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梅,張偉娜,于子瑞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1周圍血管科,2骨傷科,河南 鄭州 450002)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中異常凝結,導致靜脈血流受阻的現象[1]。下肢DVT發生后輕者可引起肢體疼痛、腫脹,嚴重者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部分患者可發生栓子脫落,誘發致死性肺栓塞。下肢DVT為骨折術后常見并發癥。研究[2]指出,下肢關節置換術后約24%的患者繼發下肢DVT。加強圍術期管理對預防下肢DVT形成意義重大,但常規護理未針對骨折患者的特點進行干預,故護理效果不佳。圍術期快速康復措施在預防血栓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加速康復外科(ERAS)是外科康復促進模式,近年來已被廣泛用于疾病護理,在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方面效果較好[3]。本研究探討ERAS模式對骨折術后下肢DVT形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齡25~75歲,平均(48.91±3.56)歲;體質量指數(22.64±2.91)kg/m2;受傷至救治時間(4.32±1.26)h。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24~72歲,平均(47.29±3.79)歲;體質量指數(22.87±2.87)kg/m2;受傷至救治時間(4.28±1.29)h。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X線檢查確診骨折;②存在明確外傷史;③新鮮骨折;④存在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入組前超聲提示DVT陽性;②近期服用影響凝血功能藥物;③既往接受下肢手術或存在下肢功能障礙;④凝血功能障礙。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常規準備(術前12 h禁食、4 h禁飲);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指導患者康復訓練及日常飲食,給予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出院指導、電話隨訪等。觀察組采用ERAS模式:①成立護理小組,邀請骨科醫師對組員進行培訓,包括ERAS理念、下肢DVT危險因素、臨床癥狀、預防措施等,考核合格后方可為患者提供服務。②護理方案,將“骨折”、 “手術”、 “下肢DVT”、 “加速康復外科”、 “預防”等作為關鍵詞,檢索相關的權威文獻,匯總證據后從ERAS模式術前準備、術后管理、鎮痛、護理措施、功能鍛煉等方面制定干預方案。③ERAS模式:a.術前準備。術前2 h禁飲,6 h禁食,術前2 h指導患者服用糖類溶液500 mL,術前由營養師提供飲食干預,防止營養不良;術前12 h口服非甾體抗炎藥,術前30 min應用帕瑞昔布;針對基礎疾病進行干預,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膝關節運動等。b.術后管理。術后即刻關閉尿管,記錄患者24 h內排尿量,有尿意后打開尿管進行膀胱功能鍛煉,排尿后拔除導尿管;患者意識清醒后指導其飲用溫開水,術后4 h可進食勻漿膳食50 mL,若無不適,30 min后可加倍;術后6 h指導患者使用富含蛋白質、纖維素的食物。c.預防下肢DVT措施。術后即刻、術后8 h、16 h注射氟比洛芬酯,24~48 h指導患者服用抗炎鎮痛藥物,冷敷骨折傷口;用正向的語言鼓勵患者,指導患者通過冥想、聆聽舒緩音樂、深呼吸等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術后早期活動,健側可自主活動后進行踝關節的屈伸、內/外翻、膝關節屈伸等運動,術后第1 d進行下肢訓練,協助患者扶床站立,第2 d進行伸展訓練,每6 h進行1次,30 min/次;術后3~7 d可進行行走訓練;指導患者穿戴彈力襪,晚上脫下。
1.4 觀察指標統計下肢DVT發生率(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下肢腫脹及疼痛發生率。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利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Sysmex CA1500)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D-二聚體(D-D)。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下肢DVT及相關癥狀發生率觀察組下肢DVT、下肢腫脹、下肢疼痛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下肢DVT及相關癥狀發生率比較[n(%)]
2.2凝血指標術前,兩組的APTT、TT、D-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的APTT、TT縮短,D-D水平升高,且觀察組的APTT、TT短于對照組,D-D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凝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的凝血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n APTT(s) TT(s) D-D(mg/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35 31.10±2.86 29.03±3.05*16.43±1.03 15.48±0.90*0.43±0.18 1.02±0.31*對照組35 30.76±2.79 26.91±2.94*16.21±0.95 14.26±1.13*0.40±0.20 1.38±0.39*t 0.503 2.961 0.928 4.996 0.659 4.275 P 0.616 0.004 0.356 0.000 0.512 0.000
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發生骨折患者由于外界創傷及手術治療可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激活機體的凝血系統,導致凝血功能亢進[4]。同時骨折患者手術對患者的肢體活動造成較大的限制,活動量減少,外周血液循環速度減慢,患者繼發下肢DVT的風險較高[5]。因此,給予患者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減少圍術期下肢DVT的發生,提高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骨折手術常規的護理措施要求患者術前長時間禁食禁飲、機械灌腸、術后長期制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對機體內環境穩態的破壞,加重應激反應,降低手術治療的安全性[6]。ERAS理念提倡縮短術前禁食、禁飲時間,鼓勵患者術前早期下床活動,以預防骨折術后血栓的形成[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下肢DVT及疼痛、腫脹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ERAS模式可有效預防骨折術后下肢DVT的發生。常規護理患者長時間禁食、禁飲及灌腸等操作可引起體力不支,并且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延長,可增加血栓發生風險。ERAS模式對骨折患者通過多途徑的預防干預,減輕骨折及手術對機體的刺激,指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穩定機體凝血-抗凝系統,調節患者的凝血功能,利于術后恢復,減少下肢DVT的發生。凝血指標(APTT、TT、D-D)反映機體的凝血功能,骨折手術患者由于創傷及手術的雙重刺激,可激活機體凝血系統,造成APTT、TT縮短,D-D活性增強。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APTT、TT長于對照組,D-D水平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是ERAS模式中,縮短術前禁食、禁飲時間可減輕患者的饑餓感;術前應用糖類溶液可調節胃腸道功能,減輕應激反應對凝血功能的刺激;術后指導患者早期鍛煉,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血液在靜脈中瘀滯;多模式鎮痛可減少炎性因子的活化,降低凝血因子合成,改善血液狀態。
綜上所述,ERAS模式可減少骨折手術患者下肢DVT的發生,改善其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