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從新疆和田到若羌的和若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和若鐵路地處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從和田一路向東穿越沙海,延伸至若羌縣,全長825km,設計時速120km。鐵路有534km分布在風沙區域,工程建設方采用修建過沙橋、種植防風固沙植物等方式,形成防沙護路的綠色屏障。和若鐵路與現有格庫鐵路、南疆鐵路共同構成一條長2712km的環形鐵路,“環抱”塔克拉瑪干沙漠。它的開通標志著世界首個沙漠鐵路環線形成。
和若鐵路作為新疆首個一次性鋪設跨區間無縫線路最長的鐵路,被稱為“千里一根軌”。鐵路全線采用無縫鋼軌鋪設,由500m長鋼軌依次焊接而成,與普通鋼軌相比消除了大量鋼軌接頭,列車運行更平穩、乘坐更舒適,線路維修費用將節約30%~75%。
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年有7個月是風季,火車在沙漠中運行,風沙是最大的威脅,一旦沙子進入道床就會形成板結,使行車安全沒有保證,甚至可能會出現鋼軌被沙子埋住的情況,導致火車無法正常通行。鐵路部門通過前期的勘察分析發現,塔克拉瑪干沙漠流動性強,據測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平均移動20m,容易掩埋線路。其中,依木拉克特大橋所經地段呈東北向分布,屬于流動性和半固定沙漠地貌,靠近大面積流動沙丘。線路處于風口位置,在大風的作用下,全年有1/3的時間都是沙塵天。針對部分區段風沙大、沙丘動態遷移容易掩埋線路的問題,在風沙特別嚴重的地段,建設者們采取“以橋代路”的方案,即修建“過沙橋”,讓風沙從橋下穿過。全線這樣的“過沙橋”共有5座,長度接近50km,其中最長的一座達18.6km,大幅降低了沿線風沙對線路的威脅。
除了修建“過沙橋”克服風沙影響外,和若鐵路工程還從打造生態屏障入手防風固沙。按照“沙漠修鐵路,治沙要先行”的建設理念,和若鐵路在建設中同步推進風沙防護工程,共修建草方格5000萬m2,綿延近260km。同時,種植梭梭、紅柳、沙棘等灌木和喬木1300萬株,形成防沙護路的綠色屏障。
作為一條沙漠鐵路,如何保障并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使其真正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同樣是鐵路部門需要面對的難題。和若鐵路應用了智能化農業灌溉系統,這套系統共計打井131口,最大深度為280m,覆蓋面積約75.67km2,成功解決了沙漠中植物生長缺水問題。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通過手機就可以控制和監測灌溉情況,在遠離滴灌區域的地方,操作員可以快速完成“開”“關”工作,查看灌溉時間,并做到每個分區灌溉均勻。通過這樣的方式,在保證植物需水量的同時實現節約用水,也免去了維護人員的長途奔波,節省了人力成本。和若鐵路全線工程防沙與植物防沙區域達285.7km,是國內首次在沙漠鐵路工程中采用自動化智能控制滴灌管網系統,真正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讓防護帶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此外,針對沿線施工及混凝土養護嚴重缺水的實際,和若鐵路上的434座橋墩采用墩身預制拼裝技術,提前在工廠完成預制構件加工,再運送到現場進行拼裝,像搭積木一樣拼裝成完整的橋梁,有效地克服了缺水對建設進度的影響。
和若鐵路的開通,連通了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最后一公里”,完善了新疆鐵路的路網結構,加快了南疆鐵路的發展,將方便沿線群眾的出行和貨物的運輸,把沿線的紅棗、棉花、核桃直發全國各地,為新疆南疆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也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本刊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