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敏 懷化學院美術與設計藝術學院
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手工藝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了各具風格的民族特點,又為世界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文化財富[1]。武陵山片區發展建設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品主要有藤編、竹編、蠟染、銀飾品、織錦、刺繡、挑花、木版畫、根雕、石刻、民間剪紙、紙扎藝術等。使民族傳統文化和民俗方式、民間藝術相互融合發展,是發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的重要手段。武陵山片區的傳統手工技藝見證著人民辛苦奮斗的拼搏歷史,通過研究其技術的繼承和革新過程,對推動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繼承和發揚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2]。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強,新的價值觀和文化觀已經滲透到了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中[3],如民族的服裝、手工業產品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熟地區進行代加工,這樣就能夠節省生產成本、減少生活費用。不過這么做的結果往往忽視了單純而樸素的特色與風貌,所以從這個視角出發,本民族的文明需要繼承,也需要保護。
在現代機械化制造技術與國際市場的沖擊之下,民族傳統手工藝的適應性明顯不強。民族傳統工藝品的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其優越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生長于本民族,并掌握了本民族的傳統民間文化,因而具有了相應的美術天賦[4];二是必須要以美學的視角去發現本民族傳統手工業的技術的科學性與時代性。這也就為提高民族傳統手工業的適應性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從實際情況看,不少的手工藝都發生了人死藝絕的情況,傳統工藝生存狀態堪憂。如湘西的藍印花布——湖南省碩果僅存的劉大炮染坊,有其名而無其實。鳳凰縣雖有不少扎染小作坊,但由于遠離了傳統風格,品位不高而失去了價值;湘西龍山織錦大師葉玉翠去世后,傳統的花樣越來越稀貴,品質大大降低。原來視為苗錦精品的瀘溪“牛肚被面”和江華“八寶被面”已成鳳毛麟角;邵陽灘頭木版年畫傳承人只剩下鐘海仙、高臘梅夫婦一家,二老年近古稀,多次打算辭工不干。原刻板藝人高福昌、劉寶南先后去世,木版來源頗成問題;邵陽竹璜雕刻從名震一時到偃旗息鼓,曾劍潭等著名藝人處于無所作為狀態,邵陽竹刻工藝也是日落西山;文學家沈從文推崇的瀘溪縣踏虎剪紙如今每況愈下;被譽為“世界一流挑花”的隆回小沙江瑤族挑花,以圍裙聞名于世,到現在,僅剩下十分簡單的一兩樣紋樣,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上述只是眾多傳統手工藝當中的幾個案例代表,體現著傳統手工藝瀕臨滅絕的趨勢,需要我們認真面對問題,提出可靠方案去保護即將瀕臨滅絕的傳統手工藝,為推動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做出努力和貢獻。
當今民營企業能較好地宣傳民族傳統工藝,繼承工藝技術。通過對湖南省幾個城市的調查,發現非遺傳承人被重視,且高價聘請,這說明民族技藝逐漸受到企業的關注。企業會根據相關技藝進行研發和創新,將特色產品拿去景區售賣。然而,企業不僅需要依靠市場,而且需要有固定的廠房和銷售渠道,這對民族傳統技藝的保留和繼承還遠遠不夠。同時,民族傳統工藝美術企業的不足也非常明顯[5]。大多數民營企業在經營上都存在相同的問題,即品牌意識薄弱,沒有形成自己的專利和產權;創新意識不強;沒有獨特的銷售方式,導致品牌單一且不能出眾。
唯有激發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內生互動性,并滲透到民族文化發展當中,才能讓中華民族傳統產業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浪潮中更加凸顯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對自然生態環境和少數民族地區古老文明風貌的保存,是繼承中華民族手工業精神的重要前提。鑒于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歷史的簡單,各少數民族地區依然保持著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不同的風俗習慣。如果沒有中華大地多元的地貌特征與天然生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就無法孕育出奇妙多姿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風貌。也只有保護好多元的自然生態環境,才能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平臺。而一旦失去了多元的環境保護,中華民族文明藝術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和少數民族群眾的物質生產、文化生活環境密切相關。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不但能夠帶動國民經濟增長,改善當地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且還能夠有效防止少數民族文化活動被邊緣化,從而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與良性互動。不過說到底,民族手工業生產作為一項社會文化行為,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唯有強化創意設計與文化創意轉化,突破市場固有的觀念障礙,實現跨界整合,才能夠滿足傳統手工藝生產需求,與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需要合理銜接。
