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惠茹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小嬰兒科,鄭州 450000
川崎病是多發于5歲以下嬰幼兒和兒童的一種全身性的急性血管炎性疾病[1],是當前兒童時期后天獲得心臟疾病主要的原因[2]。川崎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反復發熱、球結膜充血、一過性皮疹、草莓舌、口唇皸裂、手足硬腫伴隨指端蛻皮和非化膿性淋巴結腫大。川崎病的發病原因和機制目前尚不明確,目前研究認為川崎病是在一種在遺傳易感的基礎上由一種或者多種細菌或者病毒等感染因子導致的機體自身免疫系統異常激活[3-4]。N末端B型腦鈉肽原(NT-proBNP)是由于心臟心室肌細胞受外界刺激之后形成和分泌的一種多肽。體外穩定性較強,能夠準確反映出心肌細胞受損傷情況[5]。白細胞介素-6(IL-6)是由單核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T淋巴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合成的一種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炎性因子,IL-6可以促使心肌細胞表達心鈉肽、腦鈉肽基因,進一步導致心功能受損,是一種反映心力衰竭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降鈣素原(PCT)是由IL-6、內毒素等誘導合成釋放的一種次級炎性介質,是一種能反映全身炎性反應活躍程度的因子,其表達水平升高則提示機體存在嚴重細菌感染[6-7],多用于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監測。本研究主要通過回顧性分析6個月以下小嬰兒川崎病患兒血中NT-proBNP、IL-6、PCT的水平變化,以探討小嬰兒川崎病的發病機制及其對臨床早期識別的指導意義。
回顧分析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小嬰兒病區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川崎病患兒72例。(1)納入標準:①參照2017年版《川崎病的診斷、治療及遠期管理-美國心臟協會對醫療專業人員的科學說明》中的川崎病及不典型川崎病的診斷標準[3];②患兒病情處于急性期;③患兒住院之院前未曾接受阿司匹林、靜注人丙種球蛋白等相關治療。(2)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障礙及心臟功能障礙的;②最近3個月內曾應用糖皮質激素等其他藥物治療;③存在心血管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些可能影響本次研究結果的疾病;④急性或者慢性的感染性疾病。入組依據患兒臨床表現是否典型,將患兒分為典型組(32例)和不典型組(40例)。典型組患兒男20例,女12例,均在6月齡以內,月齡(2.7±0.2)個月;熱程4~8(5.3±0.4)d。不典型組患兒男23例,女17例,均在6月齡以內,月齡(2.9±0.1)個月;熱程3~8(4.9±0.3)d。并同期隨機選取30例因發熱于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小嬰兒科住院治療的非川崎病患兒為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患兒除了感染性發熱以外無其他心血管系統疾病等可能會影響本次研究的疾病;月齡(2.9±0.3)個月;熱程2~9(4.2±0.5)d。典型組、不典型組和及對照組3組患兒的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參與研究的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收集各組患兒(未接受治療前入院1 h以內)靜脈血3 ml,以2 0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把分離后的血清儲存于-80℃的環境中,待檢測。比較各組患兒血清BNP、PCT、IL-6變化。川崎病患兒應用靜注人丙種球蛋白2 g/kg,于發病后第4天后8~12 h內靜脈緩慢輸入,比較丙種球蛋白治療前后患兒血清NT-proBNP、IL-6、PCT水平變化。川崎病患兒在應用丙種球蛋白48 h后再次進行采血檢測血清NT-proBNP、IL-6、PCT水平,應用電化學發光法測患兒血清中NT-proBNP水平,應用免疫熒光定量法檢測血清中PCT水平,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兒血清中IL-6水平,以上均嚴格按照試劑盒上的說明進行相關操作。
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數據均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數據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多組數據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典型組、不典型組患兒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典型組與不典型組患兒血清NT-proBNP、IL-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患兒血清PCT水平高于典型組和不典型組,典型組高于不典型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治療后川崎病患兒NT-proBNP、IL-6水平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前后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各組患兒血清NT-proBNP、IL-6、PCT水平[M(P25,P75)]

表2 72例川崎病患兒治療前后血清NT-proBNP、IL-6、PCT水平變化[M(P25,P75)]
川崎病又被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以心臟冠狀動脈病變為中心的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全身中、小動脈炎癥性病變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性及出疹性疾病。川崎病的主要并發癥為冠脈擴張、冠狀動脈瘤(CAA)等,并最終導致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狹窄、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梗死,甚至發生猝死[3,8]。臨床診斷中,不典型川崎病所占的比例較大,因此川崎病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川崎病典型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一過性多形性紅斑、發熱大于5 d、口唇皸裂、結膜充血、手足硬腫、四肢末梢及肛周脫皮、頸部非化膿性淋巴結腫大(大于1.5 cm)等[9]。不典型川崎病主要是指川崎病臨床診斷條件具備不完全,通過心臟彩超檢查評估冠脈損傷情況及血液檢查結果等綜合來確診的不典型川崎病。其預后主要取決于冠狀動脈的并發癥及其嚴重程度,因此,盡早正確診斷及治療對于預防川崎病引發的冠狀動脈損傷病變非常重要。腦利鈉肽(BNP)是由心室肌細胞合成并分泌釋放的一種有利尿排鈉降壓等多種生物學作用的多肽類激素,BNP分泌主要受到心室肌細胞損傷程度和心室張力改變等因素影響[10],刺激心室肌細胞BNP基因轉錄mRNA,合成且分泌pro-BNP。pro-BNP分泌到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等后即裂解生成NT-proBNP;目前關于川崎病急性期的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的發生機制尚未研究明確。已有的研究表明川崎病發病急性期產生中小血管炎性病變時產生內皮素及血管緊張素等刺激心肌血管收縮導致心肌缺血,心肌變應力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異常的心肌機械運動,進而刺激心室肌細胞表達BNP基因[11];川崎病患兒易于并發心肌炎、心包炎、冠脈病變以及心機梗塞等自身免疫反應,可能與產生大量炎癥因子如IL-6等細胞因子觸發有關,進而促進心肌細胞分泌NT-proBNP;PCT則是降鈣素的前肽物質,由116個氨基酸構成,生理狀態下的濃度極其低,但炎性反應急性期時可在2~4 h快速升高,尤其在嚴重的細菌感染時,它已成為一種細菌感染性炎性標志物[12]。本研究發現在小于6月齡小嬰兒川崎病中患兒血清IL-6、NT-proBNP水平明顯較對照組升高,但PCT水平低于對照組患兒,經丙種球蛋白常規治療后患兒血清NT-proBNP、IL-6明顯下降,在臨床疾病診治過程中,NT-proBNP、IL-6、PCT可作為一種簡便、快速的檢測指標,結合患兒血沉、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白蛋白等相關指標,對小嬰兒急性期感染性發熱疾病與川崎病相鑒別,以對小嬰兒時期川崎病,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做出及時準確地診斷,及時診治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