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鳳
(貴州大學 貴州貴陽 550025)
行政法課程與法學本科教學中的其他課程相比,具有內容龐雜、概念抽象的特點。由于教學時限的壓縮,行政法本科教學往往只能擇取重點、難點進行,學生既無法宏觀上窺知行政法體系,微觀層面上也無法適用行政法技術。行政法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造成學生似懂非懂,沒能真切領會行政法之深刻內涵,進而影響在實踐中的運用能力和運用技術。
近年來學界不斷針對行政法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等方法的引進和運用,讓學生感知行政法實踐的脈絡,增強研習行政法的興趣。行政案例教學的討論和實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在一定程度上對本科生教學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行政法的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師與生的良性互動,也突出了行政法學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當下行政法案例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傳統模式下師生之間的主動與被動關系依然存在,師生之間的不對等性在案例教學中仍舊突出。行政法案例的講授以司法案例為主,案例分析的往往圍繞著預設的標準答案進行,案例講授中充斥著生硬的概念和原理,學生依然是被動的傾聽者。零星的、單一的傳統式的案例教學模式并未產生應有的教學效果,要矯正這種傳統教育模式的認知偏差,需要引入多層次的行政法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對提高和培養法科學生對法律規范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有著重要意義。但目前行政法案例教學的單一化模式,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行政法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進而難以適應法治建設對行政法專業人才的需要。傳統的單一化案例教學模式主要表現如下:首先,在案例選擇上,主要還局限于司法案例,而對沒有進入行政訴訟的行政事例很少關注。而具有爭議性的行政事例恰恰能投射出行政決策的博弈與權衡以及行政機關面對多重、多元利益的衡量,在具體行政管理領域行政決策如何達到最佳性。這些圍繞公共政策正當性的討論,能夠促使法科學生深入行政活動的過程,探究應當如何形成更富有理性的行政政策。[1]其次,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引導學生從當事人何種權利受到侵害?行政主體違反了何種法律規范?相對人應當如何提起司法救濟?法院應當如何判決?等。這些分析方法雖然是行政法學習的必要部分,但是這種分析方法也剪裁了行政法案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遮蔽了案例背后的復雜因素,忽略了當時案例發生的社會環境、國家政策運作,無法超越個案尋找良好的治理政策。再次,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僅從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出發,從規范層面預設標準答案,引導學生尋找到請求權基礎,通過法條釋義,演繹推理出規范層面的結論。這種教學方法固化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無法打通法律規范、國家制度以及治理政策的內在關聯,學生囿于規范,而無法理解和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不能游走于規范與事實之間,不能在現實中反思現有規范的不足與缺陷,更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建議。課堂中的案例分析,為了配合教學或者出題的需要,寥寥數語,往往將案例限制了若干條件,去掉了若干要素,側重如何將法律條款適用于具體案情以及相關概念的推演,使得學生失去把握案例全貌的機會,這種案例成為理解和掌握法律概念和進行理論推理的工具,而不是對如何處理真實事件的實戰演練。[2]這也能從一定意義上解釋,為什么我們很多到了碩士生、甚至博士生學習階段的人,面對一個真實發生的錯綜復雜的案例可能出現的“失語”現象。這種“黑板行政法學”[2]的教學方式,學生無法感知現實行政法的復雜性和真實性,也無法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繼受于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法教學,向來注重理論與法條的研讀,在案例分析過程采用演繹邏輯的論證方式,對案例分析秉持“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三段論慣性推理思維。這種學習方法固然重要,但是缺乏對案例的研讀與分析會導致歸納推理的論證邏輯有所欠缺。行政法作用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法學基礎理論課程,僅有理論的講授和傳播是遠遠不夠,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必不可少。學生們唯有通過案例分析,實務訓練方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真正的掌握行政法的核心要義與精髓。
