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研,連 越,王 明,劉景岳,梁玉磊,祝 婕
(1.河北中醫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200;2.河北省中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7)
竇材(約生于1100 年,卒于1146 年之后),南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著有《扁鵲心書》三卷,燕趙針灸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竇氏重視扶陽,擅用灸法,臨床中重灸以補脾腎,其認為灸補脾腎既可扶陽療疾,又可住世保健。
《扁鵲心書》所載灸法醫案中病變屬脾者多選用命關穴和中脘穴。中脘穴為上、中、下三焦之樞紐,主運化水液,亦屬八會穴之腑會,為六腑精氣匯聚之處。《寓意草》曰:“而其能升清降濁者,全賴中脘為之運用,一如天地定位,不可無人焉參贊之也?!爆F代臨床常應用該穴治療胃痛、腹脹、嘔吐、吐血、腸鳴、泄瀉、納呆、食積不化等脾胃病;黃疸、呃逆、吞酸等肝膽?。话d狂、產后血暈、暈厥、失眠等神志??;另可應用治療虛勞、哮喘、水腫等[1]。竇氏認為命關能“接脾臟真氣,治三十六種脾病。凡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氣,灸此穴二三百壯,能保不死。凡一切大病屬脾病者并皆治之”,灸之可溫補脾陽。在“竇氏灸法”記載的12種屬脾的疾病中有10 種需灸命關,其疾病涉及水腫、泄瀉、暑濕發熱等[2]。筆者經過整理與思考,從《扁鵲心書》中的醫案入手,探索竇氏使用艾灸中脘、命關的臨證特點,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扁鵲心書》記載的艾灸中脘穴、命關穴臨證醫案。納入標準:確定為竇材之臨證醫案;醫案涉及臨床癥狀描述清楚;醫案所述預后良好(未明確提出惡化者,默認為預后良好)。
1.2 數據規范 按照《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對癥狀名稱統一化處理,如“大便滑”、“瀉”統一為“泄瀉”,“少食”、“食減”統一為“食少”,“吐”、“吐逆”統一為“嘔吐”等。
1.3 數據輸入與統計學處理 利用Excel 2016 建立竇材艾灸中脘穴、命關穴臨證醫案數據庫,即錄入臨證醫案的臨床癥狀、艾灸壯數,應用SPSS Statistic 23 軟件對數據庫中高頻臨床癥狀進行聚類分析。
2.1 竇材艾灸中脘穴臨證醫案
2.1.1 基本情況 納入統計的臨證醫案有15 條,涉及臨床癥狀22個,出現總頻次44次。其中艾灸50壯及50壯以上的醫案共11條,單穴應用7條,配伍關元穴應用4 條,涉及臨床癥狀20 個,出現總頻次34 次;艾灸50 壯以下的醫案共3 條,均為單穴應用,涉及臨床癥狀5 個,出現總頻次9 次;未涉及艾灸壯數的醫案共1條。
2.1.2 癥狀頻數分析22 個臨床癥狀中,出現2 次及2 次以上的共10 個,其中“嘔吐”出現6 次,“泄瀉”出現5 次,“發熱”出現4 次,“痞滿”、“頭暈”、“倦怠”分別出現3次,“煩躁”、“拘攣”、“頭痛”、“不食”分別出現2次,詳見表1。

表1 竇材艾灸中脘穴臨證醫案中癥狀頻次表
2.1.3 高頻臨床癥狀聚類分析 將高于或等于平均頻次的臨床癥狀確定為高頻癥狀,對竇材艾灸中脘穴臨證醫案中共出現22個癥狀,總頻次為44次,平均頻次為2次,故對癥狀中頻次≥2的癥狀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得到4個核心組合(圖1):(1)嘔吐、泄瀉;(2)發熱、頭痛、痞滿、倦?。唬?)頭暈、拘攣;(4)煩躁、不食。

