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肖 杜元星
(1.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402;2.杭州??抵悄芸萍加邢薰?浙江杭州 311402)
2019年1月,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并提出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借鑒國際職業教育培訓普遍做法,制訂工作方案和具體管理辦法,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要進一步發揮好學歷證書作用,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學生在獲得本專業所必須的學歷證書的同時,還需要根據外界和自身發展的要求盡可能獲得不同類型的職業技能證書,達到促進職業院,校加強高素質、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1]。同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要“加快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互通銜接”。學校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學歷證書全面反映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家人力資源開發中起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畢業生、社會成員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針對職業教育現狀,提出要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產教融合。在試點方案實施過程中,存在雙師型教師隊伍不完善、企業崗位需求和證書培養內容偏離、企業培訓教材替代授課教材、崗證課融通不徹底、校企合作不深入、實踐教學平臺不足等問題?!?+X”證書制度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成為必然。實施“1+X”制度的最終目的是重點服務市場及企業崗位需求、提升學生就業能力,這就需要依托學校和企業兩個核心主體,剖析它們內在的契合性,從“崗證融通”“課證融通”“賽證融通”幾個方面,加深產教融合力度,共同推進和落實“1+X”制度的實施。
1+X 證書制度試點主要主體是院校和企業:院校是1+X證書制度的實施主體,院校要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進一步發揮好學歷證書作用,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積極發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促進院校人才培養、實施職業技能水平評價等方面的優勢,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對專業課程未涵蓋的內容或需要強化的實訓。[2]組織開展專門培訓。遵循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原則,在面向本校學生開展培訓的同時,積極為社會成員提供培訓服務。企業是用人主體和證書使用主體,是人才需求方和崗位提供方,同時也是X證書實施效果的檢驗方。1+X證書制度的順利、有效實施,離不開校企的全方位、全過程融合。
隨著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要求,企業對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隨之增多、崗位類型分散、每個崗位的需求量減少、崗位綜合能力要求提升,包括知識的遷移能力、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等。1+X證書制度的實施,為解決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徑,既滿足了學歷教育的需求,又可以根據企業技術要求、能力素養要求,彌補短板,提高了人崗匹配度。
“1+X”證書制度實施之前,很多高職院校要求拿到一本專業相關的技能證書即可畢業。隨著市場對人才質量要求的提高,人才市場競爭越來越大,所以畢業生“一刀切”考取同一本證書已不能滿足就業要求。產教融合共同培養高質量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2019年,我國教育部在《關于在職業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中提出,要將“1+X”證書制度的試點工作與專業、課程、師資三個層面的建設進行深度融合。而專業設置、課程、師資三個層面均需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3]。例如,企業根據真實崗位能力、素質需求,參與人才培養方案體系制定,參與課堂授課;根據學校和企業優勢,共同開發滿足“1+X”證書能力要求的新形態立體化教材;在企業建立“教師流動工作站”,為教師去企業學習提供穩定環境,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等。專業、課程和師資這些資源配置,拉近了校企距離和內在關系。
通過近幾年“1+X”方案的實施我們發現,校企主體間并不能高度協同,如企業參與“1+X”核心在軟、硬件設備的產出利益,對于師資培訓、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短板,在人才培養方案討論制定中,雖然參與,但融入度不高,不能很好地將崗位需求與課程體系相結合給出有效建議;在師資培養方面,教師下企業政策不能有效落實,不能真正參與到企業項目中,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培養雙師型教師;校企合作培訓和考證項目的軟硬件設備昂貴、占地面積大、利用率低;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不完善、不徹底,沒有根據專業特色和行業需求設置考證內容,有些課程只標明是“1+X”證書的考證課程,但是具體課程實施過程中如何實施,課程哪些內容和考證直接相關,并沒有很好地規劃,證書效應低等,嚴重阻礙了制度試點工作的執行。針對“1+X”的教材,更偏重于培訓教材,甚至是技術說明書,脫離了“立德樹人”的根本。針對上述問題,急需優化制度保障,平衡學校、企業的矛盾沖突,形成正向合力,從崗位、課程、師資等方面出發,投建校企育人共同體,共同推進“1+X”證書制度實施[4]。
