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洪 朱 媛 胡秋艷 包 娜 趙 燁
云南大學
馬楠鄉苗族居民由貴州威寧、畢節等地在一百多年前遷徙而至,現分布在馬楠村、冷水村、虹口村、坪廠村。生活環境艱苦,但苗族同胞用祖傳的苗家織布技藝,用火麻、棉花和羊毛捻結成線,手工織成棉布,在棉布上進行染色、繡花紋。這便是馬楠鄉苗族及其蠟染刺繡的起源。
1.工具與材料
工具主要包括:(1)蠟刀。蠟刀是蠟染打蠟的工具,形狀為斧形、半圓形、三角形等。(2)電爐。用于加熱蠟料。(3)染缸。現在馬楠鄉蠟染主要用塑料盆、塑料桶作為染缸。(4)煮鍋。脫蠟時煮沸織物所用,一般用鍋或者盆。(5)其他。用于蠟染的工具還有竹棍、計量器、碟、碗等。
材料主要包括:(1)布料。蠟染用的布料主要為棉布和棉麻布兩種。(2)蠟料。蠟染中所用的蠟料品種多樣,通常使用蜂蠟、白蠟、石蠟等,石蠟是馬楠鄉蠟染的主要蠟料。(3)染料。之前,馬楠鄉所用染料為植物染料,現使用化學染料。化學染料色譜齊全、染色度高、不易褪色,是以化學元素人工合成的新型染料,到染料供應商處即可購買,簡單易得。(4)其他。洗衣粉、肥皂水、漂白劑等。
2.工藝制作程序
馬楠鄉蠟染制作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繪圖、點蠟、浸染、清洗、去蠟。
(1)繪圖。馬楠鄉人民繪圖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在棉布上繪制圖案,另一種是將已經繪制在透明塑料膠布上的圖案直接用印藍紙拓印在棉布上。馬楠鄉由于缺乏畫圖技藝,一般選用的繪圖方式為拓印。(2)點蠟。將棉布鋪在桌上或板上,等蠟燒到合適的溫度時,用蠟刀蘸取蠟液點在繪制圖案線條的地方,便是點蠟。(3)浸染。首先稱取適量的染料備用,然后起鍋燒水,待水沸騰后將準備好的染料倒入沸水中熬煮十分鐘。染料冷卻后將點蠟完成的棉布放在染料中浸泡一段時間,靜待上色。(4)清洗。待上色均勻之后,用清水將易褪的染料洗去,以防染料浸入點蠟的圖案中,洗至水中無染料顏色時撈出。(5)去蠟。將洗凈后的棉布放入煮鍋中煮到蠟全部脫落時撈出,撈出后用洗衣粉將附著的蠟油洗凈,布上就會出現藍白分明的花紋。
“豐富”“飽滿”是永善苗族蠟染的主要審美取向,雖然在蠟染刺繡的布局中,幾乎不使用焦點透視,也較少使用精準的比例,但苗族人依然能將蠟染整體畫面處理得飽滿而不雜亂。構圖飽滿,紋樣布局富有節奏感,和諧統一,讓觀賞者產生無限聯想。
“借用”與“組合”即提取不同圖案元素,將其組成新的元素,紋樣看似單一,卻又富有融合之美。根據自然界的元素創造出自然界沒有的新元素。在永善的蠟染刺繡中,兩種及兩種以上動植物的圖案組合也較為常見。如蝴蝶與鳥的組合、鳥和龍的組合等。
馬楠鄉苗族蠟染色彩構成單一,多為藍白相間。具有樸素美的服飾往往利用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色彩施色,給人以樸素的印象。馬楠鄉之前一直采用天然植物作為染料,但是馬楠鄉海拔高、缺水,天然染料固色性低,易褪色,多次換洗影響美感,天然植物染料逐漸減少。現在大部分采用化工低溫染料,染色時不需要高溫,藍靛的防染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通過多次的復染與氧化,呈現不同的色彩層次和視覺感受。藍白仍然是蠟染的經典配色,用最質樸、典雅、簡潔的方式呈現,與其他服飾相比別具一格。由此可得出,往往最簡單樸實的色彩可以展現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一面。
刺繡是蠟染完成后在服飾上進行,需要繡藝人一針一線地穿插,每一道工序都比較細致、精巧,色彩上講究大紅、大紫、大綠,層次比較豐富,用各種各樣的彩色絲線配上銀飾,使服飾更加精美,具有質感。刺繡全部采用手工縫合,蘊含著濃濃的情誼,一針一線都傾注了繡娘們對親人最樸素的愛意及對作品的尊重,是對刺繡愛好者的一種責任。
馬楠鄉蠟染刺繡的形成發展伴隨著當地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利用,從他們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幾乎在每一幅畫上都有表現。在苗族人的心中,女性心靈手巧,擁有一門蠟染刺繡手藝便成為男性擇偶的統一標準是和苗族人會唱歌跳舞同樣重要的事情。刺繡、蠟染、銀飾幾乎是苗族服飾的統一要素,不管是蠟染的紋樣還是刺繡的圖案都有一個來歷和說法,都統一包含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達、歷史與生活的展示。
馬楠鄉蠟染技藝的出名度和商業化雖與貴州蠟染相比有一定差距,但馬楠鄉的苗族同胞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手工工藝,這是匠心,也是傳承。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里,耕種是人們的糧食來源,而織布和蠟染則是生活所需。現今,由于當地手工布料生產有限,人們幾乎都選擇直接買棉布做蠟染。
