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一則“新能源汽車電池迎來‘退役潮’廢舊電池何去何從”的報道,引起行業熱議。自2015年起,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達到1001萬輛。隨著新能源造車熱度的節節攀升,動力電池也將迎來大規模“退役潮”。如何避免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后帶來“爆發式污染”,讓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成為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
目前我國動力電池仍然存在回收難、拆解難、梯次難、資源高效回收難以及安全環保管控難等方面的困境。廢舊動力電池通過正規途徑回收的量還比較低,現階段回收主要來源于研發試驗和生產制造產生的廢舊動力電池,真正從新能源汽車上回收的退役電池還很少。對于回收企業來說,多種多樣的電池結構讓回收產線做到智能化拆解的難度和成本也比較高。同時,當前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尚不健全,產業規范相對滯后,無法正規回收處理的動力電池就有可能對大氣、土壤、河流等環境造成污染,產生安全方面隱患。
本文中的鋯石U-Pb年齡數據是在國家科技平臺——北京離子探針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SHRIMP II儀器上獲得的,詳細分析流程和原理參見文獻[7-10]。應用標準鋯石TEM(年齡為417Ma)對元素間的分餾進行校正。應用另一標準鋯石SL13年齡為572Ma、w(U)為238×10-6標定所測鋯石的U、Th、Pb含量,普通鉛根據實測208Pb校正。數據處理采用ISOPLOT程序[11]。單個數據點的誤差均為1σ,所采用的206Pb/238U加權平均年齡具有95%的置信度。
筆者認為,動力電池回收是個系統性的工程,政府應協同車企、電池企業、回收企業等產業鏈上下游通力合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回收體系,打造合作共贏產業生態圈。隨著去年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電池回收的戰略意義的驅動,今年以來,車企、電池生產商、電池回收利用企業的相關動作頻繁。國家有關部門也發布了一系列政策,2021年7月初,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該規劃將“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行動”列入重點工程與行動,提出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臺建設,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體系;今年8月1日,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指出將加強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并明確提出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在各項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做好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還應加快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立法,完善監管措施,規范行業發展;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建立溯源管理平臺,監控廢舊電池流向,落實溯源管理責任;加強技術創新,突破退役電池一致性、自動化拆解等目前還存在的技術瓶頸,持續推動發布一批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深化試點示范,加快備電等梯次利用示范項目建設,持續培育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骨干企業。
2006—2015年,全球研發投入排名靠前的企業盡管分屬多個行業(36~41個),但前三大高、中研發強度行業——制藥與生物技術(占比17.7%~19.3%)、技術硬件與設備(14.4%~18.3%)、汽車與零配件(15%~17.1%)約占全球企業研發總投入的50%,前15個行業占比更是高達92%。同時,研發投入增長最快的行業逐漸由早前的傳統行業石油與天然氣、銀行、建筑與材料變為了現今的新興行業軟件與計算機服務業。
多措并舉,讓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回收利用循環起來,實現余能最大化利用,這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原材料供應緊張,還能有力促進動力電池行業綠色發展,為循環經濟綠色發展和整個產業鏈的正常運作,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