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面對前所未有的市場沖擊和挑戰,在企業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企業的優勢在哪里?是人才!尤其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從自己土壤中培育出不可替代的人才,更是企業競爭和制勝的法寶。
各類“土專家”、大國工匠、技術能手、行業狀元、科技領軍人才,都是企業在關鍵時刻應對各種風浪的撒手锏,他們的成長和成熟絕非朝夕之間。很多企業存在人才斷層,老一代人才退的退,走的走,而新生力量又不能及時替代和承擔挑大梁的重任。人才梯隊跟不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圖眼前、圖省事、圖來得快的短視行為。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固然離不開發展速度和只爭朝夕的奮斗姿態。但求快并不意味著只圖眼前、不管將來,要警惕能夠“吹糠見米”的成績,高度重視打基礎、管長遠的未來發展。部分企業的高管安于在自己任期內人才夠用就行,這種短視行為極不負責任,無異于竭澤而漁,損害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企業如果不研究人才成長規律,僅靠簡單的砸資金、上項目,表面看產業和營收都有了,但人員的自我發展能力并沒有得到增強,一旦急需專業人才,就可能會陷入無人才可用的困頓。
近年來,企業在自主研發、自主品牌創建方面的投入可謂是不遺余力,但更需要自立自強學會培養并善于廣納人才。優秀的企業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一個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就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海爾集團的人才觀——“人人都是人才”從一個側面說明企業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培養人才的機制,海爾集團為積極主動培養并使用人才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和激勵機制。華為集團不惜花費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建造出一所專門服務于華為人自己的華為大學,因為華為集團知道,任何投資或許都會有失敗的可能,但唯獨對人才的投資是穩賺不賠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要創新人才培養與引進的方式方法,不片面追求“人才速成”,多做為后人“栽樹”之事。在人才培養上要尊重人的成長規律,下定決心提升人才隊伍建設,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傳承好人才梯隊培養的“接力棒”。只有深入改革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學習先進企業的用人之道,引進現代企業人才評定方法,建立適合本企業特色的人才培育綠色通道,企業才能適應時代,順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