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捷,劉學文
(鄂州職業大學,湖北鄂州 436099)
為了解高職藝術生文化素養與教育狀況,便于更好地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提升藝術生文化素養,提高藝術生培養質量,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培養更多人才,課題組對鄂州職業大學藝術類專業學生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通過問卷星,以藝術類專業學生為對象,設計大一和大二兩個年級,包括音樂教育、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三個專業,共計190 人,其中女生127 人,占66.84%;男生63 人,占33.16%。大一學生78 人,占41.05%;大二學生112人,占59.95%。
問卷由12 道單選題和7 道單選題組成,內容包括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文化素養狀況、校園文化、對文化活動的興趣愛好、對地域文化的了解五個方面,以期全面了解藝術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為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加強藝術生教育工作提供依據和借鑒。
(一)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態度,事關中華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調查顯示:藝術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度較高,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是主流。通過對以下問題的回答體現出來:
你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嗎?(單選1):非常感興趣的,80 人,占42.11%;一般感興趣的107人,占56.32%;不感興趣2 人,占1.05%;討厭的1人,占0.52%。
對于“你更喜歡西洋樂器還是中國傳統樂器?”(單選3)問題的回答,有153 人選擇中國傳統樂器,占80.53%;選擇西洋樂器的57 人,占19.47%。
回答“你看過中國的四大名著嗎?”(單選4),數據如下:四部全部看過,71 人,占37.37%;看過兩三部的,93 人,占48.95%;只看過一部的,15人,占7.89%;沒看過的,11 人,占5.79%。
古今中外的名著你讀過多少?(單選5):看過1-3 本的,82 人,占43%;看過4-10 本的,65 人,占34%;看過10 本以上的,26 人,占14.05%;看過很多,數不清的,17 人,占8.95%。
同時要看到,有3 人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甚至討厭,占1.57%,雖然數量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對身邊的學生會產生消極影響,身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應出現這種現象,應引起關注。沒看過四大名著的學生有11 人,占5.79%,說明少數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不夠。四大名著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因子,是學生的必看書目,需要加強引導。
對于“你最喜歡的節日有哪些?”(多選題18)問題的選擇,數據如下:選擇“五四青年節”,10 人,占5.26%;選擇“春節”,121 人,占63.68%;選擇“國慶節”,41 人,占21.58%;選擇“中秋節”,11人,占5.79%;選擇“圣誕節”,1 人,占0.53%;選擇“復活節”,1 人,占0.53%;選擇“情人節”,2 人,占1.05%;選擇“光棍節”,3 人,占1.58%。
選擇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國慶節”的比例高達90.52%,選擇西方節日的占比僅為3.68%,充分表明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的認同和喜愛,說明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還是非常關注的,是文化自信的表現,扭轉了許多年以來青少年癡迷圣誕節、復活節等西方節日的現象,是一個重大的變化。
(二)關于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是個體在長期的學習、生活體會、環境影響中積累形成的文化意識、文化水平、文化涵養、文化活動的良好素質和修養,是衡量文化水平高低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對于文化素養的調查,數據如下:
對于“四個自信中,哪一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單選7)問題的回答,選擇“制度自信”的,13.68%;選擇“道路自信”的,占7.37%;選擇“文化自信”的,占78.42%;選擇“理論自信”的,占0.53%。
對“你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對你的日常生活影響大嗎?”(單選8)問題的回答,認為影響比較大的,有76 人,占40.26% ;影響一般的,105 人,占55%;影響較小的,5 人,占2.63%;沒有影響的,4人,占2.11%。
關于“你覺得自己的文化素養高嗎?”(單選9),認為比較低的,5 人,占2.63%;認為一般的,138 人,占72.63%;認為比較高的,47 人,占24.74%。
上述數據說明:大學生非常重視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認識到文化自信不僅是民族、國家的精神力量,也是個人文化素養的重要體現。同時,多數學生意識到自身的文化素養還不夠高,需要在學校教育教學和自身學習中得以提高。
