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性新聞理念為新聞行業提供了價值追尋,同時對媒體報道框架的設置提出了要求。媒體為適應傳播環境的變化,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勢必要不斷改進自身的報道手段和報道內容。2022年上半年發生的災難事件“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受到各行各業的廣泛關注。文章以建設性新聞理念作為研究視角,目的是考察傳統主流媒體在進行新媒體災難報道時是如何貫徹該理念的。同時,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關于“東航客機墜機”81篇相關報道作為研究樣本,在框架理論的視域下對報道內容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人民日報關于此次事故的報道,從報道規模、消息來源、新聞標題和報道議題四個角度都貫徹了建設性新聞的核心理念,進一步為主流媒體在報道災難事故時的建設性新聞生產提供借鑒。
關鍵詞:@人民日報;建設性新聞理念;災難報道;東航客機墜機;框架理論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4-0099-03
2022年3月21日,東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在執行昆明至廣州的飛行任務過程中,在廣西梧州市上空失聯后墜毀。飛機上載有乘客加機組人員共計132人。據民航局統計,在本次我國客機墜機事故發生之前,我國民航運輸航空已經安全持續飛行超過1億小時。因此,此次空前的墜機事故引發了國內外社會的高度關注,國內主流媒體也持續跟進報道此次事故。文章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以下簡稱“@人民日報”)關于東航客機墜機的相關報道為研究樣本,從框架理論的視角出發,分析@人民日報對于此次事故的報道框架,考察建設性新聞理念在災難報道中的實踐。
“建設性新聞”的概念興起于歐美,目前國內學術界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統一。綜合國內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概括:狹義上,“建設性新聞”是一種新聞生產實踐,新媒體環境下媒體新聞報道除了要遵循客觀事實以外,還要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關注其解決方法;廣義上,“建設性新聞”是一種抽象的新聞理念,從實踐出發,該理念強調新聞生產的“積極”和“參與”?!胺e極”借助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指要求新聞報道以正面為主,“參與”則是指新聞工作者要關注社會責任,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解決中去。
建設性新聞指的是媒體著眼于解決社會問題而進行的新聞報道,是傳統媒體在公共傳播時代重塑自身社會角色的一種新聞實踐或新聞理念[1]。
史安斌將建設性新聞的核心概念總結為六個方面,分別為:新聞業需要揭示問題,提供以問題解決導向的報道框架;立足當下,報道面向未來視野;報道涵蓋多方聲音,報道包容與多元;報道要為民眾賦權,了解民意;報道要提供語境,引導輿論;吸納公眾參與,維護公共領域協同創新[2]。目前的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有發聲的自由,虛假新聞泛濫,網絡謠言層出不窮,傳播環境復雜多變。媒體要適應傳播環境的變化,報道實踐也必然發生相應改變,通過建設性新聞生產實踐來緩解社會沖突,解決社會問題成為必然要求。此外,災難報道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新聞報道,對時效性和準確性有更高的要求,短時間內可能還會謠言四起,相關虛假新聞泛濫。主流媒體以新媒體作為傳播渠道,將建設性的新聞理念運用到報道框架中,以此來應對復雜的傳播環境,勢必才會達成良好的報道效果。
文章選擇@人民日報關于“東航客機墜機”相關言論作為研究樣本,源于人民日報作為國內主流媒體之一,在重大事故新聞報道上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截至2022年7月19日,新浪微博客戶端@人民日報的粉絲數達1.5億,影響力廣泛。重大災難事故的發生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受眾的信息饑渴,具有采訪權的主流媒體在災難事故中具有信息傳播上的資源優勢,因此,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具有更高的關注度和更強的公信力。
