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 陳艷慧 丁連猛
(吉林農業大學 吉林長春 130118)
2015年,我國授予碩士專業學位 31.27 萬人,占全部碩士學位授予數的49.3%,實現了應用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培養并重的局面[1]。然而,新時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轉型過程中問題凸顯。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之后,教育部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學質量。但對于專業學位的質量評價體系還不健全,沒有制定專門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標準,如學位論文選題類型、學術成果的要求以及學位論文呈現形式、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等。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切實提高研究生實踐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現實情況來看,專業學位研究生評價體系以及學位授予標準仍然沒有擺脫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用考核代替評價,只對研究生達成各培養環節目標進行考核,缺乏進行整體全面性的分析,造成不能及時地發現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短板,忽視了評價對研究生發展的作用。盡管各類院校都有不同的培養特色,但仍沒有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教育發展質量評價體系,在現行的評價體系中,還是側重以學業結果為導向進行評價,存在評價內容缺乏廣泛性,評價主體單一,只對研究生學業水平進行評價等問題。科學的評價體系應以過程為導向,從學校、導師、研究生三個維度進行整體評價,為學校發展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
本文結合農業碩士培養特點,構建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特色的教育發展質量評價體系。
研究生教育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體系包含了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模式、培養過程、培養保障和發展質量。因此,評價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維度是廣泛且復雜的,是應包含顯現特征、隱含需求、過程投入、產出成果、多方評價等要素的綜合評判。
農業碩士培養應以需求為導向,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知識獲取能力、應用動手能力以及獨立承擔技術研究或管理工作能力的培養。建立學校-學院-學科的三級評價體系,由學校統一制定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評價指標,再由各學院、學科細化具體方案和量化指標,明確以學校、指導教師和研究生作為質量評價體系的主體。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提出了評價CIPP模式,現已廣泛應用于教學、課程等各類教育評價之中,對教育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
設計專業學位研究生評價體系依托特定結構框架,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科學地制定各級評價指標,并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和經費投入,全力保障每一級指標的實現。
運用 CIPP 評價模式,從教育基礎、教育投入、教育過程、教育成效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制定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質量評價的各級指標,詳見表1所列。

表1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質量評價的各級指標
(1)教育基礎評價
教育基礎評價主要是在特定環境下評價目標方案的需求、問題、資源和機會,主要包括生源質量和培養環境的評價。
①招生選拔
優質生源是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先決條件。為提高招生選拔指標的實現程度,一是國家應繼續增加專業學位招生規模和類型結構的調整,提高社會各界對專業學位教育的認可度,提供更多適合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增強考生選擇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信心。二是分類建立選拔機制,針對不同類別的培養類型,制定不同選拔側重標準。專業學位研究生選拔除要考察學生是否具備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更要注重專業技能的考察。例如,在復試階段,應重點考察考生在本科階段發表成果或科技發明情況,以便客觀掌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學術發展潛力。三是學校配套制定一系列相關保障制度。通過多渠道進行廣泛宣傳,拓寬招生途徑,提升學校、學科和導師的學術吸引力,通過設立優秀生源獎、學業獎助學金、國家獎學金、貧困生減免學費等獎助政策,吸引更多的優質生源。
②培養環境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一般是按照學科的培養方案所規定的各個環節,由研究生完成各個培養環節來達成培養目標。所以,對培養目標進行評價也是對各個培養環節進行一次結果性的實測。農業碩士培養目標的評價要理論與實踐并重,注重實踐性,兼顧學術性,以滿足社會行業發展需要。
管理制度評價是教育評價中必不可少組成部分。通過管理制度評價,能及時發現問題及制約發展的掣肘。
(2)教育投入評價
教學投入評價是指學校和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及其配置情況,主要包括師資隊伍和培養條件評價。
①師資隊伍
