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麗
(廣西交科新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7)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化不斷提高。目前,大部分山區縣城進出城道路均為二級公路,采用傳統的公路模式,沒有慢行系統,行人行走在路上不僅會影響行車安全,還會威脅到行人的生命安全。該類改擴建項目應盡可能減少對道路交通流干擾,要求施工迅速、工期短、工藝便捷[1]。本文以天峨連接線改擴建工程為例,提出安全可靠、生態環保、因地制宜[2]和工程造價可控的設計新思路,并在收集項目有關資料和外業測量勘察的基礎上,確定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
(1)以總體規劃和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依據,結合交通量預測結果,確定道路改造等級與道路通行能力和項目的建設內容,結合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確定道路平面、縱斷面、路幅標準橫斷面的相關指標要求。以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土地利用規劃、道路系統規劃為依據,確定沿線平面交叉路口預留設計。
(2)排水設計采用雨、污分流制,以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雨水工程、污水工程規劃為依據,結合排水需求確定排水工程規模,并結合規劃和下游建設情況確定近期及遠期排水口設計方案。
(3)強電、弱電管線,以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電力工程、通信工程規劃為依據,確定強電、弱電管線工程建設規模。
(4)從項目條件出發,結合有關資料和外業測量勘察提出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在滿足規劃條件的同時,減少房屋、管線的拆遷。精細化設計,在滿足周圍地塊平面及豎向接入道路和雨水、污水接入排水系統的同時,減少對周圍生態的影響,降低施工難度,達到造價可控的目的。
(5)從施工時的交通組織出發,結合路網情況,如有可代替道路應盡可能考慮施工簡單、造價可控的設計方案。如是唯一性通道,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考慮增設臨時通道設計;沒有條件的情況下,設計方案應盡可能減少對現有交通的影響。
(6)從舊路利用出發,加強測量勘察和舊路檢測工作,充分考慮新舊道路的銜接,盡量利用現有橋梁、擋土墻等構筑物,并使新舊道路融為一體。在滿足規劃條件的情況下應優先考慮利用舊路,以節省工程投資。
天峨連接線改擴建工程位于廣西西北部天峨縣,地處廣西丘陵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鳳凰山脈和東鳳嶺山脈交錯區。該地群峰林立,溝壑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以中山地貌為主。擬建場地天峨連接線目前建設完成,連接線全線布設以山腰向山腳布設,道路左側為沿河村莊,右側為群山,挖方邊坡高度為40~70 m,填方邊坡高度為20~50 m。
根據規劃,天峨連接線為天峨縣進出高速公路的主要通道,也是連接縣城與城南新城的主要通道。規劃天峨連接線道路長度為3 km,設計速度為40 km/h,紅線寬度為20 m。項目地理位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地理位置示意圖
項目為舊路改擴建工程,地處廣西丘陵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主要項目工程特點如下:
(1)土地資源緊缺:天峨縣城是典型的山區縣城,山多地少,主要建筑基本上建在峽谷地帶。土地資源寶貴,基本農田、生態紅線分布廣泛。
(2)天峨連接線情況:項目剛建成通車,是即將建成的高速公路的主要出入口,也是城南新城與縣城的主要通道。其道路等級為二級公路雙向四車道,挖方邊坡采用錨桿格梁護坡,填方邊坡采用拱形骨架護坡,邊坡綠化長勢良好。
(3)規劃情況:本項目屬于城南新城開發邊界范圍,左側與云林大道高差較大,房屋基本沿著云林大道建設;右側為開發邊界范圍外的高山。
天峨連接線路基寬度為16.5 m,路基斷面組成為0.75 m土路肩+0.25 m硬路肩+2×3.5 m行車道+0.5 m雙黃線+2×3.5 m行車道+0.25 m硬路肩+0.75 m土路肩。挖方段設置0.6 m×0.6 m矩形蓋板邊溝,外側設置1.5~1.9 m碎落臺。填方段第一級邊坡坡率1∶1.5,坡腳設置排水溝。結合規劃,經過多方面論證,路幅斷面采用單塊板布置20 m,具體布置形式為:2.5 m人行道(填方邊坡側)+0.5 m路緣帶+3.5×2 m機動車道+0.5 m雙黃線+3.5×2 m機動車道+0.5 m路緣帶+2 m人行道。路幅斷面布設可以完全利用現有行車道,在兩側增加人行道。挖方側可以完全利用邊溝+碎落臺位置設置人行道,減少對邊坡的開挖。施工時對現有交通影響較小,并且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土地占用,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3]。路幅斷面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路幅斷面示意圖(m)
根據現場測量勘察情況,現有道路填方邊坡均在道路左側,并且邊坡綠化長勢良好,本著“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設計理念,項目進行外業工作時對沿線現有邊坡及綠化進行具體的測量勘察,保護現有邊坡及綠化是項目設計的一項重要原則。經過多方面考慮,在填方路段采用框架結構,將預制鋼筋混凝土打入樁,上方布設人行道板,設置人行道,具有施工迅速、工期短、工藝便捷的優點。避免破壞現有邊坡和綠化以及高填方路段新舊路基搭接問題,起到安全可靠、生態環保的作用。設置填方路段人行道設計施工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 填方路段人行道設計施工示意圖
根據規劃情況,道路右側為大山,是城市開發的邊界,左側為高填方,兩側均無開發用地和計劃,主要排水為雨水。經現場測量勘察情況,現有排水系統為邊溝和排水溝排水。經過多方面考慮在不改變現有排水系統的情況下,填方路段在行車道外側邊緣設置雨水口箅子接入現有急流槽,挖方路段在行車道外側邊緣設置雨水口箅子接入加深后的邊溝。這一措施減少了對現有道路的開挖,大大節約了項目的建設成本,達到經濟合理,造價可控。
由于改擴建項目的特殊性,特別是山區道路改擴建往往需要考慮諸多影響因素,在山區道路的建設中,需高度重視項目設計階段的環境保護。本文在生態環保理念的指導下,對山區道路天峨連接線改擴建工程提出安全可靠、生態環保、因地制宜和工程造價可控的改造方案,以提高改造道路的服務能力,保障市民出行,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