從東航客機墜機事故發生到現場救援工作的完成,選取了@人民日報從3月21日至3月31日共計10天的報道作為樣本,經過人工篩選,得到該時段內相關報道累計81條。文章采用內容分析法,輔以定性分析,探討建設性新聞理念在@人民日報災難事故報道中的具體運用。
(一)新聞框架理論
“框架”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貝特森(G Bateson)提出,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E Goffman)在其著作《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一書中為其定名,認為:框架是真實世界向主觀認知轉換的憑證,人們借由框架來理解、分析外在世界,同時人與人之間框架的分享讓溝通得以實現。
20世紀90年代,框架研究在新聞傳播領域廣泛展開。這意味著框架理論契合了新聞作為集體共同參與社會議題建構的實質[3]。戈夫曼對框架概念的闡釋包含界限和架構兩個層次,體現在新聞報道框架中:一是新聞材料的選擇,包括消息來源等;二是新聞材料的建構,包括報道對象圈定、報道內容表現、報道數量和主題基調等[4]。
(二)報道分析
1.報道規模分析
報道規模體現在媒體報道數量和報道篇幅上,新聞框架的設置可以通過控制報道規模來實現,能影響議題的重要程度[5]。媒體的報道為公眾設置議題,引導受眾關注并討論,同時主流媒體對重大災難事故的集中報道有助于消除受眾認知上的不確定性,滿足公眾知情權。@人民日報關于東航客機墜毀的系列報道中,從事故發生當日下午就進行了系列跟蹤報道,3月25日達到最高的14條,直到3月27日,對此次事故每天都進行了平均10條微博的報道。從事故發生到開展救援工作,公眾注意力處于上升的關鍵期,所以對事故高頻率的報道,及時回應了公眾關切問題。
在呈現方式上,樣本共包含文字(8條)、文字+圖片(12條)、文字+視頻(38條)、視頻直播(13條)以及文字+文章鏈接(10條)五種。“文字+視頻”“視頻直播”這兩種形式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別為46.9%、16%,可以認為這是@人民日報在重大災難事故報道中最穩定的呈現方式。考慮受眾對認知接受過程,以“文字+視頻”以及“視頻直播”這兩種呈現方式展開新聞報道更加直觀,能呈現更多的事故細節。 此外,“文字+文章鏈接”的形式是對該事故的詳盡報道,充分挖掘事故現場情況,能為受眾了解此次事故提供詳細的語境。
2.消息來源分析
消息來源是指一篇新聞素材以及新聞事實報道資料的來源途徑,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聞報道的視角和話語傾向[6]。因此研究媒體報道框架,消息來源是一項重要指標。通過分析@人民日報關于“東航客機墜機”的81條報道的消息來源發現,官方消息占63%,轉發其他媒體報道占12.3%,其次是民間消息占6.2%,專家占2.5%,此外未提及占16%。說明@人民日報注重消息來源的權威性,同時引用別的媒體的有關報道,廣泛征求信源,力求對事故進行全面報道。
3.新聞標題分析
新聞標題是對新聞核心內容的概括,能在讀者的認知系統中形成認知、觀點和態度[7]。同時,新聞標題包含的報道立場和價值取向能第一時間映射在受眾的頭腦中,影響著受眾對媒體報道事故的看法。根據微博報道的特點,文章將@人民日報在發布的微博開頭中含有“【】”符號的內容作為報道的標題進行分析。此次對“東航客機墜機”的系列報道中,涉及多個報道對象,并且對不同的報道對象有不同的態度表達。將態度分為積極、中立和消極三類:積極態度主要包括贊揚、同情等觀點或情緒;中立即立場客觀、公正;消極即批評、指責等觀點或情緒。
@人民日報針對此次事故的81條報道的新聞標題提及相關報道對象的有41條,包括國家領導人3條、應急處置指揮部10條、救援人員8條、民航局5條和遇難者及其家屬15條這五類。其中,主要涉及的報道對象是應急處置指揮部、遇難者及其家屬以及救援人員,關于報道對象的態度有13條是積極的,有28條是中立的。積極態度主要包含三個層面:對政府積極開展救援工作的肯定,對救援人員在前線全力進行現場救援奉獻精神的贊揚,是對遇難者的緬懷和對遇難者家屬的關切。
4.報道議題分析
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設置不同議題,進行影響報道視角的選擇。對@人民日報報道“東航客機墜機”事故的81條微博進行分類,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事件描述27條,占比33.3%(包括受災情況、事故原因追問);反應行動28條,占比34.6%(包括相關組織開展的救援工作、官方對事故的反應行動和領導作出的批示);善后處置6條,占比7.4%(包括對家屬的安撫、賠償工作);情感抒發11條,占比13.6%(包括祈福、悼念等情感表達);辟謠2條,占比2.5%(包括對網絡謠言進行辟謠)以及信息整合7條,占比8.6%(包括階段性總結、發布會總結)六大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對于此次事故的報道集中在事件描述和反應行動上,通過報道事故相關信息以及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反應行動,凸顯了政府在面對災難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和對人民群眾的關懷,表現出全社會共同面對困難的民族精神。
