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芊菲 葉瑩瑩 姚丹妮 唐彩寧 梁子婷 李嘉敏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廣東廣州 510633)
“五育”指的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教育。“德育”旨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意識與道德品質;“智育”賦予學生系統的知識文化和專業技能;“體育”有助于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美育”幫助學生增強審美意識,發展其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勞育”則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意識與能力。“五育”是作為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統一整體,不可分割且相互滲透。“雙創”,即創新和創業雙重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創業的能力。“雙創”精神包括首創能力、冒險精神、創業意識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協同培養。
隨著黨和國家推進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五育與雙創相融”成為雙創教育變革與科學發展的基本趨勢,這兩者的全面發展目標相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加快構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綜合培養的專業教育人才體系,形成更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培養教育體系。”新時代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重中之重,雙創型勞動主力軍的突起將成為國家發展所需。五育與雙創緊密融合方面也形成了以下特點。
廣東省高校五育與雙創教育相結合呈現出一定的有機結構,即達成以五育和雙創融合為共同目標,以教育主體(雙創教師團隊)、教育客體(接受雙創和五育的大學生)、教育介體(互聯網及多媒體平臺的利用)、教育環境(雙創和五育氛圍)四種要素共同組成的五育和雙創教育結構。這四種要素相互影響,學生在廣東省資源教育平臺的自主學習可以提升校園雙創融合五育的教育氛圍,而雙創教師團隊對學生的引導也能影響學生的五育教育和創新創業。正是因為打造了五育和雙創融合的結構體系,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同社會發展結合,使學生的創新創業夢與國家發展動態緊密相連。
當前廣東省高校正持續深入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同五育緊密融合,聯合政府搭建產教融合的新平臺,形成以賽促創的新模式。該模式是由學生個人或團隊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參加比賽,將創新構想轉化為實踐成果。“競賽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一是競技,即是學生技藝的比賽和競爭;二是規范,根據一定的程序與模式,以學科訓練、創新技術、比賽戰術的規范性要求為基礎;三是合作,要求教師帶隊,師生共同參與,形成合作行為;四是公平,要求各項比賽在保證雙方對等且公平的規則下進行;五是觀賞性,比賽對觀賞性和美學意識提出新要求。
“實踐性”指的是實際參與活動,而非理論上的,強調的是參與度,即是運用一定的工具,對客體的改造。傳統教育過程片面強調教育總體的發展、教育的普及性以及知識傳授,而創新型教育理念則注重學生個人親身體驗,以及對個人的發展跟蹤并進行教育,以提升學生個體的發展。廣東省各高校積極推動雙創教育改革,把課程體系與實踐體系相聯系,通過構建校政企一體化實踐平臺,促進五育與雙創教育相結合,讓高校生學有所施,想有所創,增強學生全面發展的意識和涵養,有機結合學科知識和理論成果,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廣東省高校在五育融合雙創方面充分利用其專業性,打造了一批結構多元、專兼結合、綜合能力強的師資團隊,并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校園內專任教師、輔導員、管理人員等都定期接受雙創教育和五育的培訓,包括目標定位、方法方式等內容;崗前培訓和專題培訓,鼓勵教師開展頭腦風暴式、小組合作式、自由思考式、實操動手式的傳教方法研究和實踐。與此同時,學校深入促進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加強校外兼職導師的隊伍建設,逐步形成由五育模范、精英企業家、知名校友、雙創人才等行業的高質量人才構成的專業教師團隊。
大學生在傳統德育上可見兩種常見的問題。一是自制力較差,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在付出行動時猶豫不決。二是過分追求名利,急切要求回報,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長遠的目標。加之,目前既具備思政教學能力又具備創新創業教學能力的復合型教師極其匱乏,部分教師單一授課,很少考慮到思政與創新創業協同發展的問題,導致兩者斷聯,沒有進行深度層面的聯系。
在高考制度下,學校往往重視學生學科素養,而缺乏將科學文化知識轉化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意識。在考核方面現行教育則更重視成績和統一的標準答案,而非體現學生的創新答案。課程設置上,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只包括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且課程與實踐之間的聯系緊密度不夠,也尚未與學科發展形成有效閉環,削弱教學效果,致使雙創教育成為表面功夫,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觀念上,多數人判定體育為“副科”,忽視了其強身健體、健全人格方面等多方面功能。在身體素質方面,現代大學生體育運動鍛煉量低,表現出身體素質跟不上高強度實踐創業,創業過程思維不夠活躍,注意力無法高度集中的現象。在當代大學生對于體育認知方面,體育常常不被重視,大部分學生將其看作是應試教育的衍生品。此外,二者分散程度較高,具體表現為高校未將體育納入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體能測試沒有與創新創業課程評分掛鉤,體育教學中重點培育的拼搏精神在創新創業活動中無法體現。