行政法學作為一門規范行政權力運用的學科,尤其是隨著現代行政的發展,大量的經濟社會問題都需要依靠政府的介入和管制。這一背景下,單純的合法性審查難以回應現實需求,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最佳性[3]已然應當成為法科學生在行政法課程中被察覺和感知的。因此,圍繞政府的管制政策必然會引發諸多爭議,由此引發和形成的社會事件應該納入行政法學的分析框架,由此更能形成學生行政法學體系的全局觀。行政法案例教學不僅需要關注司法案例,更需要關注行政實例。行政實例在行政法案例教學中的大量引用符合現代行政法學范式轉化的趨勢?,F代行政管理活動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專業活動,在某一具體領域中,行政機關往往需要動用各種手段進行管制,很難說哪一種手段是最重要的,更難以人為地將復雜的管制活動劃分出眾多的“抽屜”。[1]相反,圍繞某一具體管制政策的得失,各方利益群體都會有不同的態度和行動。對行政實例的分析無疑契合了這一新的發展趨勢。行政實例存在于各種具體地行政管制活動中,直接反映了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從行政法原理對這些活生生的事件加以分析,無疑能夠解決真實世界中所存在的管制難題,從而大大提高行政法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回應能力。例如,在環境規制、安全規制等領域,除了行政主體和被規制者之外,還有通過規制將獲得利益或者受到不利影響的利害關系人等,而應當在綜合判斷規制者、被規制者和利害關系人以及公共利益的需要之基礎上,做出是否適用比例原則進行規制的決定。[4]
回顧行政法學的發展和演變史,就會發現行政法是一門對時代機能的轉變回應最為迅速、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的學科。我國行政法的發展從最初“控權法”,發展到回應政府實踐的新需求的行政指導、行政契約、行政計劃等等一系列行政行為的出現,信賴保護、信息公開、說明理由等新的程序法原則和制度充實在行政法總論中來。因此,行政法課程教學需要涵蓋如何對政府權力實行有效控制、司法權和行政權的界限劃分等內容。課程案例不應僅僅局限于司法案例,而應拓展至現代行政權運行全過程行政案例?,F代行政的功能主義,需要我們突破傳統單一化的案例分析模式,多層次的案例教學模式能更好詮釋與嫁接新時代行政法學的課題。

表1 單一化行政法案例教學與多層次行政法案例教學模式之區別
行政法案例教學的多層次結構的展開首先是案例的選擇。多層次案例教學與傳統的單一的行政法案例教學模式的區別在于在案例的選取上堅持司法案例與行政實例并重的基本原則。尤其要關注在不同行政管理領域發生的熱點問題納入行政法學的分析框架和視野中。選擇的標準應當堅持時代性、典型性及爭議性。首先,案例的選擇應當具有時代性。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挺進,社會結構不斷變遷,人們權利意識逐漸覺醒,行政法相關的新問題不斷涌現。例如伴隨著城鎮化進程中的行政拆遷,食品安全和藥品安全問題,環境保護問題都成為具有鮮明時代特性的政府管制問題展現在大家面前,此類問題的解決是不同利益的協調、取舍,值得我們運用行政法的視野去關注。其次,案例選取應當具有典型性。典型的案例更能引發同學們的思考與興趣,也能更好地說明行政法相關的理論知識與規范理解。此外,案例的選取還要具有爭議性。如果行政法案例所反映的問題比較單一,案件的裁決結果爭議不大,大家的認識也相對統一,不利于學生多維視角的訓練。而具有爭議性的案件,往往會出現多元化的解決方案和觀點,學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視角進行分析,既可鍛煉論辯的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對合法行政、正當行政的理解與適用。
行政法案例的研習,應結合規制分析方法與傳統案例分析方法兩者之優點,在分析權利與救濟之后又延伸出制度與程序、政策與策略層面的考量,開闊了行政法的教學視野,使學生對真實個案的分析兼顧政策反思的功能。第一層次是我們所熟知的傳統以請求權為基礎,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和法律適用問題為核心的分析方法,從權利和救濟層面,以法院的視角來審視個案所涉的法律問題。第二個層次,以當事人主張的權利救濟背后相關的制度與程序為出發點,超越個人之間的爭點,更超越法院的考量,從整體制度的內涵與程序,探究事件發展過程中各種權力部門之間的互動。第三個層次,在案例檢討和制度考量的基礎上,就整個體制運行的政策和策略層面予以審度。實際上是對政府對該案例所涉及的行業的規制政策和規制手段的整體考量。[5]實際上,三層次分析方法是在傳統的分析當事人權利義務紛爭為第一層次分析的基礎上,架構制度與程序以及政策與策略兩個面向的考量,此種多層次的分析方法,在注重私權救濟之外,進一步就個案背后所隱藏的制度與政策面向的問題做深入探究,從而使行政法的案例分析具有了政策反思的功能。[2]
與預設標準答案,缺乏互動辯論的單一化教學模式相比,互動與論辯是行政法案例教學多層次機構的典型特征。案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啟發學生思維,尋找現實問題可能的解決途徑,并在相互論辯過程中謀求最佳方案。在多層次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時常鼓勵學生對老師的觀點提出質疑,并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過程中不斷給自己設問,通過不斷設問的方式,層層追究,漸進思考,尋根溯源,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通過師生之間這種經常性的互動,一方面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接受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授課的重點及進度,另一方面,學生能夠沿著老師的授課思路繼續思考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開闊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