通過對@人民日報關于“東航客機墜機”的81條微博報道涉及的報道規模、消息來源、新聞標題以及報道議題的分析,驗證了@人民日報在進行災難報道的過程中在報道形式和報道框架的設置上都貫徹了建設性新聞的核心理念。
(一)整合規模,提供恒溫語境
報道爭議和沖突事件時,建設性新聞要求記者能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為公眾理解新聞事件提供充足的背景和語境,促成良性輿論場。在消息來源上,@人民日報雖然主要采用官方消息,但是也涉及民間消息和專家消息,報道涵蓋多方聲音,同時通過微博平臺引導公眾討論,進一步了解民意,調和新聞事件相關方的關系。81條微博是@人民日報為期10天針對事故展開的連續跟蹤報道,其中 “文字+文章鏈接”呈現方式占整體報道數量的12.3%,較長篇幅的報道能詳細報道事故發生的各個細節,這為受眾了解事故提供了充分的背景,“文字+視頻”的呈現形式能清晰地呈現事故現場,給民眾探討事故提供語境。
(二)賦權民眾,回應輿論關切
建設性新聞吸納了草根新聞的理念,通過要求報道賦權民眾,與民眾積極對話,來實現各方利益的平衡,同時還要求新聞媒體不僅要能揭示問題,還要能提供問題解決導向的報道框架。“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發生后,主流媒體紛紛跟進報道事故進展,人民日報通過新媒體報道與民眾展開對話,尋求多方聲音。民眾針對為什么會發生客機墜機提出了質疑,網絡謠言四起,@人民日報設置辟謠議題對其進行辟謠。此外,@人民日報有關事故相關的報道占總體報道的33.3%,其中多次設置“尋找黑匣子”的議題,發布大量有關黑匣子的報道,也是在回應民眾對事故原因的猜測,引導公眾理性討論。報道還涉及相關組織和部門的后續措施,如進行行業安全檢查、國家領導人督促工作的落實等,這樣的報道內容提供了如何避免事故發生的報道框架。
(三)面向未來,共建價值導向
建設性新聞理念不僅要求新聞媒體立足當下報道當時的情況,還看重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形成面向未來的建設性思維,報道素材的選取不僅要聚焦新聞現場,還要留意關鍵信息之外的“陽光符號”,以有限的篇幅留給民眾想象空間。@人民日報對民航運輸業進行安全檢查、成立安全督導小組等針對事故后續的處理方案進行了報道,形成相關組織和部門重視、反思事故的報道框架,使得此次事故能激發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思考,舉一反三,避免事故的再次發生。同時,報道事故的哀悼活動等,體現出了對遇難者的人文關懷,與民眾建立起同情、緬懷、反思災難的價值取向,凝聚群眾力量,達到媒體參與社會共建的效果。
災難事件的發生往往具有突發性、破壞性的特點,能在第一時間成為公眾輿論關注的焦點,同時公眾會將注意力放在與個人利益關系較為密切的敏感問題上,這就要求媒體要第一時間搶占信息通道,報道災難事故的全貌,并且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建設性新聞理念運用到災難報道上與災難報道的原則高度契合,新聞媒體運用新媒體手段進行報道,在建設性新聞理念指導下,合理運用報道框架能有效增強媒體災難報道效果。@人民日報對災難報道的框架設置貫徹了建設性新聞的核心理念,是新聞“建設性”的一次成功實踐,這為主流媒體進行災難報道選擇報道形式、設置報道框架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史安斌,王沛楠.建設性新聞:歷史溯源、理念演進與全球實踐[J].新聞記者,2019(9):32-39,82.
[2] 唐緒軍.建設性新聞與新聞的建設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S1):9-14.
[3] 肖偉.論歐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國際新聞界,2010,32(12):30-36.
[4] 潘曉凌,喬同舟.新聞材料的選擇與建構:連戰“和平之旅”兩岸媒體報道比較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4):54-65,96.
[5] 周青,陳歡.“7.21北京暴雨事件”的新聞報道框架分析:以《北京晚報》《人民日報》《羊城晚報》為例[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4(1):106-112.
[6] 王晨燕.《紐約時報》涉華報道中的消息來源與新聞話語分析[J].新聞界,2014(22):28-32.
[7] 楚軍,周軍.報紙新聞標題的功能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4):89-93.
作者簡介 粟雪晴,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融合傳播實務。