標準時經過反復的研討和論證,提出了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從而美術教育開始新的課程改革歷程。理清美術學科發展歷程與課改動態,才能理解當下全國美術教育改革的本質與內涵。美術師范人才培養方案應該站在學科發展的高度,采用全球化的視野,以美術學科課程改革思路為錨點,來制訂具體的培養目標、知識結構及課程體系。以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本位融入教學大綱之中,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規范學業的質量評價,突出美術學科中關鍵能力的學習與必備品格的養成,從而促進美術師范人才培養的內涵式發展。
每個學科的教育功能、作用及意義都隨時代變遷而發生轉變。我國從1904年清朝廷頒布的《癸卯學制》開始明確規定在中小學開“圖畫”和“手工”科目,雖然在當時這兩個科目只是隨意科目,但由此確立了美術課程的教育地位,體現了國民對圖畫的審美內涵與教育功能的認識。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術教育基本上受到蘇聯的影響,雖對美術學習方法有一定的進步,但教學內容還是以圖畫教學理念為主,忽略了藝術對個性發展的作用。到了1992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制訂并頒布《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試用)》,指明美術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是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對美術的教學目的、要求、內容、注意問題有了基本的闡述。在2011版美術課程標準中對美術教育功能有新的界定,提出“美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近十年的教育實踐,形成了當前基礎美術教育的蓬勃發展。近年,美術教育界意識到新時代經濟、社會、科技發生了深刻變化,通過借鑒國際核心素養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又開展新的改革。在2022年初教育部頒布的藝術課程標準中認為藝術教育功能“其核心在于弘揚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闡述了課程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發展的緊密關系,提出了學科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對美術教學內容、學業質量標準等方面也進行一系列的修訂。從以上我國美術教育發展歷程中,可以發現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和作用,因而高校制訂美術師范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充分考慮當下社會對美術學科育人功能的更新與變革。
當下社會信息技術與教育關系緊密關聯,云圖書館、移動學習、創客、慕課大量信息化教育環境引入到傳統的課堂教學之中,3D打印、體感交互、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應用到各種課內外的學習場景中,師生的交流也從傳統的面對面傳授方式加入了微信、釘釘、直播等現代溝通的渠道,美術教學已走向科技化與多元化。由聲、光、電、氣、味全方位等技術的融合,產生了數字化藝術體驗館,美術學習變成一種沉浸式夢幻般的藝術體驗和感知,課堂實踐中學生開始應用平板進行數字繪畫,以3D建模打印技術進行表現和展示。美術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已發生深刻改變,對教育者的知識結構與綜合素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高校作為美術教師職前培養的搖籃,要關注科技的發展,充分利用傳統式教材和現代化教學資源,增加藝術的感知與體驗方式,拓寬學生視野,從課程觀、教學觀和審美觀進行改革與創新。
科技發展已改變現代人的各種生活方式,智能化和互聯網信息技術高度應用也徹底轉變了傳統的“生態圈”與“生活圈”,當前生活中的視覺圖像基本轉化為數字化模式。即時性的數字圖像隨手可產、可看、可發、可得,變成一種快餐式的文化,四處泛濫。圖像創作、美術表現在這個時代反而變得無足輕重,只能成為藝術家或少數人偶爾閑情逸致的行為。圖像的快速瀏覽忽略了對傳統文化和經典藝術內涵的細嚼慢品將成為常態,與作者感同身處的共鳴,觀天地品人生的宇宙情懷也將蕩然無存。現代技術改造后的體感式VR與AR式的藝術作品,讓人如臨現場,享受如夢如幻的藝術世界,但由于長期沉浸其中,過于強烈刺激人的神經感官,而導致審美疲勞。
科技時代美術學科教育意義何在?眾所周知,美術課程是“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美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程價值也是沿著這一軌跡在運動。美術教育對人的感知培養,情感表達,創造思維開發起到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其對人情感的熏陶作用,在科技產品繁華炫目的今天尤為突出。虛擬真實的體驗產品,忽略了人類群居生活習慣中的安全感與舒適感,無法還原人與人在情感交流中體溫、氣息與情緒對感知的影響,它只是一種短時性夢幻般的體驗,沒有溫度的交流又何來人性情感的輸出與融匯。在科技時代,教師如果只把美術知識當作數字信息,冰冷的機械般傳輸進行教學,既不能感染學生,也不能完成審美提高的學科任務,更談不上培養高雅情操與必備品格。因而作為對未來美術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要充分理解時代背景下美術教育學科的最終目標與內涵,轉變教學方式,抓住學科育人的關鍵。“科技以人為本”,未來科技進步將給我們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學資源與實現教學手段的可能性,但它改變的只是我們的交流方法、接受方式、教學模式與評價體系,牢牢把握住美術教育對人情感培養、審美提高、想象力激發,創新精神與個性發展的獨特作用才是學科的立足之本。
錨點視閾,著眼于事物發展背后的支撐體系,關注的是錨點本身對事物發展的導向、定位、遷移與拓展作用。制訂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錨點其涉及面廣,涵蓋內容多,錨點的標桿既要有學科規范性、時代前瞻性、專業學術性、區域特色性,還要時刻把握教育發展態勢,抓住學科育人特性,理清人才服務區域,才能做到精準化和特色化培養。美術師范生作為未來的美術教師,其知識結構、學科素養以及教學理念的培養都將影響下一代人的審美水平,決定未來國民的素質與社會的精神面貌。正如經合組織2019年發布的《教育2030學習指南》(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所述,當前入學的兒童到2030年將成長為青年,教育定位應著眼于未來十年,發展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使其健康成長并塑造他們自己的世界。這一點,才是當下教育的根本任務。
注釋: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發展“強師工程”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美術核心素養培養路徑探索——以惠州學院美術師范專業教改為例》(項目編號:2020W Q Y B 020)階段成果。
①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約翰·布朗斯福特(JohnB ransford)領導的C T G V小 組(T he C ognity and T echnology G roupatV anderblit)提出的一種典型的認知建構主義教學方法——拋錨式教學法,通過賈斯帕在12個歷險情境故事中所遇到的問題,即錨點問題(anchorproblem),讓學生在情景中進行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項目組把錨點作為情景設定的支撐物,教學的組織基于錨點問題進行設計,在情景體驗中實現學生思維的綜合發展。②錢初熹:《小學美術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第41—46頁。
③胡知凡:《核心素養與世界中小學美術課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第4—6頁。
④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湖南美術出版社,2019,第10—13頁。
⑤胡知凡:《核心素養與世界中小學美術課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第350—3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