對于“你的中國文化素養教育來自?”(多選18)問題的回答,分別為:教學教學,61 人,占32.11%;自己讀書,42 人,占22.11%;家庭熏陶,38 人,占20%;媒體傳播,49 人,占25.79%。數據表明,學校教育教學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主渠道,其他三種途徑起著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傳播的影響力超過讀書和家庭,說明在網絡和新媒體發達的時代,加強對媒體的建設和管理,將對青少年的文化素養培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校園文化方面
校園文化是高校建設的重要領域,是高校美譽度的重要方面,對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培育和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關于此方面的調查,主要有以下問題:
鄂州職業大學的校訓是什么?(單選12):厚德載物自強弘毅,58 人,占30.64%;厚德自勝 樂學道成,106 人,占55.84%;學高為師 德高為范,13人,占6.84%;創新求是 有德有為,13 人,占6.84%。選擇正確的只有55.84%,說明相當部分學生沒有把校訓牢記于心,踐行校訓理念不夠,需要加大校訓宣傳教育力度。
你認為學校的文化氛圍如何?認為“非常濃厚”的,23 人,占12.11%;認為“比較濃厚”的,75人,占39.55%;認為“一般”的,79 人,占41.5%;認為“沒有”的,13 人,占6.84%。數據表明:認為校園文化氛圍濃厚與一般的各占一半,可能源自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知、理解和要求不同,從側面提示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短板,大學生學習、生活、活動的場所主要在校園,濃厚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春風化雨的潛在影響,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迫在眉睫。
(四)文化活動方面
各種形式的活動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藝術生對于文化活動的態度和參與情況,通過以下問題體現出來:
你參加過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培訓和講座嗎?(單選2)選擇參加的,有56 人,占45%;選擇沒有參加過的,134 人,占56%。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參加過文化培訓和講座,說明:第一,文化培訓和講座數量、頻率遠遠不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第二,文化培訓、講座的質量、形式與00 后的認知特點、心理需求有差距,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參與。
對文化的宣揚方式,你更喜歡哪種?選擇結果依次為:書籍,30 人,占15.79%;電視,48 人,占25.26%;網絡視頻,42 人,22.11%;課堂教學,10人,5.26%;校園文化活動,60 人,占31.58%。數據表明:藝術生的選擇較為分散,喜歡多樣的文化活動,網絡電視是主要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符合青年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需要引起思考的是,作為文化素養培育的主渠道的課堂教學,學生選擇比例最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課堂教學的文化元素、教學內容、形式、質量不能適應00 后的興趣和心理特征,需要大力改進。
對“你參加過哪些文化活動?”(多選)問題的回答,有109 人選擇“文藝演出”,占57.37%;選擇“藝術作品展覽”的,126 人,占66.84%;有79 人選擇“讀書會”,占41.58%;選擇“參觀博物館”的,148 人,占78.42%;選擇“演唱會”的,50 人,占26.32%;有104 人選擇“文化采風”,占54.74%。表明:藝術生參加文化活動參與度較高,文化活動內容是豐富的,文化活動形式是多樣的。但相比較而言,受網絡和新媒體的影響,選擇讀書的人數偏低,說明藝術生讀書習慣不強,讀書頻率不夠。
在回答“你認為怎么樣能提高文化素養?”(多選)問題,數據如下:65 人選擇“增加閱讀量”,占34%;148 人選擇“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占78%;108 人選擇“聽人文講座”,占57%;67 選擇“開展人文思想教育”,占35%;129 人選擇“高素質教師的授課”,占68%。可見,學生最喜歡通過文化活動來提高文化素養,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要關注的。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得到文化熏陶的主要陣地,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和興趣度的情況(多選)如下:

從上表看出:一方面,學生對與專業相關的社團和動感的活動參與度高,符合藝術生的專業特點和心理特征,是積極的現象。另一方面,學生對思想政治類社團——思政實踐團的參與與興趣非常缺乏,符合藝術生一貫的特征。但也由此說明,加強對藝術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思想和文化都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才方向的保證。最后,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參加過社團活動或不感興趣,是需要關注和思考的現象。
(五)地域文化方面
