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馬鞍山市雨山區教育局教研室(243000)王嵐王勇峰
《竹節人》是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新課文,描述了孩子們和老師對竹節人游戲的喜愛,表達了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在統編語文教材“雙線并進”的理念指導下,《竹節人》所在單元屬于閱讀策略單元,主要訓練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單元導語是作家楊絳的一句名言:“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睆娬{了讀書要有目標,由淺入深,慢慢琢磨,才有收獲?;诖?,以《竹節人》一課的教具為核心進行教學設計,展開有層次的教學,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這節課的核心教學策略。
《竹節人》一課從記敘的內容上看,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制作竹節人、怎么玩竹節人(斗竹節人)、老師也喜歡玩竹節人。研讀文本,課文提供了三個學習任務,分別對應著這三部分內容,也對應著不同的閱讀目的。教學時,我們不僅要把“隱身的串兒”找出來,還要結合課后思考題的提示,幫助學生把“串門兒的路徑”找出來(如表1)。

表1
由此,我們發現竹節人的制作是文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首先,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最基本的讀書任務,也是引發另外兩個讀書任務的基礎和關鍵。教學中,如果僅僅是通過教師的語言表達或者課件展示來學習這個內容,還不能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想要呈現的那種鮮活的童年樂趣。而教師制作并使用教具輔助教學則能夠很好地達成以上目標。當真實的、立體的竹節人教具出現在學生眼前,他們可以觸摸,可以學著做、照著說,甚至可以自己做來玩。這樣,語文要素蘊含在實際的閱讀目標里,閱讀目標蘊含在實際的閱讀任務里,語文學習就會充滿樂趣,充滿吸引力。
自制教具的最大優勢在于教師提前動腦、動手,能夠預知在制作過程中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從而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獲得最有效的提升和極大的成就感。
這是根據課文第三自然段提煉、歸納出的竹節人制作指南,共四個步驟(如表2)。

表2

續表
可是,在實際制作中,我們發現僅僅靠文字,要制作出一個竹節人是非常困難的。由于竹節人每一個部分的實際大小需要準確的尺寸和數字,所以準備材料要細致,制作工具要順手,要適用于小學生操作。太簡陋了,不符合要求;太復雜了,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在反復試驗、討論商量之后,師生共同摸索出更具體、更細化、操作性更強的第二套制作指南,增加了準備材料和制作工具的要求,共六個步驟(如表3)。

表3
可見,只有教師有了實實在在的制作經歷后,才能提煉出有效的制作指南,保障第一個閱讀目標的實現,引領著學生找到“隱身的串門兒”。
在以自制教具為核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最大的激發,小組合作學習水到渠成,探究的條件已經形成。這時,教師可以設計“說一說,自己對課文哪一部分最感興趣?你記住了什么細節?”這個具有引領性的課堂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展開討論、自由交流。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教師按照學生的興趣,將全班分成三組,各組認領相關學習任務:第一組寫出竹節人制作指南,并教別人玩這種玩具;第二組體會竹節人給人們帶來的快樂,說給大家聽;第三組講一個有關老師和竹節人的故事。
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興趣盎然地集中在一起,撥弄著可愛的竹節人,一會兒讀書,一會兒批注,一會兒爭辯,他們都在小組長的有序安排下,找出小組探究問題,對應相關的段落認真交流、合作。合作完成后,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代表,上講臺匯報。在師生的共同評價中,在教師的相機指導中,完成整個合作學習任務。
統編語文教材新增閱讀策略單元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吨窆澣恕纷鳛樵搯卧囊黄n文,教學時,在實現閱讀策略的基礎上,也要注重課文的人文性。立足工具性,弘揚人文性,是語文教師的職業使命?!耙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統編語文教材尤其重視讓學生從小浸潤在優美的文字里,獲得精神的滋養,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這么有趣的一篇課文,教師要帶著學生,對照教具,一遍遍地讀,品出它的語文味兒來。
竹節人的玩法值得一品。它是活動的,將線繩一松一緊,竹節人的身子就擺動起來、手就揮舞起來。它可以擁有百變的形象,在竹節人的手上可以系上或安上東西當武器,什么樣的武器就決定它將擁有什么樣的身份。它可以以一當百,天下無敵,將兩個竹節人放在一起玩對打的游戲,可以打到天昏地暗。
竹節人給人們帶來的樂趣值得一品。在游戲中,有戰場——利用課桌玩竹節人,課桌就變成了古戰場;有戰術——可以玩出種種花樣。一個竹節人可以獨自表演;兩個竹節人在一起就能進行搏斗;線被卡住,竹節人就變成了呆子;還可以將竹節人制作成孫悟空,裝扮成竇爾敦或是佩戴偃月刀、手持蛇矛槍的武士。竹節人的吸引力無窮,學生不僅在課下玩,課上也玩,就連老師也玩得津津有味。
教學的最后一個任務是請學生講故事。這個講故事的過程就是一個語言運用的過程。課文中,老師與竹節人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只要把起因、經過、結果講清楚了,故事就能吸引人。回顧《竹節人》的整個學習、玩耍的過程后,學生興趣盎然,當然也愿意分享,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看見教師親手做了一個玩具,不僅教他們做,還陪他們玩,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一個傳統玩具就這樣在最恰當的時間、用最好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做到了“玩也能玩出名堂”。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寫,都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好材料,是語文教師絕對不能放棄的教學內容。語文學習,除了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精神的豐富、生命的滋養,是對快樂童年的感同身受。
在作者的筆下,充滿了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在集體備課和研課磨課的過程中,我們充分體會到,這節課的教學成效不僅在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更在于學生對童年快樂生活的體驗。
學生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初步了解了“有目的地閱讀”這個學習策略,受益良多;培養了動手能力,他們自己找合適的材料,自己找合作伙伴,在教師的指導下合作完成竹節人的制作,收獲滿滿;觸動了內心情感,拿著教師和同伴親手做的玩具一起游戲,那份快樂是發自內心的。這時候,教師再讓學生交流學習收獲,自然水到渠成。學生神采飛揚,侃侃而談。
可是,教學如果只到這里,那我們的教具還只是停留在低層次的運用上。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再往深處想一想:“大家還接觸過哪些傳統玩具?對于這些玩具,可以分分類,可以動動手,可以說一說怎么玩,可以比一比傳統玩具和現代玩具的不同……”如果我們春天里和學生們舉著親手制作的風箏去放飛,夏天里和學生們在落日余暉里滾鐵環,秋天里和學生們在落葉紛飛的大樹下跳皮筋,冬天里和學生們拿著自己縫制的沙包去投擲,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由一個傳統玩具帶出一片充滿童趣的樂園,由一個小教具引發對“大語文”的探究,也把小學生的快樂從課堂40分鐘引入課后、課外,蔓延至整個童年時代。
立足學生的立場,在他們的價值認同處、情感共鳴處點燃思維的火花,在語文課堂實踐活動中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能夠實現語言文字學習和情感體驗的同頻共振,實現統編語文教材閱讀策略單元的縱深學習,這是我們在自制教具使用過程中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