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芳
(廣州市南沙區金洲小學 廣東廣州 511458)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強調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凸顯教學內容的人文性及教學手段的工具性也成為了當下語文教師的研究熱點。筆者有幸在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江偉英廣東省名師工作室下跟崗學習,對可視化思維工具及使用技巧有了較深的認識和理解。本文以《桂林山水》一課教學為例,嘗試在小學語文課中應用可視化思維工具,以繪圖思考為起點,引導學生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敢于嘗試和創新實踐,在繪圖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綜合運用、細致分析、理解和歸納、大膽創新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品質。
華東師范大學劉濯源教授在對“知識可視化”的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思維可視化”的概念,思維的可視化強調思維過程的直觀呈現及抽象思維具體化,借助系列圖形技術工具讓思維更容易被理解、記憶及傳遞,這就是廣義上的“可視化思維工具”,常見的“可視化思維工具”有思維導圖、蝴蝶圖、環狀圖、韋恩圖、“X”線圖、橋型圖、魚骨圖、年輪圖等[1]。
思維導圖也被稱為“樹狀圖”,它是以圖像加文字的形式進行思維和記憶的一種工具,同時也是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茂的特點,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皩D導學”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它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克服容易在思維過程中排斥心理,有利于學生在導圖的產生過程展開聯想,凝聚對語文知識的感性理解、自主構建知識模型,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品質,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圖1 思維導圖節點分支簡圖
認知發現理論認為,學習實質上就是學習者通過聯系同類事物或知識,并把這些同類事物或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而根據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學生素養評價項目PISA的評價結果表明,能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并善于規劃滿足自身學習需求內容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也更少。如何在學習過程中創設利于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親歷思維發生、發展和應用全過程的有效教學情境就變得尤為重要,而學科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就發揮了很好的腳手架作用。學科思維導圖關注學習者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的基礎上,以網絡分支結構從“由粗到細”“由點到面”描述文章的脈絡;并通過深入文本,理解語言,結合自身個性繪制出色彩繽紛,形狀各異的思維導圖大體,在此過程中建構已經內化的知識體系。
在本環節中,筆者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將所學知識融入情境,引導學生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并將兩者聯系起來,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獲得所需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共鳴,有所感悟。實施關鍵在于激趣導入后,讓學生通過默讀、小組讀、齊讀等選擇喜歡的形式掃清文字障礙,對文本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理清脈絡,明確中心,讓學科思維導圖的生根發芽提供土壤。如《桂林山水》一課中,教師通過播放桂林旅游景區的宣傳短片,讓學生通過視覺直觀地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在揭題后,教師拋出問題:(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2)自由朗讀,找出文中寫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自然段。同時,通過第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對于本課的思維導圖已有初步的雛形,大體的框架已在大腦中生成,嘗試完善第一節點的思維導圖分支。
在本環節中,學生通過學習自主構建的思維導圖過程中,所繪制的分支數往往取決于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深度。導圖的形象化與結構化有助于學生理清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思維順序,同時也表征了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討論概括出各層的大意,最后濃縮成關鍵詞。若文章的中心不明確,或不能肯定的情況,以“?”代替。那怕是一個“假定中心”在已有想法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確定“中心節點”,并分級進行節點的鋪設。
然后,根據關鍵詞,使用線條連接節點。學生根據思維節點的概括進一步理清文章中的知識脈絡,并根據閱讀感受,結合文章內容,用線條(帶指向性的用箭頭線;各級節點用不同的線型表述)逐一連接各級節點。
最后,結合內容合理添圖上色。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與喜好,聯系生活實際,給每個節點加上合適的圖形和顏色。此舉更利于學生的交流和記憶,也更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
如在《桂林山水》四個自然段的學習中,筆者關注學生對知識結構的自主構建,抓住各自然段的寫作特點,通過一系列有利于知識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賞文析句,讓學生直面思維的發展過程,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構建思維導圖。
(1)學習第一自然段。小老師朗讀。思考:這個自然段中,哪個詞能突出桂林山水地位呢?(板書:甲天下)理解“甲”字的意思。教師提問:這里的“甲”指的是什么?
(第一)“甲天下”的意思是什么?(天下第一)本段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并板書:總起句、引用。過渡提問: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呢?從課文中哪些內容可以看出來?
(2)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默讀。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哪些句子寫出了漓江水的特點?師生對話:交流漓江水的特點,最后歸納出漓江水的三大特點。板書:靜、清、綠。把原文句子改為:漓江的水很靜、很清、很綠。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讀,體會作者具體形象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板書:對比:大海、西湖。④學生自主完善第二節點的思維導圖分支。
(3)學習第三自然段。教師提問:桂林的山有哪些顯著的特點?板書:奇、秀、險。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關鍵句子,表達出對桂林的山感受。通過讀一讀、找一找、比一比、寫一寫、畫一畫的方法,以小組交流的形式合作探究,教師巡視點撥。④小組合作完成繪制本節點關于桂林的“山”的思維導圖分支,小組代表上臺匯報。
(4)學習第四自然段。多媒體展示桂林山水的美麗風光圖片,老師朗讀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有什么感受?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板書:空中、山間、小舟;首尾呼應。完善思維導圖的本節點的思維導圖分支。

圖2 桂林山水板書
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吸取到別人的成功與失敗之處,互相共享獲得的有用信息,這樣一來,就達成了1+1>2的良好局面。另外,還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更能提高學生間的合作、溝通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形成了初步的批判性思維以及由此產生的包容學生個體差異的能力。但以“畫紙”“畫筆”“顏色”“形狀”,容易讓部分學生分散注意力,在教學中應注意把握“語文”本質。本節課有別于常規的說教課堂,借助思維導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逐步生成,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關鍵能力為主,繪畫圖形為輔的準則,必須在把握課文的同時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為根本。

圖3 部分學生成果展示圖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老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適時給予點撥與解答,對學生的行為和成果進行鑒定和評價。這樣會有助于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更積極學習,也有助于老師及時根據學生問題調整教學策略或教學方案。在學生經過自主構思再到小組合作修改的基礎上,學生已初步達到教師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又出現不太規范的行為或現象時,教師有必要通過給學生進行示范性演示,這樣既補充學生在構思過程中的遺漏,又能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
學生的作品成果展示是“作品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經過漫長曲折的學習、討論、思考、繪制、改良,最終繪成一副別具一格的,自己獨立完成的思維導圖作品。這時,不管學生的作品是優是劣,都是學生的獨創的心血結晶,富有個性的作品,應當給予肯定。學生在完成作品過程中產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當教師通過家長群共享或制作成展板,投稿參賽,甚至在網絡上發布展示學生的作品,對學生將會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學生會更自信,更樂于通過思維導圖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3]。
科學的學習方法如同一座橋梁,將通往勝利的彼岸。在知識劇增、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在不斷學習中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社會競爭力。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將抽象思維具體化、復雜思維過程形象化的特性,有利于幫助學生在面對繁瑣復雜的語文知識時利用簡潔明了的直觀導圖把握主線,理出要點,從而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有利于挖掘學生多元化的智力潛能,提升思維技巧,提升學生的概括力、記憶力、組織力與創造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