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資源豐富,孕育著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漢族傳統手工藝散見于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涉及膳食、衣著、起居、交通等日常生活和舞蹈、文學、美術等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怎樣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資源競爭力,還需要科學的市場培育。目前,各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文化產業盡管有了一些不錯的發展,但依然面臨行業基礎薄弱、行業鏈短、市場化程度不高、優質創作與人才欠缺等難題。粗放的傳統行業仍占主導地位,新的、價值較高的行業發展空間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實行政策、技術創新。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業既要保持傳統,也要不斷創新發展;既要滿足市場,也要保護傳承。只有處理好保存與發揚、傳承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把中華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發揚光大,給豐富而多彩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添加靚麗顏色。
武陵山片區居民崇尚自由,熱愛生活。比如渝東南人們喜歡自然的東西,如水牛、喜鵲、山羊、牡丹花、石榴花、藤花等,其蘊含著土家族人民天人合一的自由生命理念,崇尚殷實樸素的人生理想,都是極具藝術價值的。當今時代,人們越來越不注重民間習俗,流行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追捧。對于某些民間文化,我們應當從更高的文化角度來審視,汲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要充分認識和發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不能表面化、庸俗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都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所以,很多人都在倡導“慢生活”。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在步入現代社會以后,也遇到了很多問題。例如,儺面的商品形式發生了變化,有樹脂的煙灰缸,有T恤、燭臺、酒瓶等,但這些都是原始面具的縮小版,甚至只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了細微的改動,更別提新的產品了。
武陵山地區的建筑中,有許多與儺戲、面具等藝術形式相似的藝術品,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市場潛力巨大,但這些藝術品都是在農業時代誕生的,如何設計新穎的旅游紀念品,還需要深入思考和大膽嘗試。充分挖掘民族藝術的美學元素,運用抽象、對比、夸張、變化、融合等多種方法,根據現代需求創作一系列文創產品。
苗繡工藝品
時至今日,資源豐富的武陵山片區的民族傳統工藝品多數早已不能再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但是,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傳統工藝品,到今天仍然有自身生存的需要。在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品不但具有少投資、低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等優點,而且還有因地制宜、利用民族傳統歷史優勢、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優勢、增加就業、豐富商品形式等優點,其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文化意義需要人們重新認識和挖掘。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帶來經濟效益,從而帶動其他行業發展,并使非遺文化在現實應用中得以積極保護,從而達到文化與經濟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不過,若把非遺項目作為單一的經濟來源而加以盲目發展,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無疑是致命的。但是一定要貫徹在保護中穩步發展、在開發中主動保護的基本思想,不要再單純追求數量,而應著力重視和講究品質、形式、風格。
武陵山片區傳統手工藝品商品化是一個切合傳統手工藝的新形式,也是保護少數民族傳統特色的方式,其代表著被保留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同樣要投入創造當代世界財富的生產實踐中,并在政府支持的大背景下,利用實際的生產活動來提升社會價值,并以此服務于武陵山片區的少數民族文明建設。
傳統民間美術利用“互聯網+”,形成一種多方面的商業模式。具體來說,主要有:一是全面推動創意設計。在產品研發方面,結合相關資料,整合美術制作企業、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資源,大力發展傳統文化,努力讓傳統文化滿足現代人的美學需求。二是市場營銷的創新。新產品做好了,如何進行營銷,才是最重要的。而新產品可以通過本地的旅游紀念品銷售渠道,獲得很大的收益。另外,根據廣大年輕游客喜歡網上購物的特點,開發了網上購物網站,進行了大量的網上銷售。通過網絡銷售,不僅可以在景區里銷售手工藝品,還可以為游客提供高級定制、個性化定制、團隊定制等服務。因此,企業也可通過網店與實體店,建立起線上線下有機交互的服務體系,其過程一般是“實體店采購—網店下單—郵寄到戶—電子支付”,通過這個模式企業能夠直觀解答顧客的問題,并間接推動企業營銷人才提高自身素養,從而提升企業服務水平。同時電子商務網站上的銷量信息、顧客評價也能夠為企業產品設計者帶來反饋信息,從而有效地完善企業設計理念。
武陵山片區的傳統工藝品是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豐富的藝術特征和人文內涵的產品。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升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傳統手工創作為龍頭,線上線下相結合,有效促進傳統工藝的傳承和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