馬楠鄉苗族的蠟染圖紋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常見的魚紋、蝴蝶紋、龍紋、花鳥紋都完整地傳承了下來,那是苗族人的審美根基,是自然崇拜的體現。
人們對非遺的認知有偏差是當前非遺需要突破發展困境的第一關。很多人認為非遺產品落后于時代,甚至很多傳承人自己也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沒有價值,沒有地位,不希望自己的后人來繼承。馬楠鄉的蠟染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審美、外來文化不斷沖擊著傳統的審美,大眾審美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傳統民族民間工藝大多難以擺脫“俗”與“土”的刻板印象,非遺產品很難進入大眾的視野,馬楠鄉的蠟染刺繡亦是如此。
另外,馬楠鄉蠟染刺繡面臨著傳承人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的困境。要想刺繡更好地傳承與發展,自然離不開傳承人本身的努力。
馬楠鄉蠟染刺繡面臨著所有非遺共有的問題:產量低、銷售渠道窄、宣傳少。而這嚴重影響著傳承人的收入和熱情。長期以來,馬楠鄉的苗族同胞做蠟染刺繡只是為滿足生活所需,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制作蠟染刺繡的動力也逐漸弱了下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不再選擇老一輩的生活方式,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很多傳統技藝的消失,也預示著古老生活方式的式微。這對馬楠鄉蠟染刺繡的發展無疑是一個重擊。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它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馬楠鄉蠟染刺繡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更好地宣傳,利用多種媒介開展馬楠鄉蠟染刺繡資源保護的宣傳和推廣活動極為重要。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對蠟染刺繡進行報道,讓馬楠鄉蠟染刺繡能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近公眾。在新媒體平臺與公眾進行互動,能使公眾更有參與感,縮短蠟染刺繡文化與公眾的距離。
為了進一步激發馬楠鄉蠟染刺繡生命力,應加大對其的投資力度,鼓勵衍生產品的策劃和開發。文化價值和形象品質是民族文化產品的兩個核心要素。以傳統手工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展現出馬楠鄉蠟染刺繡文化的魅力。
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對于馬楠鄉蠟染刺繡的創新,我們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傳承與創新。這需要以多元的方式來實現,創新不代表摒棄原有的全部,而傳承也不是一味地繼承原有的而不做任何改變。傳承與創新馬楠鄉蠟染刺繡有著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缺乏應有的創新;二是缺乏競爭力與市場;三是傳承人的培養較為困難。作為苗族文化的一種文化載體、一種民間工藝,要想得到較好的發展,傳承與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兩個手段,傳承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而創新則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更好地發展。
圖案在蠟染與刺繡中極為重要,一幅優秀的蠟染刺繡作品由圖案、色彩兩個主要元素構成,在馬楠鄉的蠟染刺繡中,圖案多為原始的幾何紋、花鳥紋、山川紋等自然紋樣,這是苗族同胞自然崇拜的體現,但是由于時代的快速發展,原始的這些紋樣很難滿足消費者的高需求,很難具備競爭優勢。所以要對馬楠鄉蠟染刺繡進行創新,當務之急是圖案的創新,在傳承原有紋樣的基礎上,應當適當加入一些當代的審美元素。當然,這些當代的、走在時代前沿的審美元素,我們應當從苗族文化中去探尋并應用到蠟染刺繡當中。如果將沒有苗族文化的一些符號加入其中,很可能會失去民族文化原有的特色,也不可能會帶來良好的效果,這就需要去把握這個創新的“度”,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創新而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也不能過度追求所謂的特色而忽視了該有的創新。