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長英
魏文濤的繪畫是屬于自己的。屬于自己獨有的審美理想和機杼自出。
魏文濤的繪畫更多地靠近了出離于眾人之后的自己,屬于自己特異觀察與理解的事物的情感對象化,并找到了一種不同于眾的言說方式——線條。當然,在繪畫的傳統里,線條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脈。但點面、色調與皴擦則又是不可或缺的構成要件。而魏文濤的“冒險”之處則在于沒有人像他那樣把線條作為描述自然、表達心跡的唯一手段而且是卓有成效。他拋棄色塊的表現作用專注于線條的表現力——粗重、纖弱、回旋、折曲、堆積,甚而狂傲地牽纏糾結,將線條的潛力進一步挖掘并完成對景物主體的描述,使對象呈現為線條律動的視覺空間,風格迥異,氣象卓邁。
魏文濤畢業于山東曲阜師范學院,后師從首都師范大學劉進安導師攻讀碩士研究生。在繪畫的道路上,魏文濤在認真接受傳統繪畫理論與實踐的同時,堅持求異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品格。他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拒絕色彩渲染,剔除顏色辨識及層次作用,僅以繚亂、紛雜、無序的線條表現景物主體,放任自由想象卻又匠心別具地創作,畫面雖有干澀、扭曲、奇形怪狀和冷漠乖僻,卻帶著強烈的懾人心魄的力量,使人不由自主地為之驚奇慨嘆。他有意淡化景物的外在形態,轉而尋求其內在的結構關系,正是用了這種長短不一、內外有別、旁逸斜出的線條,進而表達出畫家異于常人的情感體驗。
線條的充分就是形式的完美。魏文濤一直執著于不同條件下不同線條組合的意象含蘊和效果體現,逐漸摸索出一整套實現方法。他的線條看似隨機而且任性,沒有來由他自行其是,整體效果卻在交雜錯落的運行中躍然而出。他畫的每一座山、每一塊石頭、每一處崖壁、每一株樹木,都有著與實體相似之處又有別于實體。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追求的是隨意賦形的線條語言和內在的刺耳的囂響,并藉以表達個人對于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觀點。從表面上看,他的作品沒有襯托照應,沒有平衡和諧,沒有節奏韻律,甚至沒有理由也沒有目的。他仿佛漫無目的地驅縱線條,也輕挑、簡慢地玩味線條,使之或長或短、或彎或曲,任意來去地交織、聚合、延展、截止,至此,一種神秘的效果出現了——更高層次的共振、律動產生了。那看似雜亂無章的線條實則絲絲入扣地表現生命的本質內容。他畫的山是運動的,內部有著瘋狂的擠壓、猛烈的撞擊、不屈的吶喊、痛苦的呻吟、頑強而堅忍的苦苦掙扎,巖漿在奔突,形體在變異,新生與死亡在對決中走向各自的歸結,大地也因之劇烈顫抖……無需奔雷墜石之奇、絕岸頹峰之勢,也不必怒發沖冠之狀、凜然仗劍之形。一切皆已盡然。理解的自是見仁見智,不能理解的,誰人也都無法強求。

魏文濤/大山2紙本水墨160cm×325m 2022年

魏文濤/大山紙本水墨160cm×325m 2015年
魏文濤以線條作為畫面支配的表意符號,已然突破了傳統繪畫程式,并將之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這是對中國畫新水墨實現方式的可貴探索。在他的筆下,物體的堅實性被消解,物體形象體態被棄置,只剩下骨架和脈絡般縱橫交結的圖形與錯綜復雜的關系,線條作為畫面主體的集中運用,使物體失卻了原有的面貌。強化了線條的自足力量和持久性作用,在畫家主觀決斷和近于魔性的營造中,一幅幅剝離外在直指深層的畫作呈現在觀眾面前,簡疏、樸茂、詭奇,卻揭示出事物內在的某種質性,傳導一種來自未知的聲音,如刺耳的警笛鳴響,沉重并且急迫。觀眾盡可能依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地加以解讀。
繪畫是具象藝術。常聽人這樣說。如今就不免有些老舊了。在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夢》中,我們看到了什么?那種分解與重組打破了時間的囿限也拓展了空間意義。在線條就是運動、線條就是組合、線條就是物體線條就是世界的繪畫中,魏文濤矻矻求取的是沒有表征的內在,沒有形式的本質,“似與不似”的尺度在耳旁輕輕吹去,鉆研和挖掘已然突破了表層,直指線條組合構造神秘、幽邃的藝術圖式。而非此非彼、即此即彼的哲學觀點的表達,已遠遠超出凡夫俗子能夠理解的枝末與淺表。仔細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魏文濤的線條運用,其實在探求無我狀態和追求山非山、霧非霧、人非人的全新的人生境界,進而求取無法之法、無心之心。
線條組合的大膽應用和使用純粹的線條完成繪畫,是魏文濤藝術探索的方向。這種忽略形象性轉而謀求某種本質的表達,應是中國畫變革的部分參照。線條的形式構造不僅具有響亮而深遠的藝術效果,象征、隱喻、暗示、類比兼容并蓄,線條也獲得了形式性意義,并展示出新的繪畫語言潛力。著名美術評論家馬巖這樣評論:魏文濤“為東方藝術開拓出了蠻荒而高古的視覺審美境界,這遠比新圖式的營造、技法的突破要內在、重要,也真實可行。卻寂寞得多”。

魏文濤/山6紙本水墨136cm×50cm 2019年

魏文濤/山紙本水墨136cm×50cm 2019年
肯定地說,在強調師承的社會語境下,在各門各派大師層出大旗獵獵的招搖中,在僅僅滿足于淺層視覺享受的世俗審美里,魏文濤顯得另類和邊緣。這或許恰好推動了他這種特別的審美選項和縱深度。對于魏文濤,我們應該有所期待。假以時日,在他稚嫩的畫筆變得老到之后,在他意象性勾勒更為準確傳神之時,他的畫被更多的認可是水到渠成之事,他也將以一種不同于千人一面的姿態出現于畫壇。

魏文濤/光紙本水墨245cm×210cm 2022年

魏文濤/陜北的山之三 紙本水墨46cm×68cm 2017年

魏文濤/陜北的山之四 紙本水墨46cm×68cm 2017年

魏文濤/濛2紙本水墨68cm×68cm 2022年

魏文濤/濛1紙本水墨68cm×68cm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