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扶,鄒蘭花
(江門市新會區結核病防治所,廣東 江門 529100)
結核病是指因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靶器官主要是肺臟,因此在結核病中肺結核較為常見。結核分枝桿菌也可侵及肺臟以外的其他器官,引起肺外結核病[1]。結核病自發現以來就一直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2018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結核病的發病率為61/10 萬,近年來由于結核病防治工作的有序開展,結核病的發病率較10 年前已顯著下降[2-3]。結核病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免疫力低下者、慢性病患者、長期應用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部分惡性腫瘤患者、嬰幼兒、青少年及老年人等。在傳播途徑方面,結核分枝桿菌以飛沫傳播為主,其他傳播途徑較為少見。目前臨床上常聯用多種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但由于耐藥性等問題,導致患者的臨床療效不理想,因此需要不斷改進治療方案,以獲得理想的療效[4]。胸腺肽α1是一種胸腺激素,可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既往的研究證實,結核病的發生、發展均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有直接的關系,因此給予此病患者免疫調節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治療效果[5]。基于該思路,本文將江門市新會區結核病防治所收治的80 例結核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用胸腺肽α1輔助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的效果。
本研究為前瞻性研究。選取江門市新會區結核病防治所2018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收治的80 例結核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患有肺結核,且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中關于肺結核的診斷標準[6];病情首次確診;具備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近期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合并有嚴重的內科慢性疾病;患有精神分裂癥等嚴重的精神疾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使用SAS 軟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40 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4 例,男性16 例;其年齡為19 ~68 歲,平均年齡為(42.04±15.76)歲;其病程為1 ~6 個月,平均病程為(3.05±1.42)個月。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5 例,男性15 例;其年齡為18 ~66 歲,平均年齡為(42.11±15.52)歲;其病程為1 ~7 個月,平均病程為(3.20±1.48)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該所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研究對象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抗結核治療,分階段實施治療方案,方法是:1)強化期治療,予以患者異煙肼(生產廠家: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4021587),口服,200 mg/ 次,1 次/d ;鏈霉素(生產廠家: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0187),肌內注射,0.5 g/ 次,2 次/d ;吡嗪酰胺(生產廠家:河南省福林制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2614),口服,0.75 g/ 次,2 次/d;利福平(生產廠家: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1021905),口服,0.45 g/ 次,1 次/d。強化治療的時間為2 個月。2)鞏固期治療,予以患者異煙肼(同強化期)、利福平(同強化期);乙胺丁醇(生產廠家:成都錦華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1020917),口服,0.75 g/ 次,1 次/d。鞏固治療的時間為3 個月,在此期間視患者的情況調整用藥劑量。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胸腺肽α1進行治療。胸腺肽α1(生產廠家:四川源基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544)的用法是:皮下注射,1.6 mg/ 次,每周2 次(間隔3 d),持續治療5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依據WHO 第四版結核病治療指南[7]制定的療效判定標準,用顯效、有效、無效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肺結核相關癥狀基本消失,肺功能明顯改善,痰涂片檢查結果轉陰,經肺部CT 檢查顯示病灶吸收。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肺結核相關癥狀明顯減輕,肺功能有一定改善,經肺部CT 檢查顯示病灶部分吸收。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肺結核相關癥狀未減輕,肺功能無改善,經肺部CT 檢查顯示病灶未吸收。總有效率=(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 s 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峰值流速(PEF)。采用麥邦肺功能檢測儀MSA99 測定患者的上述肺功能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IgA、IgG、IgM 的檢測方法是: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4 mL,經離心處理后分離出血清,采用多色流式細胞儀(生產廠家:美國BD ;型號:FACSCelesta)測定血清中IgA、IgG、IgM 的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的水平。T 淋巴細胞亞群包括CD3+T 淋巴細胞、CD4+T 淋巴細胞、CD8+T 淋巴細胞,其檢測方法是: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4 mL,經離心處理后分離出血清,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血清中CD3+T 淋巴細胞、CD4+T淋巴細胞、CD8+T 淋巴細胞的水平。
