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蛟 王麗娜 張新順 邢朝品 賈秀紅 謝慶芝
1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濱州 256600;2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心內科,濱州 256600
兒童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是兒童消化專業常見病,近年來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引起了臨床醫生的重視。引起CG、PU原因眾多,例如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1-3]、飲食相關因素[4-6]、家庭環境因素[7]、精神心理因素[8]等,均可能與CG、PU的發病有關。但由于各地域飲食、習慣、環境等存在很大差異,導致兒童CG、PU的危險因素也不盡相同。為探究黃河三角洲地區導致兒童CG、PU的危險因素,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多種因素進行篩選,并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從而客觀反映本地區兒童CG、PU的致病因素,為臨床防治提供有力的證據。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黃河三角洲地區因慢性上消化道癥狀就診于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的患兒,診斷為CG、PU的患兒為試驗組,共634例,其中CG 542例、PU 92例。診斷標準根據2002年6月年全國小兒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小兒CG、PU胃鏡診斷標準[9]。選取同期來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查體的260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試驗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構成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監護人充分了解胃鏡檢查必要性、風險性并簽字同意后,進行胃鏡檢查。采用Olympus 290內鏡系統,操作者為具有豐富經驗的兒童消化內鏡醫師。檢查過程中,仔細記錄病變的部位、大小、嚴重程度、分期等信息,并取1~2處黏膜活檢進行病理檢查。
病歷摘抄內容包括患兒性別、年齡、主訴、現病史、既往史、查體情況、輔助檢查結果等。詳細準確記錄以上信息并記錄。
問卷調查通過面對面現場詢問的方式,取得被調查學?;虮O護人的知情同意,并保證為其保密后,在診療過程中完成。調查員由具有豐富臨床知識和經驗的兒童消化專業醫生擔任。調查內容主要包括:(1)一般項目,即姓名、性別、年齡、學校、家庭住址、父母單位、聯系電話;(2)家庭居住環境、家庭人員構成、監護人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3)飲食結構與習慣;(4)精神心理因素;(5)Hp感染史。
試驗組:快速尿素酶實驗(RUT)、13C呼氣試驗、血清抗體檢測;對照組:13C呼氣試驗、血清抗體檢測。2項及以上呈陽性者,視為Hp陽性。Hp分型:CagA、VacA中任1項抗體陽性為強毒力型,兩者均陰性為弱毒力型。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檢驗,通過對各個單因素進行篩選,將P<0.2的單因素代入logistic回歸模型,計算每個因素的相對危險度。所有統計分析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CG鏡下表現多樣,出現最多的是花斑(78.97%)、充血(73.99%)、黏膜斑(70.85%);CG可同時存在多種鏡下表現,同時具有3~5種鏡下表現者居多,分別占21.96%、28.04%、25.65%;CG患兒病理結果提示均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輕度胃炎最多(64.39%)。如表2所示,PU最常見的部位是十二指腸球部(65.22%),其次是胃竇(38.04%)、胃角(17.39%),胃體最少(9.78%);PU患兒也可以多個部位同時受累,但只有1個部位發生潰瘍者居多(75.00%);根據鏡下表現對PU進行分期,處于活動期(A1期)者最多(39.13%)。

表1 542例慢性胃炎(CG)患兒病變類型及臨床特點

表2 92例消化性潰瘍(PU)患兒病變類型及臨床特點
本研究納入的影響因素包含家庭環境因素、飲食相關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家族史、Hp感染幾個方面,共計32個單項,對其進行卡方檢驗,P<0.2者視為可疑危險因素,結果見表3。對于CG患兒,共篩選出“單親家庭”等26項可疑因素;對于PU患兒,共篩選出“單親家庭”等25項可疑因素。