鄂州具有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積累,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建設對提高藝術生文化素養有著重大的影響和促進作用。該問卷調查從以下方面來了解藝術生對地域文化的認知:(“√”表示正確選項)

表一

表二:

表三:
從以上數據看出,藝術生對鄂州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及紅色文化知曉率較高,主要是通過參觀、游玩、媒體宣傳獲知。藝術生對于地域文化的理解、領會程度和影響需要進一步了解研究。
此外,生態文明(生態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重點。關于“鄂州市入選生態環境部授牌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是哪個區”(單選)問題的回答,選擇情況依次是:選擇葛店經濟開發區,28 人,占14.74%;選擇鄂城區,113 人,占59.47%;選擇華容區,2 人,占1.05%;梁子湖區,43人,占22.63%;臨空經濟區,4 人,占2.11%。選擇正確答案“梁子湖區”的僅有43 人,說明學生對生態文明的了解不夠,注重人文文化的學習,對自然文化的認識缺乏。
藝術生的文化素養程度關系到藝術生培養的質量,也影響著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高校要構建立體、全方位的文化培育機制,拓寬培養路徑。
(一)多渠道、形式多樣開展校園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高校要通過傳統文化系列講座、“讀經典”讀書會、“誦經典”古詩詞誦讀會、戲曲進校園、傳統節日紀念儀式、民族音樂展演等活動,大力推廣傳統文化,營造濃厚傳統文化氛圍,讓學生受到熏陶。探索建立“文化學分”制度,把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時長、場次、分享頻率等計入學生素質評分和評價體系。
(二)挖掘各門課程蘊涵的文化元素,增強藝術專業課文化內涵的剖析和傳遞,提高課堂教學主渠道的文化教育作用。文化隱藏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是人類活動的結晶和體現。課程是人類活動的總結,本身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元素。高校教師要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通過講授、講述、講解等顯性方式傳遞文化信息,運用音樂、微視頻、圖片等隱性手段釋放文化影響,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提升文化素養。此外,高校要開設文化修養類的公選課,滿足興趣愛好不同的學生需求,提供文化素養。
(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吸引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提高文化修養。高校應結合00 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創自展、自排自演為主,有針對性地開展迎新畢業文藝演出、藝術節匯演、校園文化節、藝術品展覽、書法攝影展覽、社團文化節、參觀博物館展覽館等活動,逐漸形成規模和傳統活動,構建學校、院系、社團、班級四級文化活動機制,形成立體的文化育人空間。
(四)高校要從社團發展引導、資金、師資、軟硬條件等方面,大力支持扶持學生文化類社團發展,打造學生校園文化共同體。按照學生自主,學校引導的原則,支持學生成立漢服社、陶藝社、書法剪紙協會、讀書協會、舞蹈社、音樂類協會等文化類型的社團,定期與不定期組織開展校園綜合文化展演活動,打造學生校園文化共同體。對社團予以一定的經費支持,列入學校專項經費預算,解決學生社團因缺乏必要的資金而組織開展活動不多,質量不高的困境。選派藝術專業老師和有文化特長的老師以及校外文化名人、工藝大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擔任社團指導老師,并予以一定的報酬鼓勵,建立指導老師考核機制,保證學生社團發展的專業性、系統性。結合學校建設實際,統籌建設大學生活動中心、文化中心等,給社團提供必要的相對固定的辦公空間和活動場所,為學生社團開展活動提供基本保障。
(五)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了解學習地域文化,開拓文化視界。高校要充分運用地域特色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熏陶。有計劃地請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文化傳承人等到校園進行地域文化講座、展覽、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地域文化特色進行文化創意和創新,提升文化品位。同時,組織大學生走出校園開展參觀博物館、展覽館,了解地域風土人情,民間文化。有針對性地組織大學生進行文化采風,參加校外文化展演、文化活動周、文藝匯演、藝術節等文化活動,多途徑了解地域文化,開拓文化視野。
(六)充分發掘地域紅色資源,促進大學生領悟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文化蘊含著獨特的教育意義,給人以精神動力,催人奮進。高校要充分發掘地域紅色資源,通過老戰士宣講戰斗歷史、學生參觀紅色遺址、開展紀念日主題活動、假期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大學生在生動的實踐中,切身感悟紅色文化,體悟紅色精神,提升精神境界。
文化博大精深,藝術永無止境。高校要大力加強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紅色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領域的綜合建設,增強文化力,提高大學生文化軟實力,為建設文化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