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尉虹
(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 浙江嘉興 314500)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1]。”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原點。然而,隨著物質生活的豐盈,人們忽略了對生命的關懷與呵護。高中生正處在成長關鍵期、心理“斷乳期”,身負繁重的學業壓力、激烈的考試競爭和父母過高的期望,存在著一些生命困惑,折射著個體生命意識危機。
個體總是在復雜的環境中成長,受到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學生面臨的生命意識危機,其本質是教育面臨的生態危機。為擺脫這一危機,中學生需要建立一種生態思維,構建浸潤生命意識的“生命——教育”生態,推動個體生命不斷發展完善。課堂教學是學科教學的主陣地,歷史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因此,將生命教育與歷史學科融合,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生命,推動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從自發走向自覺,進而內化為自我認識。這不僅是培養當代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基礎。本文整合了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相關內容,以“全球航路的開辟”這一人類歷史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發掘生命教育因子,引導學生在與自我、自然、他人與社會的交往中,了解生命發展規律,感悟生存意義,在高中歷史課堂構建“生命——教育”生態。
15-16世紀之交,全球航路的開辟,使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無數的航海家面對茫茫的大海、未知的命運,義無反顧。文藝復興中復蘇的人文主義無疑是其內在的思想動力。“美比歷史更真實[2]?!苯處熗ㄟ^引導學生欣賞文學藝術中蘊藏的美,感受新思想的萌發與滋長,省思該時期人文主義的內涵,激發學生追尋自我存在的意義,確保生命在場。
中古時期的西歐神權至上,充斥著禁欲苦行、愚昧迷信、麻木服從,人性在強大的神性面前顯得渺小而卑微。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欣賞拉斐爾的《椅中的圣母》,感受溫柔、祥和,充滿著人性與母愛光輝的圣母形象。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認同上帝創造了人,但上帝不是為了奴役人而創造人,而是把人放在世界的中心和主宰位置,讓人來統治世界,完成神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創造世界。這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現世的幸福,人人都有追求財富、榮譽和愛情的權利。正如彼特拉克宣稱:“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蓖高^圖片背后思想內涵的解讀,學生不僅看到驅動航海家們遠行的最本真的人性,也看到生命最質樸的存在,體現對生命起源的敬重。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對人性的探討進一步深入。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寫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貴!在才能上多么無限!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弗洛伊德曾說過:“言辭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請學生朗讀劇作,細細品味莎士比亞傳達的綿延思想。他以優雅流暢的語言、豐富細膩的情感、雋永深刻的哲理,描寫、抒發、刻畫了復雜的人類內心世界,歌頌人性的高尚與尊嚴。人文主義者認為,人高于一切,人生的唯一目標是追求幸福。人創造自己、完善自己的人生責任具有頭等重要的樂觀意義。因此,人自然而然地在實現自己的尊嚴、價值、潛力的同時,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現實世界中。學生在理解全球航路開辟的思想動力內涵的過程中,遷移體驗,感受自身生命的高貴與尊嚴。
鼓勵冒險的人文主義、牟利的欲望和機會、迫切虔誠的布道需求在歐洲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推動力。此時的歐洲“像一個靠他人‘通過墻上的縫隙喂養的巨人’,隨著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識的增長,牢獄的圍墻已不能長久地禁錮住他”。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進一步轉向,即從關注虛無縹緲的上帝和自己的內心世界,到熱衷于探求前所未有的地域和自己的物質世界。全球航路的開辟是人類熱衷于對自然探索的表征,學生體驗著全球航路開辟的艱辛歷程,認識到人有能力探索新的未知世界,延伸生命“廣度”。人類不是自然的仆從,也不是自然的主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
……
1642年,塔斯曼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
1610年,哈德遜探索北冰洋通往亞洲的航路
1578年,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567年,德瑞克從英國出發橫越大西洋到達加勒比海
1540年,費爾南多·德索托到達美國密西西比河
1535年,雅克·卡蒂亞航行到加拿大圣勞倫斯灣
