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芳 滎陽市文物保護中心
陶器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最初的發明創造,其發展、演化的整個過程和人類生產、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其當成某種獨特的歷史信息介質。我國古代的陶器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珍貴財富,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具體表現,同時也是中國考古界研究陶器文物有力的實物依據,擁有重要的藝術、歷史價值。雖然國內對陶器文物進行研究、保護、修復工作的時間較早,相關方法也已經發展成熟,然而依舊存在許多操作不規范的情況。因此,完善陶器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實操流程對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人員而言是長期性的工作。
陶器文物本身就很脆,長期掩埋在地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情況的破損。同時,陶器文物經常發生被盜墓者損壞的現象,也會出現因地質結構變動而造成損毀的情況,在實際發掘文物時還會因操作不規范導致陶器文物受到機械性損傷,上述情形均會使陶器文物發生碎裂、破損等現象。
陶器文物長時間被埋藏在地下,受自身因素與外部作用力的影響,容易出現裂紋。且土層中的某些硬物會使陶器文物出現裂痕,在發掘陶器文物時,若操作不規范也會使陶器出現局部劃痕、裂縫。
陶器文物被掩埋在土層內,容易受到地質鈣化的影響,致使陶器表層出現非常厚的附著物,這會對出土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陶器文物掩埋在地下時,因土層中可溶性鹽的含量非常高,所以,出土的陶器文物經檢測后也發現含有較多的可溶性鹽,致使陶器受到損害的風險提高,尤其是某些彩陶受到的影響更加明顯。
大部分出土的陶器文物都是多孔式的物理結構,其吸潮性非常好,因此一些可溶性的雜質、鹽類等都能慢慢地滲透到陶器內,導致陶器表層逐步形成污垢沉積層。而在這種情況下,加之周圍環境的濕度、溫度等具有變化不規律的特點,會使陶器自身含有的鹽分輪流發生結晶、溶解的物理性變化過程,這將會進一步提高陶器本身的脆性,從而增加受到毀壞的可能性。因此,需要盡可能地把陶器文物所處環境的濕度、溫度嚴格把控在較為穩定的范圍內,溫度大多保持在5℃~25℃為最佳,濕度則需要保持在不高于70%為最佳[1],化學氣體、灰塵是影響陶器保護的重要因素,并且對于二者的擴散性都無法實現較為滿意的預期控制目標,特別是當博物館周圍存在工業區、人流量較大、工程施工等實際狀況時,形成的有害氣體、灰塵會進一步影響陶器保護。因此,博物館一定要采用科學的措施來使室內保持無塵無煙的狀態,達到預期的空氣濕度目標,還可以在博物館四周栽種一些能夠吸塵吸煙的綠色植被,在室內放置一些具備類似效果的盆栽等。如此不但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減少對陶器造成的損傷,而且能夠凈化空氣、綠化環境[2]。太陽光為人類帶來很多益處,但對陶器等諸多文物來講,紫外線帶來的損傷后果非常嚴重,所以博物館必須開展有關的防護工作,例如將展廳、儲藏室內的窗戶更換成百葉窗,安裝窗簾用來防止陽光直射,或將防紫外線藥劑噴涂在展柜玻璃表層等,并且人工采光也要符合實際要求。
任何一個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由于人為因素出現毀壞、遺失等情況,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例如,開展日常保護工作時,假如保護方法欠缺,必定會引起汗漬、飛沫、霉菌、油脂等微生物破壞陶器文物,使其出現不同情況的損毀。因此,有關管理工作人員一定要穿戴好手套、口罩等,盡可能降低人為因素帶來的破壞[3]。在保護、維修陶器文物時,某些不合理的修復措施、材料會對陶器產生嚴重的損害,因此在修復之前,應先用復制品進行試驗,從而得到較為適合的修復措施和最匹配的修復材料。
對陶器進行修復的前期工作較多,而研究陶器的歷史背景至關重要。由于每個陶器都有自身獨有的歷史特點,其制作所需的材料同樣存在差異,因此修復工作正式開始前,為確保修復工作更加科學、合理,應提前做好調研的籌備工作,對出土陶器的有關資料展開研究,力求使其可以復原。
修復測驗要求利用較為先進的測驗設備,如此才可以針對陶器文物本身所需材料、制作工藝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測驗與研究,可對后期修復環節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4]。而對某些彩陶文物而言,要求使用技術進行檢驗、分析來驗證其實際利用了哪些彩繪顏料,只有這樣才會使修復工作得到更加精準的數據信息。
修復文物之前,應全面掌握陶器文物基本的損壞情況,并了解其質地、質量等基本信息,這有助于推動修復工作順利進行。假如二次對陶器進行修復,那么就應掌握第一次修復的基本情況,如此才可以提高工作質量,并且也能選擇更加適合的修復技術,從而提高陶器的修復效率。
要想使陶器文物保持較好的觀賞效果和較高的藝術價值,防止遭到外部雜物、雜質的影響,修復工作人員進行修復之前應全方位清洗陶器文物,消除其表層存留的雜質,從而為修復其色彩、形狀奠定基礎。修復工作人員要依據雜質種類來選擇適合的清洗用劑,如類似硫酸鎂等這種可溶性物質,可使用清水直接清洗,也可使用軟毛刷子清掃文物表層的塵土,可利用竹簽、竹刀等器具剔除較為松散的土壤附著物[5]。一些彩陶文物因歷史悠久且制作粗陋,清洗過程中易發生脫落,面對這種狀況,技術人員需要預先使用高分子材料進行鞏固,防止出現脫落。另外,部分陶器文物材質疏松,清洗中非常容易發生破裂,所以應預先用紙漿包裹陶器,利用毛細作用加快陶器文物表層鹽類凝結,然后再選用符合要求的技術實施清洗。
這是陶器修復過程中最復雜的一項工作,首先應選用質量較好的黏結材料,目前常用的普通黏結材料,通常分成橡膠、樹脂、混合溶液等多種類型。根據其他分類方式,也可分成熱固性和熱塑性這兩種類型。在實際使用時,需要以陶器文物特征為前提選用效果最強的黏結材料,在使用之前需要提前利用廢棄陶片開展黏結試驗。一般而言,選取符合實際需求的黏結劑需要遵循以下幾點:第一,有助于陶器文物進一步維持原有樣貌和較高的安全性能;第二,具備較為理想的穩定性、流動性等特點;第三,當陶器固化之后能夠展示出相對較低的收縮率與高韌性等,從而保證黏結時能夠在較大范圍內開展調整,并且也可在外表復原的情形下得到更加堅固的黏結效果;第四,需要盡量協調黏結劑和陶器材質,例如假如陶器材質較為松散易脆,那么需要選取黏合強度比較普通的黏結劑[6]。按照以上原則選用適合的黏結劑之后,才能夠正式進行黏結這項工作,但一定要遵循尊重原有面貌的原則,避免盲目黏結,不然將對陶器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毀壞。黏結流程如下:第一,抹涂黏結劑,用手指壓住陶片,減小接合空隙,排擠試劑內空氣;第二,依據自下至上、自底端至沿口、自主件至附件的順序進行黏結;第三,盡量一次黏結成功,但對外形較大、損壞較為嚴重的陶器,可進行二次黏結(如圖1)。