這需要我們同當地人民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馬楠鄉蠟染刺繡發展的道路。正如馬克思所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蠟染刺繡藝術中,風格也顯得格外重要,就猶如我們調研時當地居民口述的那樣,他們曾嘗試貴州蠟染的風格,但是那就失去了馬楠鄉苗族蠟染的風格與特色。設計符號的衍生主要從苗族文化中去提取,同時也應當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為己所用。蠟染刺繡的風格形成與元素衍生,與地理環境、生活環境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馬楠鄉局部地處草原地區,放牧業是當地主要的支柱產業,同時還兼顧旅游業等產業。這為馬楠鄉的蠟染刺繡符號衍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可以展示一種局部地區的草原風情文化,放牧業等社會生活形態可以在蠟染刺繡藝術中得以體現。在風格上,馬楠鄉蠟染刺繡形態較為單一,主要為蠟染畫與服飾等,在今后的發展中,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新的形態,如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蠟染畫與中國畫(工筆)的融合,蠟染刺繡書法、人像等,以及具有使用價值的簡易蠟染服飾、電腦包、手提包等。其實,在蠟染的發展中,技法有些單一。筆者在馬楠鄉進行調研時,得知染色中漸變色的染色較為困難,當地人基本沒有掌握這一技術,但是在筆者后期前往大理古城研究扎染時,漸變色這一染色方法筆者很快就學會了。在扎染與蠟染中,染色的材料幾乎都是一樣的,所以要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吸收一些先進的文化,這樣才能在自身的發展中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馬楠鄉蠟染刺繡傳承“后繼乏人”也是當地面臨的主要困境。由于當地苗族居民數量有限,加之年輕人的外出,留在家里做蠟染刺繡的多為中老年人,在蠟染刺繡傳承人的培養中,找不到接班人。面臨這樣的困境,當地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宣傳力度,推動當地年輕人加入蠟染刺繡傳承當中,尤其需要推動具有創新力的青年人才加入其中。還應當敞開心懷,歡迎其他民族中愿意加入蠟染刺繡傳承的人。在當地蠟染刺繡傳承人的培養中,要注重培養其美術、設計能力,在充分了解苗族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具有馬楠鄉特色的蠟染刺繡。
馬楠鄉蠟染刺繡屬局部地區特色蠟染刺繡,主要是自產自銷,缺乏外地市場。針對此問題,我們初步設計了AR蠟染刺繡程序,旨在通過AR小程序向外界展示馬楠鄉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文化。與此同時,當地同胞應運用好互聯網平臺,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嗶哩嗶哩、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向外推廣,加深外界對馬楠鄉及其當地蠟染刺繡的了解。
馬楠鄉蠟染刺繡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同時也是地方特色的典型代表,它沒有達到貴州蠟染刺繡那般精細,它的制作工藝、圖案元素、構圖藝術充滿了濃濃的民族韻味,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目前,馬楠鄉蠟染刺繡的發展也面臨諸多問題,例如局限于現有圖案、對新創圖案的接受度不高甚至排斥,這都阻礙了圖案元素的創新設計;當地水資源匱乏,無法提供蠟染刺繡所需要的水量等。面對此類問題,可以對蠟染刺繡傳承人進行一定美術基礎與設計基礎的培訓。經過實地調研得知,馬楠鄉的苗族同胞們也很希望得到外界的一些幫助,同時也希望蠟染刺繡的傳承不再僅僅靠苗族群體。
通過切身體驗,筆者認識到蠟染刺繡是一種精雕細琢的工藝,也深深地被蠟染刺繡的魅力折服,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在時代的滾滾車流中獨具一格,但在新時代大步向前的步伐下,由于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的制約,造成制作條件匱乏、潛在傳承人的流失,使得永善蠟染刺繡處于較為危險的處境。為此,應加大政府保障力度;持續培養優質蠟染刺繡傳承人,預防蠟染刺繡傳承人的老年化;敞開接納的懷抱,適度接受一些新式圖案,與原有圖案進行多樣融合,拓展蠟染刺繡這一精美藝術品的無限可能,保證永善地區蠟染刺繡的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