以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專業為例,探討“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人工智能專業是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下的新興專業,給學校、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需求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在崗位匹配方面:人工智能崗位比較分散,就業和招聘脫節;在課程授課方面:人工智能專業大多為計算機專業轉型而來,師資力量薄弱,教學體系不完善。融合企業真實項目的立體化教材緊缺,教學方法單一;競賽舉辦方面:人工智能相關競賽設備昂貴、資源不均衡、個性化及高端人才培養受阻;在證書融合方面:設備利用率低,多門課程融合不到位、監管不到位,證書質量不高[5]。
人工智能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從學校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兩方面設計構建,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原則,借鑒“雙元制”模式,推動企業全程、全方位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校企首先共同制定“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包括“產教融合+就業崗位”“產教融合+課程體系”“產教融合+學科競賽”“產教融合+考證體系”,將產教融合貫穿在整個教學、實習、就業環節。人工智能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如圖1所示。

圖1 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路線
針對人工智能崗位分散、人崗匹配度低等,校企共同建立數字化產教供需平臺,促進精準就業。人工智能專業培養的是復合型創新人才,崗位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系統集成崗、人工智能系統運維崗、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崗、大數據工程師、機器視覺工程師等,崗位趨于細化和分散。為了提高校企崗位匹配度,提高學生專業對口率,校企合作開發數字化產教供需平臺。將學生數字簡歷形成數字能力標簽,基于內容的精準匹配機制進行人崗匹配,校企動態發布各崗位人才供需數據,促進職業教育和產業人才需求精準對接。平臺主要功能有:學歷及相關證書認證、工作經歷認證、用戶授權、區塊鏈數字簡歷、人工智能人才招聘匹配。
針對師資緊缺、課程內容和形式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等問題,全面進行課堂革命,在教師、教材、教法上加大改革力度。
以課程建設為統領,全面進行“三教改革”,加大課堂革命力度。
教師層面:加強與人工智能企業的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專業“雙師互聘”師資隊伍,發揮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人工智能校企流動實踐工作站”、開展教師仿工訪學項目等,讓老師走出去,通過從企業中聘請技術能手、大國工匠等方式,讓技術人員走進來,推動企業高技能人才與學校教師“雙向流動”。
教材層面:以企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項目為依托,將企業真實產業案例轉化為任務驅動的項目化課程,共建立體化、活頁式教材,凸顯項目化、實踐性教學比重;加強校企溝通,確保教材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及時動態更新,以解決AI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落地難題。
教法層面:將學校顯性課程與企業隱性課程相結合,隱性課程包括企業文化、企業工匠精神、勞動教育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應用,構建理實虛一體化的教學場景。
針對競賽設備昂貴、資源不均衡等問題,校企以競賽為依托,共同開發競賽平臺,共建基地、共享資源;開展創新班,實施分層次、分階段教學,實現精英培養,以賽促學。校企共同開發競賽平臺,將“機器視覺系統應用”“工業大數據應用”等賽項的設備平臺進行整合,共建共享資源;校企以競賽為依托,開展人工智能創新班,結合學生興趣,實施分層教學,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長空間。
校企共同合作開發復合型考證設備,提高設備利用率。同一臺設備,通過模塊簡單融合,可以用來進行多個相關證書的考證,降低證書試點院校的實施成本,提升學校和企業的積極性和合作力度。
現在很多學校做的課證融通一般只是融合1個X證書,研究融合多個與專業相關的X證書,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就業競爭力。在進一步發揮學歷證書作用的同時,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為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利于學生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另外,現有的考證設備一般只針對1個X證書。智能制造類的X證書的考證設備價格都偏貴且占地面積大,開發適合多個X證書考證的設備會提高設備的性價比和利用率,降低考證成本,有利于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開發復合型設備,一套設備可以考取多個證書,節約校企成本,促進產教融合。

圖2 “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
1+X 證書制度是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為有效解決學校、企業協同度低,培訓考證設備成本高、設備笨重、利用率低,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不全面,課證融通不徹底等問題,從頂層設計出發,基于實施主體,構建具有聯動效應的體系結構。在加強產教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尤其是項目化教學資源,引進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需要重新構建項目。教學團隊也需要重新改革組隊,包含老中青、行校企等人員。落實課證融通,全力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在執行過程中,作為育人主體的院校,尤其要遵循高職教育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從而全面提升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