圖1 黏結示意圖
配補也是較為常見的修復工作,配補通常使用白水泥、石膏粉等材料,這些材料往往被用在陶器文物的短缺處和空隙處,不僅能較好地恢復陶器文物原貌,還能有效避免陶器受到再次損壞。假如陶器材質較為疏松,那么可利用驅蟲劑、酒精、石膏粉展開修復,如此會使陶器更為牢固;如果陶器材質比較緊密,則可以適度利用稀釋劑、石膏粉按比混合的辦法進行填補,填充之后,還要使用砂紙打磨陶器文物表層,直到光滑即可(如圖2)。

圖2 配補示意圖
修復陶器文物大多利用滴注式加固法,配補時把502膠按照指定比例添加到石膏內,目的在于提高石膏本身的牢固性。另外,修復過程中也使用拓槽灌鑄法、噴涂法,但兩者的使用范圍存在差異,前者經常用在修復體型非常大且沒有全部折斷的陶器文物上,后者通常被用在修復彩繪與釉即將脫落或器壁風化現象較小的陶器文物上。加固材質較差的陶器時,常常選用三甲樹脂等高分子材料,同時假如用Parliod B-72等作為加固劑,要稀釋之后使其成為具有一定濃度的加固劑。在器物表層涂抹加固劑,使溶液緩慢滲透到陶片中。加固劑應采取一次少量、多次涂刷的方式,同時遵守修復文物的有關標準,使文物加固后不會出現顏色前后不一致的現象(如圖3)。

圖3 加固示意圖
在開展著色這項工作時,應按照陶器文物的原有顏色,陸續調整顏料的顏色,顏色需盡可能和陶器表面顏色相似,如此才可以提高陶器文物的美觀度。著色時,應用毛筆輕輕上色。當下使用的著色顏料大部分都是有機、礦物質顏料,使用這些顏料產生的效果非常好,且穩定性非常高。使用化學顏料的效果也非常好,化學顏料通常是丙烯類顏料,這種顏料可在表層產生防護膜,不僅能夠隔絕水分,還能隔絕灰塵與油污,其穩定性也非常好。這種防護膜可以很好地保護黏結膠,這是當前普及范圍較廣的一項著色技術(如圖4)。

圖4 著色示意圖
許多陶器文物因受較大的損壞,修復后的表層面貌和原有樣貌存在偏差。為避免出現這種問題,修復人員通常在修復結束后再將其做舊。目前做舊所需顏料最常見的是丙烯酸顏料,這種顏料穩定性較好,經過較長時間也不會輕易掉色,且會使陶器外表顏色更加自然流暢,不會產生違和感。
綜上所述,保護與修復陶器文物的每個環節均應一絲不茍,任何失誤均會對文物造成損壞。因此修復人員一定要準確地把握文物保護工作的各種規范與要求,按照標準開展陶器文物的分析和測驗工作,根據要求進行陶器文物的清洗、黏結等修復工作,最終使陶器文物以“亮麗”的模樣展示在博物館內,體現中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