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分別用χ2、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VC、FEV1、PEF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VC、FEV1、PEF 均高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VC、FEV1、PEF 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的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FVC(L) FEV1(L) PEF(L/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0) 2.28±0.58 3.40±0.60 1.62±0.35 2.56±0.42 2.15±0.74 3.25±1.03對照組(n=40) 2.32±0.55 3.02±0.56 1.65±0.33 2.05±0.43 2.20±0.79 2.56±0.88 t 值 0.317 2.928 0.394 5.366 0.292 3.221 P 值 0.753 0.005 0.694 <0.001 0.771 0.002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gA、IgG、IgM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gA、IgG、IgM 的水平均高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gA、IgG、IgM 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A、IgG、IgM 水平的比較(μg/L,±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A、IgG、IgM 水平的比較(μg/L,± s)
組別 血清IgA 血清IgG 血清Ig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0) 1.49±0.12 1.65±0.12 7.39±1.20 15.31±2.05 1.66±0.50 1.95±0.42對照組(n=40) 1.51±0.13 1.55±0.13 7.42±1.18 10.69±1.84 1.71±0.52 1.72±0.40 t 值 0.715 3.575 0.113 10.607 0.438 2.508 P 值 0.477 0.001 0.911 <0.001 0.662 0.014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CD3+T 淋巴細胞、CD4+T淋巴細胞、CD8+T 淋巴細胞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D3+T淋巴細胞、CD4+T 淋巴細胞的水平均高于治療前,血清CD8+T 淋巴細胞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D3+T 淋巴細胞、CD4+T 淋巴細胞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血清CD8+T 淋巴細胞的水平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的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的比較(%,± s)
+++組別 CD3T 淋巴細胞 CD4T 淋巴細胞 CD8T 淋巴細胞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0) 61.38±4.62 66.02±5.82 27.17±4.52 33.46±4.65 34.26±4.15 28.34±3.14對照組(n=40) 60.72±4.58 63.49±4.96 27.24±4.60 29.64±4.85 34.11±4.20 32.06±3.27 t 值 0.642 2.093 0.069 3.596 0.161 5.190 P 值 0.523 0.040 0.946 0.001 0.873 <0.001
結核病患者在發病之初無明顯癥狀,但在潛伏期結束后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出現不同的癥狀表現。例如,肺結核患者的主要癥狀是咳嗽、咳痰等,腎結核患者則以尿急、尿痛等為主要癥狀[8]。但無論哪個部位發生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患者均可出現消瘦、虛弱、低熱等全身性癥狀或體征,只有少數患者在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后無癥狀。目前臨床上對結核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抗結核治療,遵循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常用的治療藥物有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新發結核病患者的治療周期通常在6 個月左右,但視個體差異可適當延長治療周期[9]。上述抗結核藥物在結核病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受到耐藥問題的影響,抗結核治療的療效越來越差[10]。此外,長期使用抗結核藥物還會導致患者的免疫功能失調,可增加其真菌感染的風險。胸腺肽α1是從牛胸腺組織中提取的多肽類激素,其作用是誘導成熟T淋巴細胞的增殖與分化,促進T 淋巴細胞釋放多種細胞因子,以達到免疫調節的作用。結核病的發生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有關。用胸腺肽α1對結核病患者進行治療后,可增加其機體的免疫力,使結核分枝桿菌的載量下降,進而可達到改善其病情的目的。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其FVC、FEV1和PEF 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用胸腺肽α1輔助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的效果較為理想。分析原因可能是胸腺肽α1能提高結核病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本研究比較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的變化,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gA、IgG、IgM、CD3+T 淋巴細胞、CD4+T 淋巴細胞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血清CD8+T 淋巴細胞的水平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IgA、IgG、IgM水平的增高能反映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的增強。CD3+T淋巴細胞、CD4+T 淋巴細胞、CD8+T 淋巴細胞是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標志物,與體液免疫共同參與結核病的免疫抑制[11]。臨床研究表明,當機體CD3+T 淋巴細胞、CD4+T 淋巴細胞的水平升高后,可增強吞噬細胞介導的抗感染作用,選擇性抑制結核分枝桿菌[12]。
綜上所述,用胸腺肽α1輔助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的效果較為理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免疫力,緩解其病情。但值得注意的是結核病遷延難愈,而輔助使用胸腺肽α1能否在本病的長期控制中發揮理想的效果,還有待于通過長期隨訪來確定。因此本研究將繼續保持對該批次患者的隨訪,以明確胸腺肽α1輔助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的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