建立嚴格的專業學位導師遴選和考核程序,依據實踐性和學術性兼備原則,指標重點關注有行業、產業實踐經歷或有主持行業、產業項目課題研究的經歷的優秀教師擔任專業學位指導教師,以及行業、產業導師選聘制度,考核由校內導師和行業專家共同參與專業學位培養的“雙導師”制度。加強校外導師對研究生學業指導頻次的跟蹤考核,將“導師指導研究生時長情況”“研究生參與導師科研課題情況”等指標作為考核重點。同時,校-院兩級應建立激勵機制,在招生指標給專業學位導師給予傾斜支持,逐步解決專業學位導師隊伍數量不足的問題,進而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
②培養條件
培養條件是研究生開展實踐鍛煉和科研實驗的基石。培養條件評價主要從學校及導師的經費投入、實驗設施設備和學校館藏圖書或數據庫等方面能否滿足研究生進行創新研究能力培養進行評價。
(3)教育過程評價
教育過程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教學和專業實踐評價。課程教學是研究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基礎,專業實踐是研究生理論知識聯系社會實踐的有效途徑。
①課程教學
為體現課程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學校應從學生評教、教師評教、專家評教三個維度全方位進行評價。在評價方式上,應跟學術型課程教學區分開來,根據農業碩士培養特點,建立符合實際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及運行機制。學生評教是對教師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活動進行評價[2];教師評教是教師對所教課程的自我評估;專家評教是聘請行業專家對研究生課程教學效果進行整體評價通過聽課、檢查教學材料、考核方式和課程建設等活動,給出客觀的評價意見,促進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②專業實踐
傳統研究生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觀念仍然存在[3],系統的專業實踐是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指標體系注重校內教學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專業實踐與論文工作相結合。一是由學校依托省農科院相關科研機構、研究生工作站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專業實踐基地及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組織和選派研究生進行專業實踐,實現資源共享。二是進一步整合校內教學資源,鼓勵有條件的院系依托校內實驗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平臺,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以專業課程實踐和科技技能訓練為主的專業實踐。三是學校應持續加大培養經費投入,改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環境,建立一批實踐創新示范基地。建立完善實踐基地管理制度,充分發揮校外實踐基地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4)教育成效評價
教育成效評價是評判計劃實施及完成的情況,是一種結果反饋評價,主要包括學生能力和就業發展評價。
①學生能力
論文質量包括論文從論文選題-中期檢查-論文評審-論文答辯等關鍵環節的制度保障、獲優秀論文情況、發表學術成果情況等指標。分類制定學術學位論文和專業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明確細化各不同培養類型學位論文的評審、答辯標準,促進高水平學術成果和優秀學位論文的產出。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應緊密貼合專業實踐領域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具有實踐應用價值和可操作性。開題要評估所選課題的研究價值意義、科學性和合理性,判斷是否滿足專業學位論文的要求,論文應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期考核要對論文所要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案以及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指導研究生按照技術路線開展研究工作。
②就業發展
就業發展包括就業情況和畢業后的發展情況,重點關注畢業生就業率(含升學)和就業去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等。近三年,我校應屆專業學位畢業生就業率(含升學)在85%以上,就業去向一般為國有企業、黨政機關、私營企業、三資企業,及其他事業單位,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專業知識理論水平、實踐操作能力以及解決生產實踐問題能力滿意度較高。同時,針對本行業發展需求和期望目標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評價標準提出反饋和建議,對學校進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深層次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評級體系一級指標主要是從學校層面監控入口和出口質量,以及中間培養環節的四個核心指標是否達標,是質量控制體系的宏觀數據鏈,具有決定性作用,可以體現學校辦學實力以及校際合作水平;二級指標主要是從學校各個部門層面監控生源結構,師資水平,教學效果,實踐成效,論文質量以及就業發展措施等,是中觀層面的指標控制,可以體現部門之間以及部門與學校之間協作的緊密程度以及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合作水平等;三級指標主要是從微觀層面監控培養環節,包括教學資源存量,教學實踐基地使用效率,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實踐時間,師生協作創新活動,就業率及滿意度等,微觀指標數據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終端數據,是全過程培養重要評價觀察點。
本指標評價體系可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質量的評價與評估提供參考和借鑒。各級指標的設定實現了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全流程進行監控,重要環節和關鍵節點可控、可察、可預警,切實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輸出和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