表3 兒童CG、PU致病因素的單因素篩選結果
將上述篩選出的可疑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定性指標用數量化進行分級,如:三代同住:是=1,否=0,結果見表4和表5。
由表4可見,兒童CG 26項可疑因素中,有“精神壓力大”等18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13項為致病因素,按危險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精神壓力大”“飲食后劇烈活動”“父母焦慮”“單親家庭”“愛吃零食”“愛吃肉”“暴飲暴食”“學習困難”“居住在農村”“狼吞虎咽”“有家族史”“Hp感染(強毒力型)”“吃外賣/小飯桌”;其余5項為保護性因素,其保護性由高到低依次是“愛吃水果”“有獨立臥室”“有單獨餐具”“愛吃蔬菜”“4~6個月添加輔食”。Hp感染方面,強毒力型Hp感染排在第14位(P<0.05),而弱毒力型Hp感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兒童CG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802例)
由表5可見,兒童PU 25項可疑因素中,有10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8項為致病因素,按危險度由高到低依次是“Hp感染(強毒力型)”“有家族史”“吃夜宵”“愛吃零食”“居住在農村”“吃外賣/小飯桌”“愛吃肉”“Hp感染(弱毒力型)”;另外2項“有單獨餐具”“愛吃水果”為保護性因素。Hp感染方面,強、弱毒力型Hp感染分別排在第1位和第8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5 兒童PU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352例)
近幾年兒童消化內鏡發展迅速,在兒童中的應用普及開來,這使得臨床醫生對兒童CG、PU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了解病因對其診治具有重要意義,而引起兒童CG、PU的原因眾多,相關的研究表明Hp感染、飲食、生活環境、精神壓力等多個方面都與其發病有關。
自從Hp感染進入人們研究范圍之后,越來越多的研究強調了Hp感染致病的重要性[10-11]。但每個地區有其地域特征,Hp感染率也不盡相同[12],在研究致病因素的過程中,應充分納入其他可能因素,得到的分析結果才更可靠。本研究通過調查發現,2種不同毒力的Hp感染在在本地區PU致病因素危險度排名中分別排在第1位和第8位,而在CG危險因素中,強毒力型Hp感染排在第12位,而弱毒力型Hp在危險度上無顯著影響。也就是說,在本地區Hp感染是兒童PU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并不是兒童CG主要致病因素。
CG、PU作為消化系統疾病,飲食因素是其重要致病因素[13]。尤其兒童由于胃腸黏膜稚嫩、消化功能不完善,飲食不當更容易導致疾病發生[14]。本研究結果提示,不管是CG還是PU,飲食相關因素都起到了很大作用。CG 18個影響因素中,飲食相關因素就有10個,而PU 10個因素中有6個是飲食因素。研究表明,均衡的飲食結構有助于保護胃腸道黏膜,促進消化和吸收,而長期偏食一方面會導致營養缺乏,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CG、PU的發病風險[15-16]。本研究發現,“吃水果”是CG、PU的保護性因素,“吃蔬菜”是CG的保護性因素;其次,不良的就餐習慣會很大程度上增加胃腸道物理損傷和負擔,本研究發現“餐后劇烈活動”“暴飲暴食”“狼吞虎咽”可增加CG患病風險,“吃夜宵”可增加PU患病風險;“吃外賣/小飯桌”是CG、PU的危險因素,這可能與衛生條件、食材是否新鮮等因素有關;“有單獨餐具”是CG、PU的保護性因素,這可能與降低了Hp感染風險有關。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也是導致CG、PU的重要因素[17-18]。兒童精神、心理發育尚不完善,當長期面臨繁重的學習、考試壓力,或家庭方面的壓力,如家庭不和睦、父母離異等,若不能及時地調整心態、緩解壓力,當超出自身承受能力,這些負面情緒就會影響腦腸軸功能[19-20],從而影響胃腸各種激素、消化液的分泌,導致CG、PU的發生。本研究發現,“精神壓力大”是兒童CG危險度最高的致病因素,而排名第3位的“父母焦慮”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孩子心理狀態,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另外,有研究發現CG、PU有家族聚集現象,但國內外缺乏高級別研究證據,Jean等[21]報道了一種遺傳性溶菌酶淀粉樣蛋白癥,攜帶P.Trp82arg Alys變體的9個家庭成員均出現了胃腸道癥狀。本研究發現“有家族史”能增加CG、PU患病風險,在危險度排名中分別排在第11位和第2位,提示對PU的影響更大。另有研究認為,Hp感染的家庭聚集可能是真正原因[22-23],這需要更進一步研究證實。
總之,兒童CG、PU的發病往往不是單一因素導致,是飲食、環境、精神心理、Hp感染等多個方面共同導致的。對于本地區CG患兒,精神心理因素、飲食相關因素是主要因素,父母焦慮、Hp感染、家族史也發揮一定的影響作用;而對于PU患兒,Hp感染、飲食因素是主要因素,而家族史也是重要方面。本研究結果一方面給兒童CG、PU的診治提供了數據支持,另一方面也給相關科普知識的推廣指明了方向。我們將繼續擴大樣本量,或進行相關基礎實驗,完善我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