1534年,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巴倫支航行北冰洋地區
1522年,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
1501年,阿美利哥·維斯普西到達南美洲東海岸
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
1497年,卡伯特父子發現紐芬蘭島
1492年,哥倫布到達西印度群島
1487年,迪亞士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1415年,亨利到達東非、亞速爾群島等地區
教師通過上述時間數軸,拉長歷史縱深,塑造航海時代的群像,讓學生整體感知歐洲人駕著前程遠大的浪潮——最終將吞沒整個世界的浪潮——前進。歐洲人在全球航路開辟的過程中表現出果敢、堅毅,折射出人類直面自然未知的坦然與勇氣。但航海家們面對著的浩瀚大海、洶涌波濤和猛烈颶風,無不透露著自然力量的偉大,從而使學生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此作為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
左圖右史是傳統治史方法。教師教學時,利用教材第39頁上15世紀和16世紀兩張地圖的對比,使學生體會全球航路開辟的成果:哥倫布發現的美洲新大陸為我們熟知,但仔細觀察可發現,地圖底部有一塊超級大陸——澳大利亞,繼而補充從古希臘羅馬對未知南方的想象到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對澳大利亞的早期探訪,最后英國成為解開“南方大陸”之謎的最終解開者等史實。這樣不僅使學生擴大視野,關注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拓寬空間領域,而且逐步形成世界之下的全新視角。其實,早有學者指出:17-18世紀澳大利亞地理大發現是世界史上僅次于哥倫布發現南北美洲新大陸的重大事件[3]。新教材“全球航路的開辟”一課,除介紹傳統的四大航海家外,還增加“其他航路的開辟”這一子目,糾正了長期對“新航路開辟”概念的狹隘理解,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深入分析新教材“走向整體的世界”這一單元的時代特征,形成完整的歷史認知。這也是結合學術成果準確理解新教材編寫意圖的應有之義。
真正的生命意義,必須是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公共意義,對絕大多數甚至所有人都該是有效,是積極地和他人建立關系,為他人帶來快樂,以合作的方式達成共贏的目標[4]。人不是孤立存在著的,只有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錯綜復雜的關系中才能不斷疊加人生厚度,提升生命發展的社會空間。
植物、糧食作物、動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其他歐洲水手的遠航探險以后,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傳播,史稱“哥倫布交換”。它涉及很多根本不同的動植物品種與疾病,比早先的物種交流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教師在教學時設置任務,《哥倫布日記》的相關史料改編成劇本形式,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會全球航路開辟的影響。表1是部分學生劇本創作的思維圖。

表1
劇本的創作是學生將歷史感悟遷移到現世生活的體現。劇本的打磨是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深入認識,有助于學生理解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復雜關系。通過角度切換,實現用生命去呵護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用生命去燦爛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確定起人內在不可讓渡的尊嚴,滋養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
生命是復雜而立體的存在。莊子就曾提出過“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描述。為了使有限的生命獲得更大的社會價值,生命個體須學會處理好與社會的關系,培育社會屬性豐富的生命,以便使個性變得更豐滿而舒展。全球航路的開辟開啟了人類新的歷史,在全球產生深遠影響。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哥倫布日”為切入點。歐美很多國家將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的那一天進行隆重紀念。他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不倦的追求和大無畏的精神鼓舞了西方世界的很多人。他大航海的業績讓后人長期“享用”?!案鐐惒既铡痹谖靼嘌朗菄鴳c日,在美國是全國性的假日。不同的地方基于不同的立場賦予“哥倫布日”不同的名稱和內涵。筆者要求學生為各地代言,依據歷史史實說明理由。見表2

表2
全球航路的開辟開啟了一個全世界各民族永久和持續互動的進程,改變了國際格局。教師通過開展課堂辯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明的多樣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思維深度發展中培育包容心。
《周易》載“天地之大德曰生”,普羅塔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對于生命問題的思考古今中外一直未曾中斷。生命教育不應該是一個孤芳自賞的概念,而應該有機滲透在學校各科課程教學之中,構建“生命——教育”生態,治愈當代中學生遭遇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三重分離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