時代的多方位全面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育的教育理念剛好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但是高校對美育發展不夠重視,造成了部分學生審美能力較弱、想象能力不足、缺乏活力。這種審美觀念固化、審美能力不強的情況,也導致高校學生邏輯思維和想法單一無趣,缺乏發現美的能力,進一步弱化創新創業內容的觀賞性和創造性。文化創意產業以其創新性為特點迅速獲得大眾青睞,其強調的就是美育與創業的最大化。高校的雙創教育缺乏對于理論知識的鑒賞要求,無法使學生在雙創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藝術及文化素養。
國家高度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工作,關注青年群體勞動素養的提升與轉化。構建創新型、實干型、知識型勞動后備軍,既要求勞動者延續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優良傳統精神,又要求其開拓思維、追求創新、弘揚工匠精神。在傳統的教育中,學校過分注重分數而忽略對勞動的教育,甚至認為勞動浪費時間、影響學習。課程設置上,過于強調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忽略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容易使學生養成懶惰的不良習慣。只關注輸出知識,忽視實踐,是當前高校勞育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對于腳踏實地、甘于奉獻等學生應該具有的素質,未能在雙創教育中得到重視與培養。
針對新時代五育與雙創融合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關瓶頸,對其進行多方面的實踐探索后,可總結為以下幾點用以解決融合之難。

圖1
高校積極舉辦德育類比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如黨史知識競賽、德育類說課大賽等。同時,以馬克思學院為依托,構建“學生+老師”五育融合雙創品牌工作室,鼓勵與指導學生參與“互聯網+”“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與比賽,使其創新創業的紅色作品照映在中國紅色文化中。同時,高校還應該鼓勵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合作,發揮專業的優勢,組建“管工交叉、財管交叉、藝工交叉”的創業隊伍參與到雙創競賽中,使學生在比賽中加深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并將知識運用于實踐,促進創新創業能力提升。
高校構建“覆蓋面全、融合專業性、實踐性強”雙創結合五育的課程融合模式,通過設置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課程,把產業發展和課程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五育在學科教學中高度融入創新創業課程,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創業,實現學以致用。課程體系融合雙創相互促進,系統地培養了大學生的創造性精神,增強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使課程體系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保障,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平臺建設遵循“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原則,在校內加強實踐教學,提供孵化器等實踐基地,將教學體系與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相聯系,形成教育閉環,推動智育融合雙創;在校外校企緊密合作,開展有序的辦學,構建產學結合的實踐平臺,連同企業共同開展實訓活動,如舉辦相關課題的研學、到企業去參觀研究項目的實際研發生產過程,以此達到學生專業能力與發展能力并舉的目的。以實踐平臺為契機,可以打破紙上談兵的障礙。通過實踐平臺的建立,有利于加強學科課程同實踐之間的緊密聯系,打通學術知識同實踐操作的內外聯系。
在課程考核層面上,課堂考核可考慮取消傳統試卷考試形式,以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提升學生對藝術與創新的興趣:以學生自我成果總結報告為主,并輔助課堂評價檢驗教學成果;增加多元化加分項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此外,高校可將專業學科課程考核、期末測試等培養學生能力的項目與創新創業課程評價體系相掛鉤,并將新生日常教育與之相結合,納入學生的綜合測評分數中。實現五育與雙創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提供動力。
綜上所述,從高校教育發展的必要性和可持續性出發,通過分析雙創和五育兩個元素對廣東高校教育發展的影響,解決廣東教育在高校雙創競賽、興趣課程、孵化平臺和綜合考核四個方面的短板。在未來發展中,高校應深入貫徹五育與雙創融合的教育發展理念,以實踐檢驗理論成果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行動力;結合專業的教師團隊,打造多元融合的教育氛圍;通過學生的表現和成績所反饋的信息進行即刻解決、動態調整和改進完善,以最大限度地全面促進高校人才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