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航 陳美霞 鐘玉芬 方文 趙麗娟 陳淑珍 朱喬 黎炳祥
兒童CAP 主要指患兒在醫院外感染病原微生物所引發的肺實質炎癥,也包含存在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入院后于潛伏期發病的肺炎[1]。兒童機體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抵抗能力差,若未積極控制病情進展,可能會引發重癥肺炎,威脅其生命安全,需要積極開展科學治療。支氣管鏡近年來在臨床兒童呼吸系統重癥及各種疑難雜癥診斷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術能夠將呼吸道分泌物快速清除,而鹽酸氨溴索作為一種化痰藥物,能夠刺激呼吸道表面活性劑的形成,還可對漿液性與黏液性液體的分泌起到調節作用,并改善呼吸道纖毛區與無纖毛區的黏液消除作用,使痰液及纖毛的粘著力下降,促進痰液咳出[2]。本研究對本院CAP 患兒開展支氣管鏡下鹽酸氨溴索肺泡灌洗術治療,分析其實施效果,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3~1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CAP 患兒為觀察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8∶12,年齡6 個月~12 歲、平均年齡(6.25±2.04)歲;觀察組男女比例19∶11,年齡7 個月~12 歲、平均年齡(6.29±2.01)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項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兒均與CAP 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家屬均已簽署有創操作診療同意書。排除標準[3]:近期已接受過抗生素治療;存在免疫系統性疾病者;配合度較差者;對氨溴索過敏者。
1.2方法 兩組患兒均術前禁食時間>6 h,禁飲>4 h;手術正式開展前0.5 h 將阿托品0.01 mg/kg+咪達唑侖0.1 mg/kg 予以患兒靜脈推注,患兒鼻黏膜及咽喉處采用2%利多卡因霧化吸入實施表面麻醉;術中借助2%利多卡因對氣道進行表面麻醉,同步插入支氣管鏡(視新QG-3320,外徑3.1 mm);沿患兒鼻腔進鏡,緩慢置入支氣管鏡后使用生理鹽水實施多次小劑量灌洗。對照組:額外應用溫生理鹽水灌洗肺段。用量:6 個月~2 歲患兒每個肺段單次劑量3 ml;2~12 歲患兒每個肺段單次劑量5 ml;若患兒胸部CT 提示多個肺段病變,則對多個肺段實施灌洗。
觀察組:將吸入用鹽酸氨溴索溶液(Hanmi Pharm.Co.,Ltd.,注冊證號H20190041,規格:2 ml∶15 mg)先使用生理鹽水進行稀釋(稀釋方法為2 ml∶15 mg 稀釋至15 ml∶15 mg),再灌洗肺段。用量:6 個月~2 歲患兒每個肺段單次劑量3 ml;2~12 歲患兒每個肺段單次劑量5 ml;若患兒胸部CT 提示多個肺段病變,則對多個肺段實施灌洗。
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后兩組患兒均根據肺泡灌洗液病原學結果及診療常規進行抗感染及對癥支持治療。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癥狀改善情況:包括發熱持續時間、咳嗽持續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②療效判定標準: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白細胞計數復常、胸部CT 顯示肺部炎性病灶吸收>80%為顯效;癥狀及體征明顯緩解、白細胞計數基本復常、炎性病灶吸收50%~80%為有效;上述情況均無明顯改善為無效[4]。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肺功能指標:測定兩組治療前后MVV%pred、VT、TPTEF/TE 及VPEF/VE。④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兒血清標本2 ml,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IL-6、IL-23 及TNF-α 水平。⑤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塑形性支氣管炎、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低氧血癥、發紺。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發熱持續時間、咳嗽持續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

表1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n(%)]
2.3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VT、MVV%pred、TPTEF/TE 及VPEF/VE 比 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T、MVV%pred、TPTEF/TE 及VPEF/VE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4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IL-23 及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6、IL-23 及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5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CAP 屬于臨床呼吸內科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既往常規采用的霧化吸入給藥方式能夠確保藥物直達患兒氣道炎癥部位,縮小機體與藥物的接觸范圍,提升氣道局部藥物濃度,以發揮良好藥效[5-8],但針對重癥患兒起效甚微。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術主要借助支氣管鏡向患兒肺部感染部位注入生理鹽水,開展反復多次沖洗,促使痰液稀釋,觀察灌洗液顏色轉為澄清時,即可停止灌洗[9-11]。近期,臨床又提出將生理鹽水更換為具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以獲得更為顯著的療效。
張志梅等[7]學者報道中發現,電子支氣管鏡保留灌注藥物,能夠有效提升難治性CAP 患兒潮氣呼吸肺功能,降低其肺泡灌洗液炎癥因子水平。鹽酸氨溴索作為臨床應用廣泛的祛痰藥,其能夠有效溶解氣道分泌物,從而排出粘痰。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發熱持續時間、咳嗽持續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支氣管鏡能夠對肺部病灶具體位置予以準確辨別,并對支氣管腔進行引流,能夠有效清除患兒氣道內淤積的痰液,起到凈化作用,從而縮短患兒癥狀及體征持續時間[12-15];同時,將化痰藥物(吸入用鹽酸氨溴索)加入灌洗液內,能夠通過局部針對性給藥減輕藥物副作用,確保無肝臟首過效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氨溴索能夠刺激機體大量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使患兒肺泡表面張力降低;本藥還可對氣管纖毛擺動起到增強效果,促進分泌物排出[8]。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及治療后VT、MVV%pred、TPTEF/TE 及VPEF/VE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支氣管鏡下肺泡灌洗術中配合使用化痰藥物能夠先對兒童呼吸道內過于粘稠的痰液進行稀釋,加快痰液的排出,以確保患兒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態,恢復其換氣功能,從通氣、換氣兩個方面綜合改善患兒肺功能指標[16-18]。本文分析還得出,治療后,觀察組IL-6、IL-23 及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示支氣管鏡下鹽酸氨溴索肺泡灌洗術可對患兒體內炎性介質的大量釋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從而減輕其炎性反應,避免液體大量滲出,緩解支氣管水腫癥狀及對肺泡上皮造成的損傷[19,2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經氣管鏡下給藥可直達病變肺段的肺泡表面,能夠快速發揮作用以降低患兒院內感染風險,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此次試驗仍存在一定不足:選取的研究樣本數量過少、未考慮其他因素對療效造成的影響、研究時間較短等;今后臨床可擴大樣本選取數量,積極排除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客觀因素,延長研究時間,進一步探討支氣管鏡下鹽酸氨溴索肺泡灌洗術對臨床CAP 患兒的意義。
綜上所述,支氣管鏡下鹽酸氨溴索肺泡灌洗術開展后,可快速改善CAP 患兒癥狀及體征,促使其療效提升,還可改善患兒肺功能,減輕其炎癥反應,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