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龍寶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廣西崇左 532200)
1985年,第39界聯合國大會對國際青年提出的標題口號為參與、發展、和平,并把參與、發展定為兩大主題。社會呼喚具備參與意識、參與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的現代公民,在人們的不斷完善自我中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因此,呼喚主體覺醒,強調自主發展就成為素質教育改革的主流意識。在國外,對學生投入的研究已有幾十年,是西方教育研究一個新的重要領域。著名教育學者杰克遜、紐曼、埃里克杰、斯金納等對學生投入的內涵、結構進行了長期的探討,逐漸涉及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等不同的方面,并逐漸成為西方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
在我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也更多地關注到學生主體的發展,積極探索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建構,共識到這是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關鍵,并創造出多種操作樣式和教育模式,教育改革已卓有成效。但反思我們的教育,在主動參與、自主發展這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調查組的調查結果,我國義務教育目前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多數學生采取的是依賴的認識策略。因此,在自主作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主要方式,被列入新的課程標準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結合時代特征,把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展的性質、內涵,構建具體的目標體系以及如何將目標轉化為操作性強的方法、措施等,仍有待深入研究[1]。
學會參與、自主發展指學生在學習時所形成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能動性特征的總和,包括參與的意識、參與的能力、自主發展的心理素質(態度、情感、意志、動機等)、自主發展的智力品質(觀察力、思考力、創造力等)。學會參與、自主發展教育,旨在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革學生學習的單一評價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精神和能力,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潛能,從而使他們成為有進取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2]。
建構主義認為,在教學過程中,科學知識永遠只是主體建構活動的結果,因此,它是不能傳遞給被動的接受者的。科學知識必須由每一個認知者主動地建構。學生只有自主地學習,主動借助他人的幫助,充分利用必須的學習資料,加強同學之間的相互協作與對話,才能建構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
人本主義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具有獨立的人格,有主動學習的欲望。教育要更加關注人、關注人的需要、關注人的價值、關注人的生存、關注人的發展的觀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不斷探索,主動發展。
實踐出真知。我們扎扎實實地開展課題研究,遵循課題的宗旨:使學生學會質疑、學會參與、學會創新、學會合作,從而獲得自主發展的能力,邊實驗,邊總結反思。經過實踐探索,得出了小學數學“學會參與、自主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誘導質疑―合作探究—個性化總結—拓展創新[3]。
第一步:誘導質疑。教師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聯系教材特點和教學要求,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興致勃勃地探究釋疑,使學生養成質疑習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這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激趣質疑的教學情境:請學生先猜猜3的倍數的特征,然后舉例驗證否定猜想,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產生問題:“3的倍數的特征是否也和2、5一樣,與個位數有關?”“3的倍數的特征是什么?”“怎樣發現3的倍數的持證?”……這樣,老師創設情境,誘導學生質疑,使學生從質疑入手,在抓住本節課重點的同時,明確學習的方向。
第二步: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教學的中心環節,要求教師給予每一個學生足夠的參與時間,創造良好的參與環境,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展開小組為單位的嘗試、探究、討論、交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在“做知識”中進行“再創造”,在相互交流中學會合作,增進友誼,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這一課時,以4人為一小組開展合作探究:3的倍數的特征。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發現的學習過程,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了探索與成功的積極情感體驗
第三步:個性化總結。這一步是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語言對某個知識進行自己個性化的表達或總結,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如在上面的學生探究發現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3的倍數的特征”,在前面獲得成功的激勵下,學生思維更加積極,暢所欲言:一個數各數字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不看個位,要算和,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由老師的總結,轉化為學生自己總結,更容易使學生理解,記得快、記得牢,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4]。
第四步:拓展創新。這一環節旨在教師在學生理解新知識的基礎上,設計具有開放性、生活性、典型性、啟發性、思考性、綜合性的練習題,指導學生將自己學到的新知識、新方法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并有所創新。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后,引導學生能不能利用這一知識也來發現“9的倍數的特征”?這樣把本節課學到的知識進行延伸,實現新知識新方法的創新。