圖1 竇材艾灸中脘穴高頻臨床癥狀聚類示意圖
2.2 竇材艾灸命關穴臨證醫案
2.2.1 基本情況 納入統計的臨證醫案有19 條,涉及臨床癥狀20 個,出現總頻次45 次。其中艾灸100 壯及100 壯以下的醫案共6 條,單穴應用4 條,配伍關元穴應用2 條,涉及臨床癥狀10 條,出現總頻次12 次;艾灸100 壯以上的醫案共11 條,單穴應用8 條,配伍關元穴應用3 條,涉及臨床癥狀15 個,出現總頻次30次;未涉及艾灸壯數的醫案共2條。
2.2.2 癥狀頻數分析20 個臨床癥狀中,出現3 次及3 次以上的共6 個,其中“泄瀉”出現6 次,“身黃”出現5 次,“嘔吐”、“食少”出現4 次,“水腫”、“小便不利”分別出現3次,詳見表2。

表2 竇材艾灸命關穴臨證醫案中癥狀頻次表
2.2.3 高頻臨床癥狀聚類分析 將高于或等于平均頻次的臨床癥狀確定為高頻癥狀,對竇材艾灸命關穴臨證醫案中共出現20個癥狀,總頻次為45次,平均頻次為2.25 次,故對癥狀中頻次>2.25 的癥狀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得到2 個核心組合(圖2):(1)身黃、小便不利、食少、水腫;(2)泄瀉、嘔吐。

圖2 竇材艾灸命關穴高頻臨床癥狀聚類示意圖
由于竇氏生活的兩宋時代正是歷史上的第三個寒冷期[3],加之“客醉我亦醉”的飲酒習俗[4],此外醫者喜用寒涼藥物治療疾病,往往延誤病情,甚至危害生命。因此脾陽最易受損,故太陰病證多見。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侗怡o心書》曰“脾為五臟之母,后天之本,屬土,生長萬物也”,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均依賴于脾胃。中脘穴為胃之募穴,胃氣所聚;其又為小腸經、三焦經、胃經、任脈交會穴,與4 條經脈氣相通,小腸分清秘濁,三焦為氣機、水液通道,胃經多氣多血,任脈總調一身陰經氣血;中脘還是腑會,六腑經氣所會。綜上可見,中脘與脾胃系統聯系密切,為脾胃系統疾病治療之要穴[5],灸之可疏理中焦氣機、升清降濁、溫陽利水。命關穴即食竇穴,為宗氣所居,屬足太陰脾經,竇氏云“命關二穴在脅下,舉臂取之,對中脘向乳三角取之,此穴屬脾,又名食竇穴”,灸之能溫陽健脾、補益精氣。命關主治一切脾病,婦女產后腹脹水腫,一切大病屬脾者,并皆治之。脾為五臟之母,水腫膨脹,小便不通,此乃脾氣大損,艾灸命關穴以救脾氣[6]。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升主運化主統血,脾失健運則影響食物消化吸收和精微物質的轉輸布散,可見食少、不食,甚至痞滿、倦怠、拘攣等癥;影響水液的輸布代謝,可見嘔吐、泄瀉、身黃、小便不利等癥。脾陽不足,可見發熱、頭暈等癥?!鹅`樞·經脈》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難經·五十七難》曰:“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爆F代研究表明,中脘穴淺層布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布有第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7],刺激該穴能夠反射性地實現對胃腸功能的調節作用,不僅能夠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且能加快胃腸血液循環,促進黏膜炎癥、水腫消退[8]。同時,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滋生?!胺蚱槲迮K之母,腎為一身之根”,腎陽和脾陽之間也可相互影響。竇氏艾灸命關穴時常與關元穴相配,在應用命關的19個醫案中,配合關元應用有5條;在應用中脘的15個醫案中,配合關元應用有4條。雖然艾灸左命關可回陽救逆,但無法維系陽氣,配伍關元穴可使陽氣下沉丹田,防止再次外脫[9]。兩穴一上一下,先天后天兼顧,灸關元以救腎氣,灸命關以固脾氣,共奏補元助陽之效[10]。故艾灸中脘穴和命關穴能使脾的運化功能強健,則能脾氣升清以營養濡潤全身,轉輸津液功能正常,脾陽充足則能溫煦四肢,即《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
綜上所述,竇氏艾灸中脘穴、命關穴的臨證特點,主要針對脾的生理功能展開,同時注重兼顧腎陽,固護脾腎之陽以達到扶助正氣、驅邪外出之功效。此外,竇氏在臨床應用灸法時重視辨證論治,故選穴少而精,常用關元、命關、中脘等,主張根據病情、年齡大小、施灸部位確定灸量,施灸壯數數十到數百不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