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琳,鄭艷陽
(長垣市人民醫院 麻醉科手術室,河南 長垣 453400)
全麻手術為外科治療疾病的常用麻醉方式。全麻狀態下,下丘腦調節體溫中樞受到抑制,機體產熱、散熱功能失衡,故體溫降低[1]?;颊叱霈F低體溫后可對麻醉藥物的代謝造成阻礙,進而造成蘇醒時間延長、機體凝血功能紊亂等。因此采取合適的保溫措施預防低體溫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目前護理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發生麻醉低體溫后的干預,預防性干預措施較少。循證護理為護士通過自身經驗及相關文獻,在問題發生前預測其風險,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滿林林等[2]的研究指出,循證護理可減少全麻手術患兒低體溫的發生,并可改善患兒的自主呼吸情況。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將全麻導致的低體溫作為循證問題,以促進患者恢復為目標實施干預,可提高全麻手術患者蘇醒質量及術后恢復情況。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在全麻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行全麻手術的200例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齡24~75歲,平均(43.74±9.84)歲;體質量指數 (BMI) (22.73±0.68)kg/m2;手術類型:開胸手術23例,腹部手術55例,骨科手術18例,其他4例。對照組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齡26~75歲,平均 (44.43±9.43)歲;BMI(22.76±0.76)kg/m2;手術類型:開胸手術20例,腹部手術57例,骨科手術16例,其他7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調節手術室溫度22℃~24℃,濕度40%~60%;術中采用棉被遮蓋非術區皮膚保溫;加濕吸氧;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組采用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①護理人員通過查閱相關權威文獻,預測全麻期間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低體溫預防問題,請教相關專家,結合文獻,總結導致低體溫的因素,如手術室溫度偏低、身體暴露時間延長、體腔開放時間較長、沖洗液及輸注液體溫度較低,針對上述因素制定干預計劃。②術前: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告知其麻醉流程、可能出現的感官異常、導尿管及各種引流管的作用,使患者熟悉圍術期流程,緩解其恐懼、焦慮情緒;術前1 h用水暖毯加熱手術臺,提前將手術室溫度設定為23℃~26℃;術中輸注液體置于2℃恒溫箱中保溫,采用電子加溫器加熱輸注的液體,縮小輸入液體與體溫的差距。③術中:患者入室后用加熱毯覆蓋非手術區,術后每10 min監測1次體溫,患者體溫高于37.5℃時暫停加熱;氣管導管上方與濕熱交換器連接,維持呼吸道溫度、濕度恒定;下肢可穿戴腳套保溫,促進靜脈回流;與醫師密切配合,縮短手術時間。④術后:蘇醒期間,加強對患者體溫及生命體征監測,保證麻醉蘇醒室溫度,用保溫毯或棉被覆蓋,監測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等;適當使用鎮痛、鎮靜藥物,防止患者因疼痛出現躁動。
1.3 觀察指標采集患者麻醉前(T0)、手術開始30 min(T1)、拔管后10 min(T2)、術后12 h(T3)空腹靜脈血,離心,采用放射免疫法監測皮質醇(COR)水平。記錄患者自主呼吸、意識恢復、導管拔除、PACU滯留時間,統計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應激指標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組COR水平存在時間、組間、交互效應(P<0.05)。兩組COR水平在T0~T3時呈升高趨勢,觀察組升高幅度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COR水平比較(±s,nmol/L)

表1 兩組的COR水平比較(±s,nmol/L)
注:F時間=115.979,P時間<0.001;F組間=19.619,P組間<0.001;F交互=3.473,P交互=0.016。
組別 n T0 T1 T2 T3觀察組100 215.19±37.64 227.74±29.55 248.25±29.61 265.98±30.51對照組100 215.42±32.84 247.46±33.25 255.47±28.04 279.42±32.66
2.2蘇醒質量 觀察組自主呼吸時間、意識恢復時間、導管拔除時間、PACU滯留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蘇醒質量比較(±s,min)

表2 兩組的蘇醒質量比較(±s,min)
組別 n自主呼吸時間 意識恢復時間 導管拔除時間PACU滯留時間觀察組100 5.37±0.58 17.37±1.98 24.03±3.48 33.05±4.30對照組100 7.02±0.62 25.96±3.56 31.27±3.75 56.75±6.65 t 19.435 21.087 14.152 29.92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18.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全麻為手術常用的麻醉方式,可減輕患者的痛苦,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然而全麻可阻斷神經傳導并降低機體基礎代謝。低體溫為全麻手術常見的并發癥,可誘發強烈的應激反應,引起機體內分泌紊亂,增加蘇醒期躁動的風險。研究[3]表明,約1/2的全麻手術患者可出現低體溫。因此,探討有效的低體溫干預措施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
本研究將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用于全麻手術患者,結果顯示,麻醉開始后兩組COR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升高幅度較小,提示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可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麻醉及手術均為應激源,機體為適應外部刺激可產生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以保護自身,尤以神經內分泌系統敏感性最高。COR為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敏感指標,受到刺激后,合成分泌量急劇升高[4]。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在術前通過向患者詳細講解麻醉相關知識,減輕其陌生感,使患者內心對將發生的事有心理預期,利于減輕應激反應。手術臺工作人員穿戴衣物較多,手術室溫度普遍為21℃,該溫度對預防術后低體溫無明顯助力。Bindu等[5]的研究表明,手術室溫度設定為23℃~26℃可有效預防全麻期間機體核心溫度過低。本研究通過提前加熱手術臺,保持患者的體溫,同時可避免溫度過高引起醫師的不適,術中下肢套腳套,術后應用棉被或保溫毯覆蓋皮膚,減少皮膚散熱。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自主呼吸時間、意識恢復時間、導管拔除時間、PACU滯留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可提升麻醉恢復質量。低體溫可降低肝臟血流量,加重對肝臟的損傷,導致麻醉藥物代謝速度減慢,延長患者的蘇醒時間[6]。術后繼續應用保溫毯等維持患者體溫,促進麻醉藥物的排出,加快患者蘇醒。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可減少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以患者的需求為核心,提前規避可能發生的風險,并可增強護士的責任感,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低體溫導向的循證護理可減輕全麻手術患者的應激反應,提升麻醉恢復質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