(1)關注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們關注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注重情感與認知的對稱、協調,重視學生學習的情緒生活。一是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設計數學活動,以增強學生對數學活動的認同感,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形成對數學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二是激勵評價,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摒棄以“分數”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不以“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習慣,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更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因此,對學生的評價采用積極參與、自主發展行為評價加激勵談心式評語再加特長的方式,開展多元評價,使評價更為客觀準確,讓每個學生都看到自己的長處、同學的優點,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2)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參與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洛克也指出:導師應該記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部教給學生,而是使得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使學生用正當的方法求知,去改進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在傳授知識,訓練能力的同時,注意挖掘教材隱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滲透小學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符號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建模思想、轉化思想、對應思想等。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教師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而是讓學生在平行四邊形的割補、平移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中滲透轉化、建模的思想,幫助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增強解題能力,使學生得到的不僅是“魚”,還有“漁”,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效益。
(3)誘導質疑,讓學生會問
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是,反觀我們今天的課堂,要么是一問一答;要么是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探究解答教師的問題,課內課外都沒有學生問的聲音,思的語言,學生不再想什么問題,也想不出什么問題,學生的學習很被動。鑒于此,我們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誘導學生質疑,讓學生有疑啟思,主動學習,使學生從“學答”變為“善問”。
(4)開放教學,讓學生善想
“地球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正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每一個學生的生活背景、原有知識、性格、經驗、思維方式都不盡相同,每一個學生都是“他自己”。只有開放的課堂,才有“他自己”的獨特思維,才能產生“1+1>2”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根據教材,設計開放型的教學內容、練習題,結合開放型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暢所欲言,從而使學生勤思善想。
(5)體驗探究,讓學生學會求知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經歷、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是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都把學生看作有生命的“行者”,讓“行者”用自己的思想、豐富的個性走進探索知識的路,并在不斷的探究中質疑著世界、體驗著世界、創造著世界,生成“自己的知識”,形成超越于知識之上的智慧,讓智慧伴著知識成長,達到豐富、發展、提升自己。如在“美麗的對稱圖形”中,教師根據兒童“直觀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認識特征”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點,以活動探究為線索,將課本上靜態的“陳述性知識”轉化為動態的“探究性知識”,設計了“感知對稱圖形-嘗試剪對稱圖形-認識對稱圖形-找對稱圖形-創造對稱圖形”等探究活動,使學生非常輕松地發現對稱的秘密,發現折痕,也就是對稱軸,進一步發現了對稱圖形的特點。
經過3年的研究和實踐,通過課題研究前后,我們對實驗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和能力等測試取得的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研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學生的質疑能力有所提高
通過誘導質疑的教學環節,學生養成了質疑的習慣,課前、課中、課后常帶著一個又一個的問號潛入知識的深層,多側面、多角度地進一步探究“為什么”“否則會怎樣”等,思維呈現深、活、新。從問卷調查看,學生質疑能力明顯提高。

(2)學生學習主動性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促進了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從下面的調查表就可看出:課堂上,學生能積極思考,樂于合作探究,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后能自覺完成作業。
(3)學習具有獨創性
每一個學生都是“他自己”的理念的落實,學生的大腦解放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了,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一天,一只小猴子上山采來一些桃子。看著紅艷艷的桃子,小猴子忍不住,吃了一個又一個,一下子吃掉了這些桃子的一半,覺得還不夠,又接著吃了2個。這時,小猴數了數剩下的桃子,發現吃了的桃子和剩下的桃子的比是5:3。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猴究竟采來多少個桃子嗎?學生想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如2÷〔(5+3)÷2-3〕×8、(5+3)×2、2÷〔5-(5+3)÷2 〕×8、2÷(1-12-35+3)、2÷(12-35+3)、2÷(35+3-12)等,這多種解答方法,無不體現了學生思維活躍、富于創新的精神。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慧說:“不稱職的老師強迫學生接受真知,優秀的老師教學生主動尋求真知。”實踐證明,教育把學生由一個被動接受者,轉化為一個主動發展者,學生就會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在探究知識中不斷豐富、發展、升華自我,把“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展現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